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第三章  论戒律(以淫戒为主)

第十一卷 第三章  论戒律(以一婬一戒为主)

整个楞严法会,就是以阿难独自乞食、经历一婬一室、被咒所迷、将毁戒体为发端,而后佛顶放光、光中化莲、莲现化佛、宣说神咒、敕文殊利、将神咒力、带阿难陀、摩登伽女、同来佛所才开始的。

由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展开一些联想:阿难,作为多闻第一的佛的亲事弟子,听过的法义那简直是难以计数,而且他还是佛的血亲堂弟,已经陪伴在佛的身边很多年了,都会被一婬一事所缠,不得脱身,这着实说明一婬一欲力量的强大,同时也说明了多闻并不能对修行产生真正的利益。

另外,这个非常殊胜的法会,竟然是从一个难堪的一婬一事引发的,说明了一婬一欲本身,并不是截然毫无用处,这不是还可以作为一种条件因缘,来成就这个殊胜法会的么!

下面我们就来对通过对一婬一戒的分析,来探讨一下戒律这个问题。

我想,我们可以通过这么几个方面来进行:什么是一婬一?为什么要戒除一婬一?戒一婬一有什么好处(功德、利益)?要如何戒一婬一?戒律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一婬一?

一婬一,在我们现在的这个谈论题目中,指的就是两两之间的交一合,最常见的就是那男一女之间的交一合。

其实从佛教的经典,尤其是针对出家比丘所制定的戒律文本中看来,关于一婬一的范围界定,远远超过了交一合出一精一,就连手一婬一自出一精一、一婬一躬抚一摸、说挑一逗一性一的不净语、为男一女之间沟通传媒等都是不允许的。

如《梵网经》中说:“若佛子。自一婬一教人一婬一。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一婬一。一婬一因一婬一缘一婬一法一婬一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一婬一。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一婬一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一婬一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及《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中说:“若比丘。故出一精一。除梦中僧伽婆一尸一沙;若比丘。一婬一欲变心。与女人身身相摩触。若捉手若捉发及余身分。摩触受乐者。僧伽婆一尸一沙;若比丘。一婬一欲变心。与女人说作丑恶语。随顺一婬一欲法。如年少男一女。僧伽婆一尸一沙;若比丘。一婬一欲变心。于女人前叹自供养己身。姊妹如我沙门持净戒行善法修梵行。以一婬一欲法供养第一。僧伽婆一尸一沙;若比丘。受使行和合男一女。若娶妇若私通。乃至须臾。僧伽婆一尸一沙。”

而针对在家人修行人来说,按照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说:“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一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一婬一。唯三天下有邪一婬一罪。欝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一婬一。出家之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一婬一罪。若到三道是得一婬一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处。”在家的居士只有和自己的妻子,在正常的时间、正常的地点、通过正常的身一体孔道的交一合是允许的之外,全部的有关一性一的思想和举动全部都是不允许的,全部都属于邪一婬一的范围,包括手一婬一、一肛一交、口一交、幼一女、他女、畜牲等等,如果自己的妻子已经剃度出家,那就完全不属于自己妻子的这个概念了,只要一接触,立马就是属于邪一婬一了。

简单归纳一下的话,所谓的一婬一,对于在家人来说,和自己的合法妻子,在合理的时间、地点、孔道的交一合,是允许的,可以称之为正一婬一;除此之外,全部都属于邪一婬一,全部都是不允许的。

而对于出家人来说,任何相关一性一的行为举动,全部都是邪一婬一,全部都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出家人的要求那么的严格?就是因为出家人代表着佛教的形象,代表着正法传承的存在,代表着和外道邪法的不同,只有出家人的形象被维护在一个非常良好的范围内,佛教的存留就可能更加的持久,能够利益的众生就可能会更加多,能够解脱的众生就会更加多,这个世界就会更加吉祥如意、快乐祥和。

这就是关于一婬一的基本概念。

在这个基本概念的界定下,我们就很清楚所谓的一婬一戒,就是要戒除所有属于邪一婬一的行为举动。

那么,为什么要戒除邪一婬一呢?为什么佛在那么多的经典中,都要反复强调一婬一戒的重要一性一呢?那是因为,一婬一,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圆觉经》中说:“诸世界一切种一性一,一卵一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一婬一欲而正一性一命。”意思是说,一婬一欲,正是一切众生之所以能够获得生命的根源。因为有了一婬一欲,才会出现众生相续,才会轮回流转。

比如说,夫妇二人,在一婬一欲心的作用下,进行交一合的行为,假如二人身一体、一精一神、宿世因缘等皆具足,应当怀孕生子的话,就会在二人进行交一合的过程中,感召正在处于中陰状态的即将成为二人之子的众生神识前来入胎;而这个神识或者是会在躲避风雨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华屋而入;或者是见到男一女交一合而自身期望成为其中之一,或者其他等等不同的景象之下,就会入胎成功,而父母的陽一精一陰一精一就会配合这神识而发展出一个完整的胎儿的身一体,十月之后即会分娩,产出一个新生的众生。

