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123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看《内典研学要领》第三段:
【丙、至于研究办法】
这一段讲方法。
【于经文长者,必先识其纲领,大段章节,克定进度,恭恪从容,终始莫懈。研究要领,略举其端凡十:】
经文短的,它的段落、层次很容易看出来;经文长的,就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学经,对于大部的经论,我们要放在后面,从小部经学起;或者稍微长一些,不要超过两万字的,这样的经文我们学起来非常方便,像《金刚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这是比较容易。如果像《法华》、《楞严》就太长了,我们初学的时候确实会非常困难,经文太长;它一部经的文字差不多都在六万字左右,六、七万字,我们辨别它的段落、层次、章法、结构,都不是初学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先从小部下手。
下面这两句话,我们要记祝学东西一定要有进度,要「克定进度」,譬如我这部经书、这个科目,多少个小时把它学完,一定要有进度,进度自己去定。要「恭恪从容」,恭恭敬敬的,很慎重的来做。
底下举了办法里头十个纲领。第一个是:
【释科题】
尤其是一般流行的这些经论,在中国人,几乎不分宗派、不分道场大家都喜欢念的,像《普门品》人人都喜欢念,《心经》、《金刚经》、《弥陀经》、《地藏经》,几乎是在中国佛教界非常普遍,这些经典古今注疏都很多,这些批注我们都可以参考,但是决定不能有成见,有成见你就学不到东西。「只提一供我参考」,必须自己拿定主意。不能完全跟着人家走,那你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我们要学着自己能够独立。所以古今这些大德,他们讲经我们可以听,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只提一供自己做参考,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依据什么?一定依据经文,这就是世尊灭度之前教导弟子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我们直接跟佛学,我们是佛的学生。其它人所讲的、所注疏的,那都是佛的学生,都是我们同学,连菩萨都是同学,他是早期的学长,我们是后期的小学弟,学长的东西可以给我们做参考,提一供我们做资料,我们直接向佛陀学习。直接要学经典,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不跟人走。
我们的老师,老师他真正懂得佛法,我们尊称他「老师」,的确我们尊师重道。可是老师对我们的态度,不是像我们想象的,老师把我们当作同学看待。古时候通信,老师写给弟子的信、学生的信,后面具名是「友生」,这不仅是谦虚,这是事实。「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同参道友」,老师用这个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称「友生」;朋友的「友」,学生的「生」。我们一看到他这个署名,我们就晓得这个人有学问。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都在谦敬,佛陀对人都谦虚、都恭敬。
孔老夫子,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的,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决定不敢懈怠,没有一丝毫骄慢;节俭、忍让。这是圣人的德行!圣人德行就是我们自己的一性一德,换句话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佛法里头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这样的。我们把一性一德忘失、迷失,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绝对不要认为现在这个样子是正确的、是对的,完全错了!这个要知道。佛菩萨、圣人所表现,那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现在要改邪归正,就得向圣人学习。
