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第十三集)
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13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这首偈是行法的总说。「说」是说法,也是指宗门对来机所说的话。如果把这个意思展开来讲,就包括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表示多,法门无量;但是它的原理是一个,所以说『合理还归一』,「合」是契合,契合到真理是一。《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般若经》讲的「一实相」,《维摩经》讲的「不二法门」,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这都是讲到「一」。「一」,还是勉强的一个名称,古德说:「本自无二,一亦不立」;这桩事情就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言说思量所能达到。既然这种原本不可说,而勉强说之为「一」,我们对「一」也就不能执着,执着就归不了「一」。在禅宗里,祖师大德为逗当机,有所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狗子无佛一性一,狗子有佛一性一」。从这些公案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诸佛如来、历代祖师所说之言词,句句都是活活泼泼,教我们契入一实相,决定没有一个死方法来教导人。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两句讲的是真一性一自用。「烦恼」,一般来讲所谓七情五欲。在佛法里说得更为清楚,如《百法》讲的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所说的烦恼,总不离贪瞋痴。从根本上说,贪瞋痴外,再加傲慢、疑惑、邪见(或称恶见)。在烦恼之中,修道之人应常转烦恼为般若智慧,此是修行见一性一的原则,亦是契合一真理体的修为,在般若里称作「观照般若」。所以,怕的是我们提不起观照般若,就为烦恼所转。若能在烦恼之中提起观照,这是「生慧日」。这句经文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常」字,要时常提起观照的功夫,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
前面两句是邪正的定义,教我们认识什么是邪、什么是正。「邪」就是烦恼生起,妄念起来时就是邪来,妄念去除就是正来。妄念如何去除?觉;「念起即觉,觉之即悟」。换句话说,念起是「邪来」,觉了是「正来」。但是,这样的邪正是相对而生,是二不是一。二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以,后半偈教导我们:『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邪与正都要离开;换言之,邪正不二,邪正一如。若是我们要去邪存正,正还是邪,所以必须要做到「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时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就是真如本一性一;换句话说,祖祖相传就是传见一性一法,见一性一法就是一颗清净心。假如我们疏忽清净心,不晓得在清净心上用功夫,我们在菩提大道就走入歧途。清净心是一定要证得的,但是清净心也是最不容易证得。为什么?《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在一切境界中才存分别,就已经落到生灭门,就成了知见立知。
《坛经·参请机缘品》,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首偈在我们看来,这个境界相当不错,正如神秀大师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一样的意思。可是六祖大师听了之后,就知道这个境界依旧未明心地。若照此方法来修行,则是增长葛藤、增加系缚。所以,他从反面对症下药,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偈的用意,就是「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祖师这首偈是针对卧轮来作的,若不是卧轮的境界,这是决定用不得的。为什么?你起心动念就又错了。可见,我们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修学过程里,也不能起心动念,当然更不可以有所执着;佛法是破执着之法,一有执着就错了。
【菩提本自一性一。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菩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觉」,觉是觉悟。此处所说的境界,有事有理。从理上讲,由断烦恼障而证得一切智,这是通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菩提。从事上讲,由断所知障而证得一切种智,了知一切诸法,这是如来的菩提。如来菩提通于此二者,故称大菩提。
『菩提本自一性一』,如来的大觉本是自一性一中具足。六祖说:「自一性一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明白指出自一性一就是第八识。六祖当时三更入室,听受五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师于言下大彻大悟,顺口说出:「何期自一性一本自清净,何期自一性一本不生灭,何期自一性一本自具足,何期自一性一本无动摇,何期自一性一能生万法」,这也证明一切众生与十方如来的自一性一没有两样。迷了菩提自一性一是凡夫,悟了菩提自一性一是佛,佛与凡夫只不过是迷悟不同而已。在此祖师说,第一句是自觉,本来觉;第二句是转本觉为不觉,正是《起信论》所谓「一念不觉」。「一念」是什么?就是起心。『起心即是妄』,我们在一切法中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就是无明。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此偈前两句是从本觉而迷成了不觉,后两句是本觉在不觉之中。只要我们能正,「正」是什么意思?是「邪正俱不用」,这就是正。你用邪,当然错了,你用正,还是错了;必须要邪正都不用,这才是佛所说的正法,三障就能离开了。「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说出轮回的现象。烦恼是起惑,就是迷惑;业障是由迷而造作种种善恶业;有了业,业遇缘一定有果报,就成报障。这就是惑、业、苦所造成的三界六道轮回的现象。这一句中,祖师教导我们超越轮回的原理,就在一个「正」字;「正」字简单的说,就是真心在一切境界里,永远是一念不生、两边不着。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桩事情,我们在《楞严经》读得很多。楞严会上佛教导我们「舍识用根」,根就是正,因为根确实是在一切境界中不生分别、不起执着。由此可知,生分别、起执着的是妄识,不是真心;也就是不是清净心,那是在妄识之中,在妄缘之中。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这首偈是教导我们自觉法。修道是修什么道?就是修见一性一之道、修成佛之道。修见一性一成佛道者,于世间一切事业皆不相妨碍,正是《华严经》所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修行人须『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应。「常自见」就是自觉,怕的是见不到自己过失。「过」,并不是说我们造罪过、做错事情,这种过我们容易觉察,凡夫都晓得,不是大修行人事情。此地,「过」是指用邪、用正。用邪不必说,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是过,用正也是过,这就很不容易懂。前面说「邪正俱不用」,我们执着在正,分别在正,这就有很大的过失。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一药也闲闲。」这句话我们听起来很不容易懂,也没有法子肯定它。为什么?遇到利刀来伤害,或者遇到毒一药,我们想想:我们起不起分别,动不动心?一生分别、一起执着就错了。这是讲的世间法。再讲出世间法,譬如戒律,小乘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大乘戒如菩萨戒,我们若是执着于戒相,错了,不执着于戒相,也错了。为什么?不守戒是犯过失,存心持戒亦不是正。「邪正俱不用」,是持而无持,无持而持;运用于念佛上,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要见到这个境界,与道才能相应,就是「相当」的意思。这个境界非常微细,必须时常警觉自己,于一切法中,尤其是于大乘法门,无论自修、弘扬,我们有没有执着、有没有分别、有没有起心动念;若有执着、分别、起心动念,即是自己过。能见到自己的过,与道即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