当然这里指的是需要男一女二根交一合的众生类别,如鬼,旁生,人道众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根据《瑜伽五》中的记载,地狱众生因为一直毫不间断地处于种种极猛利苦难之中,因此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也没有这个心情产生一婬一欲;而鬼道、畜牲道、人道中的所有众生,全部都是苦乐掺杂的,因此就有机会、有情绪来产生男一女之间的一爱一慕以及进一步的两两交一合的行为,并且在交一合的过程中,男一女均会从生一殖器中流一出不净。

至于天界之众生,他们虽然不会从生一殖器中流一出不净,不会像人间那样胎生(他们属于化生),但是也会有一婬一欲的行为,如“欲界诸天,虽有此欲。无此不净。然于根门,有风气出,烦恼便息。四大王众天,二二交会,热恼方息。如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时分天,唯互相抱,热恼便息。知足天,唯相执手,热恼便息。乐化天,相顾而笑,热恼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顾视,热恼便息。”

所以说,之所以要断除一婬一欲的第一个理由,就是一婬一欲可以导致轮回的不断相续,导致苦海的不断扩展(所以在《楞严经》第四卷中佛也说:“富楼那想一爱一同结一爱一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离轮回,就是要脱离苦海,因此就要断除一婬一欲。

之所以要断除一婬一欲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在佛的经典当中,如果是受了戒律的出家人,以及受了戒律的居士,只要是犯了一婬一戒,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在《楞严经》第八卷中说:“身口意三作杀盗一婬一。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就是说,只要犯了一婬一戒,一定是要下地狱的,如果同时还犯了盗、杀之戒,地狱的果报就会更加严重和持久。

在地狱中的遭遇会是怎么样的呢?在《楞严经》第八卷中说:“一者一婬一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磨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一床一铜柱诸事。”就是说,因为一婬一欲的行为就是两两交一合的研磨一抽一插、发一热发狂,因此在地狱中就会感应出猛烈的火焰和铜一床一铁柱等痛苦刑具。正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希望能够享受到快乐,不想受到任何的痛苦,当然就更加不想受到地狱的苦难了,因此我们就必须要断掉会导致地狱果报的一婬一欲了(对于出家人来说是一切的一婬一心一婬一行,对于居士来说则是不正当的一婬一心一婬一行)。

而且,佛在《楞严经》中,还用另外的言语来强调一婬一欲的危害,如第六卷中有:“汝修三昧本出尘劳。一婬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一婬一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就是说,只要你想出离一切的尘劳束缚,只要你想得到解脱正果,只要你没有完全断除一婬一心,那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就算你足够的聪明,就算你十分的能言善辩,哪怕你能够进入非常深的禅定,只要你没有断除一婬一心,不说解脱不了,你一定还会堕一落成为魔道众生,甚至还会成为最邪恶低贱的魔女呢!

因此,之所以要断除一婬一欲的第三个理由,就是这是证得解脱的必要条件,离不了的。

那么,如果我们把上面我们所分析过的需要戒一婬一的三条理由反过来陈述的话,那就成为了戒一婬一会带来的功德和利益了。那就是,首先,只要这个众生能够严格戒除一婬一欲,那么对这个众生来说,就没有了生命延续传宗接代的事情了,也就是《楞严经》第六卷中所说的:“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一婬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当然,出家人如此,在家居士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可以生儿育女的,因为一婬一戒对于出家在家两类人的严格程度是不同的。

第二,只要众生能够逐渐地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婬一欲方面越来越淡薄,就会在逐步地从人间转生到福报、享用、寿量更加优越的天界,而且随着在一婬一欲方面淡泊程度的不断递增,这个众生在天界的层次,也就意味着福报、享用、寿量等也会越来越增上。

如在《楞严经》第八卷中:“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一爱一。于邪一婬一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于己妻房一婬一爱一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一精一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一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一事。于行一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如在《楞严经》第九卷中:“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能。但能执身不行一婬一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一爱一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一爱一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第三,通过戒一婬一,除了可以断除众生相续、脱离地狱苦难之外,还可以种下解脱的种一子,未来一定会有成就正果的一天。就好像《佛说出家功德经》中所说的那个王子一样,一向只懂得一婬一欲享乐的他,因为他能够在生命中止前的一日一一夜的时间内,严格持戒,因此他在二十劫的时间内,一直不会转生到地狱、饿鬼、畜牲这三种恶趣,一直在天道和人道这些善道轮转;直到最后一生,转生到人间富裕祥和的家中,先是随意享用人间的各种财富和享乐,到中年之后,才对这样的生活产生厌倦,生起向道之心,然后为了摆脱生老病死之痛苦,剃发出家,一精一进修行,时常能够具足行住坐卧的威仪,能够保持正法正念,最终因为彻底明白了构成身一体的五蕴本来就是苦空无我的真谛,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汇聚而有,因缘失散而无的因缘法,而成就了缘觉罗汉,或者称作辟支佛,证得了成就的果位。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犯一婬一戒的果报,也了解了戒一婬一的功德利益,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分析一下,怎么才能够戒一婬一了。