一部经拿到手,这是讲我们开始学习,总是要看古人的批注,古人批注一定有科判,所以我们首先要看他的科题。
【明科意由来及前后照应,使贯通全经一血脉。】
一个完整的注疏,经书的批注,前面一定有总科。总科通常是画成表解,叫总科。也有不用表解的方式,用高低层次的方式来排。一定有总科,那个比什么都重要,特别是用在大经上。所以要常常看科判,要把科判熟记在心中,你对于全经前后经文照应,你一目了然,这样子你整个一精一神才能够贯注全经。这部经再长,讲的时间再久,你都能贯注。第二:
【明宗用】
通常一部经前面讲玄义。天台家的「五重玄义」,贤首的「十门开启」,都是在未讲经之前,先把这部经的概要做一个总说,将全经做一个总介绍,这一部分非常重要。讲经的人,他自己的功力、他自己的学历达到什么程度,都在这一部分完全表现出来。所以老学的人,他不听讲经,因为他听的遍数太多,经文都很熟,听它干什么!他专门听玄义,专门听你的心得报告。玄义是他的心得报告。每一个批注都不一样,这就看到每一个人修学的心得不相同。虽然都是五个科目,五个科目他说的不会完全相同,很值得我们去做参考的。我们要把五重玄义这几个科目,应用在小科上。它那是全经的五重玄义,我们现在学一段,这一大科,每一大科里头有大科的五重玄义,每一小科有小科的五重玄义,再跟诸位说,每一句经文有一句经文的五重玄义,你上台就有得讲,不至于上台不会讲。
【每一大科,皆须明记其主旨及功用,以识其要也。】
这一大段一精一华之所在。「要」就是一精一华之所在、一精一彩之所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这一个段落里头的宗旨,这一个段落里面的功用。功用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如果没有用处,我学它干什么?学了就有用,这个教诲才是真实的,我们才能真正在经论里头学到东西。第三:
【释名典名词术语典故】
『典故』,佛家常讲「公案」,一般人讲「故事」。名词、术语、典故。
【必不惮烦,依疏注或佛学辞典查明之。】
这个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这有根据的。所以我们的工具书要完备,这个要查数据的。『名词』,譬如经典里面讲的「六度」,是哪六条?什么意思?佛学辞典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什么意思?甚至于普通大家常常挂在嘴上,但是讲不清楚,「禅定」,什么叫禅定?会讲的人很多,但是能把「禅定」两个字讲清楚的人不多,含糊笼统,这个要不得。所有名词术语我们都要去查,古人批注里面有,查了批注,如果有时间再查佛学辞典。佛学辞典多半是概说,而且如果这个是重要的名词,各家的说法有不相同的地方,它统统都节录到。这个是要费时间,决定不能够偷懒,而且一定要自己去做,不要仰赖别的同学自己偷懒,别的同学查好的,我们借个笔记来抄一下。为什么?自己查一遍印象深刻,你得的东西不一样,借别人笔记抄,敷衍塞责,修学态度上就打了折扣,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第四:
【释义理】
义理可以参考古今大德的批注。
【章句有道理一精一华之所在,须为探玄抉微。】
往往经中有很重要、微妙的开示,但是我们一般读经的人疏忽了,随便看过,没有留意到。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古人在批注里头提醒我们,或者老师为我们指点,我们很难看出来。但是看不出来没有关系,你一遍一遍的学。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一部经决不是说「学一遍我就学会了」,这个话说不得。什么叫「会了」?宗门祖师大德勘验学生:「会么?」你会了,那还得了?会了就明心见一性一、开悟了,那才叫「会了」。我们老老实实答是「不会」,不会,就从头再学。
你在这一部经典上什么时候开悟了,教下讲「大开圆解」,这叫会了。如果没有到大开圆解,一遍一遍的学,一直学下去,一门深入,绝不改变。「我一生就念一部经,就学这部经,就讲这部经」,心就定在这部经上,你戒定慧三学就成就了。你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是戒学;你心定在这一门上,这是定学;有戒、有定,你遍遍开智慧,所谓「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到大彻大悟的时候,这才真叫会了。会了之后有个什么样子出现?你没有学过的经论,一拿到手上,你统统都会了,那个叫真会。许多经论我没有学过,拿到前面:「这个难,不会。」那你就没有会。三藏十二部摆在面前,任何一部经拿给你,你统统都会,那才叫会了。古人讲的话是正确的:「一经通一,切经通。」怎么知道自己这一部经通了?所有一切经展开来都通了,我这一部经通了。这是一个标准。
