第十卷 第四章 识阴境界十种魔境(上)

第十卷 第四章 识陰境界十种魔境(上)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尽者。诸世间一性一。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堕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一精一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一精一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陰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陰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一精一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惚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一精一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一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一精一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一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一精一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一精一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一爱一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阿难,这个修行人,经过认真仔细的思维和谛观之后,逐渐就会达到行陰穷尽的地步,这是对于整个世间的本一性一,当时在行陰境界中的那种幽静扰动,那种共同的生命一根本的那种认知,突然之间就断绝了,就连最细微最难察觉的众生业果之所以会发生的那些关节脉络,全部都不再起作用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谈无因无果了。”

“这个时候的这个修行人,已经即将获得最终的涅槃觉悟,就好像鸡鸣之后,向东方一看,东方已经微微透露出了曙光一样。这个时候的这个修行人,六根已经虚然寂静,再也没有什么奔逸外尘,执著种相了,里里外外全部都是一片圆融的澄明,根本就没有什么入不入的分别了。已经完全通晓一切十方世界十二种类别众生各自的受生缘由,并且也能够顺着这个缘由把握住最根本的真元,自己也不再会轮转入任何一类的众生中去了,已经在整个的十方世界,获得了完全的一同,本来真一性一的一精一色,已经逐渐显露,不再有幽冥不现的情况了,这种状态就称作‘识陰区宇’。”

“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继续仔细地进行思维和谛观的话,就会在所有众生全部都已经和自己圆融的状态中,消亡磨灭了六识的差别,六根的见闻觉知等等分别的功用,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分别,已经完全可以相通互用了。整个十方一切世界,以及身心,全部都会像纯净的琉璃那样的内外透彻,一派光明,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作‘识陰尽’了。”

“达到了识陰尽地步的这个修行人,就已经完全超越了五浊中的命浊,并且完全能够明白原来所谓的识陰,也只不过是虚妄幻相所现,根本属于颠倒错误的认知而已,并没有真正存在的根本。”

“阿难你要清楚地知道,当这个修行人的行陰已经穷尽之后,在真元中已经显露出来识陰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灭显现了。虽然他已经能够令自己的身根随意的开合互用,也能够和十方一切类别的众生相互通觉,觉知之心也能够逐渐回归根本圆满的真元之上,但是这个时候的这个修行人,在寂灭的真一精一方面还没有达到圆满的地步。”

“因此,如果这个修行人,对于即将回归真元的觉知之心识,产生了这就是真正恒常的本一性一的见解的话,就会产生狂妄的认知,会把这个本来无因,本来不真的识心,当成了真常的因。而这种见解,就完全和外道娑毗迦罗所宣称的冥谛一模一样了,就沦落成为外道的伴侣了。这个修行人也就因此而完全迷失了真正的佛法菩提,丧失了自己真正的清净见地。”

“这也就是识陰境界中所会出现的第一种错误见地:立所得为心。”

“也就是说他把尚有待于融归本来的暂时的所得,当成了究竟的果位,这就完全背离了真正的圆通,背离了真正的涅槃之城,而沦落成为外道的种类。”

“阿难,这个时候的这个修行人,虽然已经完全消亡了行陰,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灭,但是却在寂灭的真一性一方面,并没有获得圆满。”

“因此,如果这个修行人把即将融归的这个境界当成了自己的本体的话,就会产生‘整个虚空中的所有十二类一切众生,全部都是从我的身一体中出生的’这样的认知,因此就会堕一落进入了‘能、非能’的执著之中;而同时,摩醯首罗(翻译为大自在,又翻威灵,或三目,是三界尊极之主。《辅行记》中有:‘色界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也’,其实就是大自在天王)就会展现出来自己无边无际的身一体,成为这个已经堕一落入邪见之人的伴侣。”

“而这个修行人,也就会因为自己的邪见,而对佛的无上菩提产生了迷惑,丧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

“这也就是识陰境界中所会出现的第二种错误见地:立能非能为心。”

“也就是说他把尚有待于融归本来的暂时的所得,当成了究竟的果位,这就完全背离了真正的圆通,背离了真正的涅槃之城,而沦落成为大慢天我遍布一切的种类。”

“这个时候的这个修行人,虽然已经完全消亡了行陰,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灭,但是却在寂灭的真一性一方面,并没有获得圆满。”

“因此,如果这个修行人把即将融归的这个境界当成了真正的有所归依的话,当成了实体的话,就会产生‘原来我自己的身心就是从这里出生的,十方一切虚空全部也都是从这里出生的’的认知,从而就会认为这个虚幻地显现出一切的识陰,就是自己本来的真常之身,而且这个真常之身,毫无任何生灭。”

“也就是说,这个修行人把识陰这种属于生灭法的状态,当成了不生不灭的常一性一;说明了这个修行人,既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无生,也不明白什么属于生灭法。反而认为自己所产生的这个见解非常正确非常高端呢!从此这个人就堕一落进入了‘常、非常’的执著当中;而这个时候,自在天就会成为他的伴侣。”

“而这个修行人,也就会因为自己的邪见,而对佛的无上菩提产生了迷惑,丧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

“这也就是识陰境界中所会出现的第三种错误见地:立因依为心。”

“也就是说他把尚有待于融归本来的暂时的所得,当成了究竟的果位,这就完全背离了真正的圆通,背离了真正的涅槃之城,而沦落成为颠倒的种类。”

“这个时候的这个修行人,虽然已经完全消亡了行陰,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灭,但是却在寂灭的真一性一方面,并没有获得圆满。”

“因此,如果这个修行人对于这个时候自己的认知,以为这就已经是圆满的见地的话,就会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十方世界一切草木,全部都是属于有情众生,和人没有什么区别;当草木死去之后,就会转生为人;而当人死去了之后,就会转生为草木’;并且还会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这个见解非常正确。这个修行人因此就会堕一落进入‘知、无知’的执著当中,婆咤、霰尼等外道也认为‘一切都属于有情’,他们就和这个修行人成为了伴侣。”

“而这个修行人,也就会因为自己的邪见,而对佛的无上菩提产生了迷惑,丧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

“这也就是识陰境界中所会出现的第四种错误见地:立无所不知为心。”

“也就是说他把尚有待于融归本来的暂时的所得,当成了究竟的果位,这就完全背离了真正的圆通,背离了真正的涅槃之城,而沦落成为颠倒知见的种类。”

“这个时候的这个修行人,虽然已经完全消亡了行陰,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灭,但是却在寂灭的真一性一方面,并没有获得圆满。”

“因此,这个修行人,对于完全融融相互互用无碍的六根,已经完全能够自一由自在,毫无生涩。如果在这个圆满随意化现的境界中,突然追求火大的光明一性一、喜欢水大的清净一性一、贪恋风大的流动一性一、乐观地大的承成一性一的话,就会认为这种种客尘幻相,本身就是最根本的一切之因,这四大就是最恒常不变的本因。这个修行人就会堕一落进入‘生、无生’的执著当中。这就和那些迦叶波兄弟、婆罗门等一心恭敬地崇拜火或者水,期望以此来出离生死的那些人,成为了伴侣。”

“而这个修行人,也就会因为自己的邪见,而对佛的无上菩提产生了迷惑,丧失了自己的正知正见。”

“这也就是识陰境界中所会出现的第五种错误见地:建立崇拜的事物,错误地从物来求心。”

“也就是说他把尚有待于融归本来的暂时的所得,当成了究竟的果位,这就完全背离了真正的圆通,背离了真正的涅槃之城,而沦落成为颠倒物化的种类。”

《楞严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