可能你要问了:这还要分析什么,直接断掉男一女之心不就可以了吗?可是我不这么看,戒一婬一并不是这么说说就可以的,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在《楞严经》第八卷中,佛是这么说的:“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一婬一同名欲一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这句话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把一婬一欲当成了洪水猛兽,当成了炽燃的火坑,远远地察觉到了一丝一毫的色目行一婬一,立马就远远地逃掉了。这种对治一婬一欲的行为怎么样呢?看起来很正直,很坚决,很有魄力,可是,就好像那个渡船中的泼妇,开口大骂同一条船上闭着眼睛不看自己容貌的和尚:“你闭着眼睛不看我,其实比那些盯着我看的那些人更厉害,你在心里想得更一婬一荡呢!”

如果一个人遇到问题,只懂得避开,只懂了迂回,只懂得逃离的话,这个问题等于永远就没有得到解决的机会了。同样的道理,对于色目行一婬一,我们虽然可以视若火坑地逃离,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真正的解决一婬一欲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勇敢地面对才是。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因为通过父母交一合的感应才得以入胎投生的,也就是说,从我们这个生命的一开始,我们就和一婬一欲有了无法分开的关系。因此,就算是我们短时间内可以坚忍地断除一婬一欲的行为,但是一婬一欲之心,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逃避和压制的。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强忍着进行压制的话,就会造成生理本能冲动和心理犯戒有罪之间的强烈冲突和震荡,甚至因此还会造成更加大的不幸。

有一个博士,由于对佛教的强烈信心,在新婚不久,就发心剃度出家了,而他的妻子,因为对丈夫的一爱一慕信任之心、当然也是因为对佛教的信心,不久之后也出家了,但是当他们二人偶尔碰面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进行夫妻生活,而且就在刚刚云收雨住的当下,二人同时也会从心底里产生深深的负罪感。最后,由于实在不能忍受这种罪恶的心理压力,二人就远远地分开了,天南地北。可是,从两个人之间情感来讲,他们还是对有思念、有牵挂,当然也还是会有情一欲之念,同时也就会有罪恶之感。

而同样的情形,在在家的居士身上,也是时有发生,一方要持戒,一方要行一房;一边行一房,还会想着是否有罪。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要一个家庭中出现了一个学佛人,这个家庭就不得安宁,这个家庭的邻里亲友,也都会对这个人另眼相看。这就是因为很多的学佛人,并不懂得如何对待好像一婬一欲、布施、杀生、供养、朝拜、工作、生活等种种事情,从而产生了种种矛盾冲突,反而令自己学佛后的生活变得比学佛之前更加不如意、更加糟糕了。这也就形成了反面的典型:学佛的人,都是不可理喻的,都是有问题的,看看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的家庭,看看他们的行为举止就都知道了。

其实佛不是这么学的,学佛是由方法和技巧的,学佛是要正确面对和处理问题的。就拿一婬一欲来说,如何面对呢?

第一种方法,念咒,比如说楞严神咒(其他咒语、佛菩萨名号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在《楞严经》第四卷中已经明确地写出来了:“何因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一婬一火顿歇得阿那含”,摩登伽女那么强烈的对于阿难的一爱一恋欲一火,因为她听到了佛的开示,因为她听到了楞严神咒,在神咒力量的作用下,她不但一婬一欲之心消失了,甚至还证得了阿那含的修行果位呢!那么我只要能够念诵楞严咒等佛菩萨所选说的神咒,不久可以断除一婬一欲了吗?

可是,仅仅通过念咒的方法,其实还是没有触一动一婬一欲的本质,完全是依赖于佛菩萨咒力愿力的加持而得到的暂时一性一果位,因为这个果位并不究竟,而且我们也并不能指望仅仅通过持咒,就能彻底解决我们修行的根本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只能是辅助手段而已,并不能作为我们断一婬一的唯一方法。

第二种方法,修火观,同样是在《楞严经》中,第五卷的时候,乌刍瑟摩向佛报告了自己如何把一婬一欲之火,当作观修的对境,经过不断地长时间的苦修之后,终于化多一婬一心成为了智慧火的心得。他说:“我常先忆。久远劫前一性一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一婬一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一婬一心成智能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直接,他直接把自己心中已经产生的一婬一欲冲动,当成了修行的对境,利用一婬一欲热恼的特一性一,转而来观察火大种的本质,这实在是更上一层楼的修法了!