今天佛学院为什么出不了人才?它方法错误。同时学许多经论,他的心力是分散的,他不是集中的。换句话说,他没有戒定慧,他所学的跟世间一般学校一样,佛学常识。你要问起来,他头头是道,好像什么都会;仔细一问他,他什么都不会,门门通、门门松,他不起作用。这个跟我们古圣先贤教学的方法恰恰相违背。我们古圣先贤教学的方法是先求根本智,后求后得智。今天我们讲根本智、后得智,这也是佛学名词,懂得的人不多了。
「根本智」是什么?是「无知」,世尊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我们求学要先求无知,然后才能无所不知。无知是什么?一部经,其它的经我都不知道,无知。这一部经通了的时候,所有一切经展在面前,无所不知;不但佛法你都知,世间法也知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为什么会通?他一部经上戒定慧成就了。
我们在一部经上下功夫,是搞什么?是搞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今天佛学院用的方法,是把戒定慧三学全部都破掉了,这是我们佛教的衰弱!我们过去在台湾,也听一些老法师很感慨的跟我说:「我这个徒弟刚刚出家,没有上佛学院,还好,很乖,教他干什么都行,很听话。佛学院去了几年,回来的时候不认识师父了,眼睛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人了。」以后感叹着:「你的徒弟不要送佛学院,送佛学院就完了。」你说教人听了多难过!这是佛学院的失败,不是成功。常识丰富了,眼睛慢慢就向上长了,成什么话!实在讲,傲慢习气养成之后,到什么地方都不受人欢迎,你瞧不起别人,别人瞧不起你。「敬人者,人恒敬之。」佛为什么受广大群众欢迎?佛没有傲慢,佛比任何一个人都谦虚、都恭敬,对贫穷的乞丐都是那样的谦虚恭敬,所以他得到一切众生的一爱一戴,不管跟什么人都能和睦相处,都以真诚心相处。
我们跟其它宗教往来,为什么我们能够赢得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的尊敬?我们先尊敬他们,就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一爱一护他们,我们帮助他们,决不可以以为我们佛教比你们其它宗教都要高一等,那就完了,你变成孤家寡人,孤立了,你就没有朋友。我跟他们往来,我说:「佛教是第一,基督教也是第一,回教也是第一,个个都是第一。」他听了欢喜,平等!真的是如此。
我举比喻说,我说:「我们佛教像眼睛,基督教像耳朵,回教像鼻子,我样样都第一,身一体健康。」如果是佛教第一,我眼睛第一,耳朵不行、鼻子也不行,你人不就生病了吗?全身只有一个第一,其它都不行,这人快要死了,活不成了。个个第一,我们的社会健康,我们这个世界健康,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个个第一,我们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和平才能达到。和的根是要平等,不平等绝对没有和平。和怎么样?和就是个个第一。不管大国、小国,每个国家都第一,不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第一,每个族群都第一,每个宗教都第一,没有第二的,这是健康的。他们接受我这个说法,所以很欢喜跟我往来。我没有把他看成第二,我们也没有把自己贬低成第二,都是第一。
经论里头往往一句、两句,那个义理一精一华之所在,我们要能够发现,要能够把它拈出来,解释透辟,这个样子自己得受用,也能够帮助别人。第五条:
【研究科判于大科中,细分小科,愈细愈好,以观其章法结构也。】
过去我们将《无量寿经》做了一个科判。《无量寿经》,这是一部大经,虽然不是很长,初学还是有困难。好处是过去慈舟老法师,是前一代的,不是现在的慈舟法师,这是前一代的慈舟老法师,他给夏莲居的会集本做了一个科判。我过去在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把这个科判送给我,我也怕遗失,所以印在经本上,这样就可以广泛流通。
从他的科判来看,他不是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我们知道夏老居士会集成功之后,这个本子曾经修改过很多次,他是早期的本子。早期最早会集的,它是分三十七品,大概我想是用「三十七道品」的这个数字,他翻成三十七品,现在是四十八品。所以他是三十七品的那种科判,但是这个就可以给我们做依据,我们从他那个科判重新来做,依他那个为底本,重新做一个科判,提出来给我们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讨论。这个科判,你们同学将来学经的时候,首先要花一点时间,把这个科判重新检讨一次。你们不要认为我们前面分的,那就没有错误,就可以照这个,不必。你可用自己的,你去分,你也去判;就是这个科判提一供同学们做参考,你们自己去做。
正如同这一本书,你们现在看到有个批注的本子,那是悟闻法师笔记的,从我讲演的录音带里头写成的,那时候我叫他写的。写完之后,我看了并不很满意。你们学习这个课程得重新再写,就是把他这个本子重新再订正。该补充的,可以把意思补充进去,如果嫌它有累赘的,可以把它删改掉,希望这个批注的本子能够做得愈一精一愈美,提一供以后的人做参考数据。所以这个批注是我们可以改动的,这不是一个定本。你们做,做出来的时候给我看。第六:
【试讲经文以验研学经文是否畅达,又可练习讲态也。】
前面这么多准备的工作,你都做完之后,你就可以开始讲经文。由此可知,你要在讲经文之前,前面举的这几条,你都要有充分准备。否则的话,你上台,你讲经文的时候,如果有行家在座,他一桩一桩你的过失都给你指出来。所以说一毛一病百出,自己并不晓得,行家一听:「一毛一病百出。」这个话绝不过分,从前李老师跟我们开玩笑,我体会到这个意思,我才跟老师讲:「怎么是一毛一病百出?譬如这部经讲十天,一天讲一个钟点,十天讲完。一天给你挑十个一毛一病,不止十个一毛一病,一天给你挑二、三十个一毛一病,十天的时候,两、三百一毛一玻这不是一毛一病百出吗?」一点不错!
所以我们初学要很小心、很谨慎、很谦虚,要向人请教,我们是来学讲经的,台上是学生,台下是老师,把台下都看作老师,都看作我们的监学,我们上台是来做心得报告的。报告完之后,要真诚、谦虚向听众请教,请求批评指导。听到人家的批评,一定要诚恳接受,千万不可以表面上:「请你指教。」人家提出批评的时候,心里就不高兴,面孔就显得很难看,以后还有什么人批评你?没有人批评,你永远不会有进步。所以一定要真诚。他批评错误,错误也接受。为什么?其它人才真肯批评你。他批评错了,不接受,下一次可能有一大半的人不敢批评你。错误的批评都接受,成就自己的大德大行!
我们在《贞观政要》里面看到唐太宗,这是个了不起的帝王,一个领一导一人,他是非常欢喜接受人批评的。有批评错误的,唐太宗也非常欢喜,旁边的人讲:「他讲的话不对。」唐太宗说:「如果我要是驳斥他,以后谁还敢给我建议?」这了不起的人,虽然是帝王之尊,只要看到他本人的过失、国家的过失的时候,都可以随便在他面前讲,他绝对不会怪罪你,说错了都不会怪罪你,「贞观之治」得来不容易!一个不接受批评的人就完了,他没有不造罪业的,他所有的过失他自己不知道,所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定要接受批评,欢喜接受批评,你决定有进步,你进步才快。第七:
【选诵金句全文过长未易记诵,选其一精一要经句背诵之。】
这是经文长的,经文长的『未易记诵』,「记」是你能够记住,「诵」是背诵。太长的,对于记忆背诵感觉到困难,那怎么样?这里面重要的教训、重要的句子,这一定要能够背诵。像我们现在编的《净宗同学修行守则》,我们将《无量寿经》这一部经里面重要的教诲,我们节录了六十二句,全经节录下六十二句,这六十二句一定要会背,天天背,常常记在心上。于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立刻就会想起来,我有没有违背经典的教训?我这样想、我这样说、我这样做,佛许不许可?同不同意?我们心里头就有数了。符合经论宗旨的,我们是在菩萨道上行,我们走的是正道;违背经典的教诲,我们就走邪道,我们已经步入歧途了。
对于一切经论里头好的句子,一定要把它记下来。自己准备一个小册子,可以随身携带,这个功夫不能不做。将来到自己为别人讲解的时候,引经据典。你记得多、记得很熟,自自然然就能运用。第八是最重要的:
【修法行一事】
学习这部经,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方法。『行一事』是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是真的学到了。
【经者镜也】
『经』字古人有把它翻成『镜』,像一面镜子一样。
【诵研皆照心行。印知见,正行持,方得实益。】
我们研究、我们读诵都照心行。『心行』是念头、起心动念,我们的起心动念与经典上所说的相应不相应?『印知见』,印是印证,我们的知见是正、是邪?我们的知见与经上所讲的相应,这是正知正见;如果与经论上所讲的相违背,那我们是邪知邪见。特别是初学的同学,决定要放弃自己的成见,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陀教诲。我们现在没有开悟,我们没有办法辨识道路,只有跟着佛走,决定不错。