可是,就好像《楞严经》中文殊菩萨对这个修法的评价一样:“若以火一性一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这种观一婬一欲心为智慧火的修法,并不是能够适用于众多修行人的方法,尤其是刚刚进入修行之路的初发心者。所以这种修法,也不适宜广泛应用。

第三种方法,进行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行,只要能够逐渐地进入观音法门,得到观音法门的利益,按照《楞严经》第六卷中观音菩萨十四种无畏中第九种无畏的说法:“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一婬一众生远离贪欲。”通过返闻自一性一的修行,就会逐步地认识到会引发一婬一欲的色的本质,就会不为色所动,就会自然远离多贪多一婬一的思想行为。这种分析一婬一欲之所以会发生的本质的断一婬一方法,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根除的方法。而且按照《楞严经》中的说法,这个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恰好也是最适合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修行的根本法门,修行这个法门,不但可以断一婬一,最终还会完全证悟成佛呢!

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要断除五辛,因为在《楞严经》第八卷中佛说的很清楚:“是五种辛熟食发一婬一生啖增恚”,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从饮食的角度,减少刺激自己产生一婬一欲的机会。

接着,我们就要从环境方面,减少刺激自己产生一婬一欲的种种影响,比如说目前的各种平面媒体、影视节目、广播通讯等各个领域,都会有很多明显和两一性一有关的文字、语言、图片和动一态影像,自己要尽可能地减少类似领域中类似场合的接触机会,绿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而可以增加自己心情平静的机会。

第三,就要配合种种除障、忏悔的佛菩萨名号和咒语的念诵、观想,通过非常纯净的信息,不断增强自己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第四,真正地展开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行,逐步地去体会和感应观音法门的力量,不断地开启自己内在的智慧和威力,从而能够增强打破色一欲束缚的力量。

那么,上述我们对一婬一戒的分析内容,是不是就已经把佛教中对于一婬一戒和戒律的法义就讲说完全了呢?当然不是!上面我们所讲的内容,仅仅只是站在众生层面进行的分析而已,仅仅是世俗谛上面的说法,并不是第一义谛,并不是究竟了义的说法。

什么才是第一义谛,什么才是究竟了义的断一婬一说法呢?

在《楞严经》第九卷中佛讲的很清楚:“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一婬一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一婬一。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一性一。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一婬一。云何更随杀盗一婬一事。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什么意思呢?佛在这里提出:如果你犯了一婬一欲之戒,那么你就会得到地狱种种苦难的果报,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没有了一婬一欲的思想和行为,那么你就会得到天界享乐的福报。可是,不论是地狱苦难,还是天界享乐,总归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终究还是没有脱离苦海。

轮回苦海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轮回苦海之所以会出现,会存在,就是因为众生没有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因为众生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本心。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虚妄的轮回存在,才会有苦乐的分别和执著。

如果众生能够真正明心见一性一,能够真正地回归本来的话,本来如来藏真一性一之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有,更没有什么无,连这个没有都不存在,无二亦无一。

在这种究竟本来的状态中,连所谓的不一婬一都不存在,更何况什么一婬一欲呢!那也就更加谈不上有关一婬一欲的戒律了!

因此说,戒本无戒,守护那个无须守护者,就是真正的持戒。除此之外,什么戒都不存在,什么犯戒的行为都不存在;或者说,只要丧失了对本来无所守护者的守护,丧失了本无所戒的根本体认,哪怕你无欲纯净犹如大梵天,仍旧是个大大的犯戒之人。

可是,需要强调的是:戒本无戒,并不代表着恣意行一婬一就是正确的,《诸法无行经下》中所说的:“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于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若有人分别,贪欲嗔恚痴,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非常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认为佛也认为一婬一欲就是道,甚至会认为行一婬一就是修行无上佛法,这是不正确的。如《止观二》中说:“佛说贪欲即是道者。佛见机宜,知一种众生,底下薄福,决不能于善中修道,极任其罪转无已。令于贪欲修习止观,极不得已故作此说。”也就是说“贪欲即是道”的说法,也仅仅是在特殊当机的情况下的方便说法而已,并不是绝对正确的论断。

因为对于一婬一欲行为的称赞和鼓吹,绝对就是邪魔外道的伎俩,是要遭受严重果报的。如在《楞严经》第八卷中有这么一个例子:“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一婬一欲。妄言行一婬一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在《楞严经》第九卷中也有两种入魔的例子:“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一婬一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一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及“赞叹一婬一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一婬一婬一相传。如是邪一精一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毕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因此,从究竟理义角度来说,包括一婬一戒在内,都本来无所守护,本来无所违犯,因为本来如来藏真心中不存在任何二元对立的缘故;但是从具体修行角度来说,却是要仔细防范的,要警惕因果的。

《楞严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