佛行的是正道,圣人行的是正道,凡是圣人东西都能合得起来。譬如儒家孔老夫子,孔、孟所教人的,它的总纲领就是《大学》前面的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四个字就是佛家的四弘誓愿。你们想想,「在明明德」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明德」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一性一」,就是断烦恼、学法门;「在亲民」,亲民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在止于至善」,至善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把它会通起来都一样,说法不一样,意思都相同。
后面几句话,那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教导我们「知止而后有定」。我们的心散乱,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什么原因?不知止。圣人心是定的,为什么?他知止。他止在哪里?止在至善。换句话说,他的人生他有一个方向,他有一个目标,他有目的,他一点都不乱。我们今天像船行在大海上,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道往哪走,所以他心不定。过去儒家,人家心也是定的,所以能够成就大德大能,成就无量功德,它有道理的。
后面一直教导我们,关键都在「知止」。由此可知,「知止」是多么重要。我们过去讲《华严经》,特别拈出「知足天王」这一章单独流通,那一章讲得也特别详细。知足天王知止,他心是定的,心定就生智慧,智慧开了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经论印证我们的知见,修正我们的行持。「行持」就是言行,这个样子你才得真实的利益,这叫真正修行。「修行」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
邪与正之分,绝对的标准就是心一性一。与心一性一相应的是「正」,这是「是」;与心一性一相违背的这种心行是「邪」,是「非」。所以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标准,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标准,也不是孔老夫子的标准,是自一性一本具的标准。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明心见一性一,他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是这样,所谓是「佛佛道同」,他是自然同,不加丝毫勉强在里面,学经要这样学法才有受用。第九:
【讨论问题如有若干同学共修,日相研讨,亦可助入佳境也。】
现在在我们这个班里面,我们同学多,天天在一块研究讨论,互相交换心得,能够提升自己境界,亦可助入佳境。第十,末后这一条:
【参考资料广集诸疏及有关经论,一精一读其要,采长补短。】
这是在学习一个阶段之后,把自己往上提升,就不能不常常去阅读这些参考数据。参考数据是补助自己主修的这一门经论,所以宾、主要分清楚。
【忌以情见,当以智择,则必能助妙悟也。】
关键在这两句。决定要有智慧,不能够感情用事。我偏一爱一哪一个法门,偏一爱一某一个善知识,这是『情见』。要以智慧,智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律平等,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这是智慧。智慧才会有正确的选择,正确的选择帮助你开悟。则必能助妙悟也。下面一段:
【盯理明则迷破,是谓看破,看破贵放下。】
放下错误的知见,放下错误的言行,是教你放下这个。
【此为真实功夫。必能放下,而后得自在随缘,自行化他,作弥陀使者,誓志宣化,普令群萌,同归净域,此研经之果用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弥陀使者』,诸位仔细在经典里面去看,你会发现。等于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佛教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十方诸佛都在各个地方替阿弥陀佛招生。有能够信受的,直接就送去,保送到学校去了,这就是修净宗法门。不相信这个法门的,佛教其它法门,拐个弯把你先送到华藏世界,然后从华藏世界,普贤、文殊菩萨再引导你到极乐世界,拐个弯去。所以我们知道,所有一切诸佛菩萨统统是弥陀使者,不可思议!这是我用很短的时间,把大意跟诸位提示一下,后面这篇《讲记》是比较详细一点,诸位自己可以参考,可以多看看。
今天我很感谢大家,你们给我送了一个贺年卡,大家都签名了。我们晓得,现前这个社会灾难很多。昨天晚上,我跟会长、有几个居士晚上晚餐,也谈论到整个世界在今年经济情形都不好,连美国都会经济衰退,美国经济衰退影响全球。经济衰退,失业率会提高,失业率高的话,会造成社会动乱,所以今天世界社会很不稳定。在亚洲这个地方,最近菲律宾出了问题,如果菲律宾的总统真的被推翻,会造成一个很不一良的后果。我们看到周边这些国家,对于国家领一导一人持反对意见的,印度尼西亚有,马来西亚也有,这是很不好的一个例子。
我们希望社会安定,希望世界和平,要达到和平安定这个目标,确实不容易。人们希求和平几千年、几万年了,和平并没有落实。什么原因?和平是果报,因是平等,「和」下头是「平」,不平哪来和?佛家说话是先讲果,后说因。你看四谛,讲「苦、集、灭、道」。世间法,苦是果,集是因;出世间法,灭是果,道是因。为什么先说果,后说因?说果大家容易懂得,果报你看到了,容易懂得。果怎样求得,一定有因。和,和睦相处一定要平等对待,没有平等决定就没有和平。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国与国之间要平等、要平等相待,族群与族群之间要平等,宗教与宗教之间要平等。
古圣先贤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这个目标?用教学。释迦牟尼佛选择的行业就是社会教育,今天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因为世尊的教学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跟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只要你肯学,都热心教导,决定没有歧视,一律平等对待。我们今天极需要做的工作,是要把世尊这种教学理念落实。我们在新加坡,以及我在澳洲,都是做宗教族群的一团一结,我们是做这个工作,这是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义落实在生活、落实在这个社会,我们学佛没有白学。佛法对于世界和平、对于社会安定、对于人民幸福,有积极的贡献,要我们做出来才行,光口说不可以。
所以我到澳洲,时间虽然不长,在那边都是做这些工作。澳洲是政一府主动带动在做,我们在旁边协助。现在我们最期望的,就是能够有一个正规的教育体系,所以我希望能够办一所多元文化大学,我们不叫宗教大学,叫「多元文化大学」。每一个宗教成立一个学院,佛教有佛学院,基督教有基督学院,伊斯兰学院…,培养全世界各个宗教的弘法人才。不管将来你弘扬的是哪一个宗教,你们都是同学,一个学校,不过就是念的科系不一样而已。一团一结,用这种方法来一团一结,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我现在到澳洲去,主要促进这个工作。当然,办这个多元文化大学,师资是问题。所以先办研究所,先在大学里面设「多元文化研究所」,研究所是培养师资,将来研究所的学生都毕业出来了,可以作老师了,再来办学校,这些人都是大学教授。我在澳洲干这个事情,所以跟几个大学密切的联系,希望在大学办多元文化研究所。
在本地,听说,李木源居士告诉我,总理公署一些部长要访问我们,我们也会把这个意思向他建议。假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里面也有「多元文化研究所」就好了,将来至少大学里面可以成立一个「多元文化学院」,每一个宗教都成立一个学系,有佛学系、基督学系、伊斯兰学系…,都是好事情,都是真正要解决这个世界的社会问题。希望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相尊敬,互相敬一爱一,互助合作。何必天天打架?搞得大家都不安。这是我们积极努力在做的一个工作。我无论到哪里去,绝对没有休闲,都是在做工作。谢谢大家,今天晚上我到那边去。我们过了农历年,回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