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八集

六祖坛经(第十八集)

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18

◎定慧一体第三

以下八章经是六祖一生所说的法要,可以说句句话都非常重要,这是由门人分类编辑而成的,与前面两章一性一质稍有不同。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常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一性一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一性一。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一性一。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祝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一性一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一性一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一性一。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一性一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一性一。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一性一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一性一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定慧一体」这一章,我们分成五个段落来介绍。第一段:解释「定慧一体」。禅定是体,智慧是用。何谓「禅定」?大师在这章经中为我们说得很明白,「涉境不执着」,境就是境界,我们六根涉入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定,所谓寂而常照。可见,禅定是有作用的,它不是一个死定,它的作用就叫智慧。智慧,重要的是心境俱空,照而常寂。体用不二,就叫做一体。

第二段:是讲这一章经的宗旨,六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我此法门」这一句,就是指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相传的这个法门,所谓禅宗的顿教。这一个法门,也就是祖祖相传者,它是以定慧为根本;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定慧既然是一体,我们在修学时,当然就要注重定慧等学,这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能偏重在定,也不可偏重在慧;禅家讲,偏重在定,免不了枯寂;偏重在慧,往往落入颠狂,所谓是狂慧。到定慧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禅定,才能由定开慧。寂照一如、寂照平等、寂照不二,这才是禅宗顿教所讲求的。六祖说:「心口俱善,内外一种,这就是定慧平等」。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学定慧等学;换句话说,定慧等学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内心和我们的外表要一致,不能口里说的是一桩,心里想的是另一桩,那就不是禅定。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一体所行的,完全是一样,这就叫定慧等学。这桩事情是要我们自己去悟,自己去修,如果有争执,就是迷惑颠倒。稍有一点争执的心,这就是胜负的烦恼没有断,必然增长四相的执着,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宗旨大意是如此。

第三段:是讲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定慧一体的修行要领,在中国南传禅宗里非常重要,特别重视「一行」。行就是修行,修什么?修一,就是心、口、身行要一,这就叫三昧。六祖说:「于一切处所,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者,就叫做一行三昧。」六祖引经来证明他所说是有根据的,《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这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纲领,若不能把握这个纲领,我们的修学是很难成就的。尤其对于「一行」,必须要有正确、清晰的了解,而后才有下手之处。

一般所犯的过失,所犯的错误,大师告诉我们,是迷着法相。对于法相认识不清楚,同时又执着,误会了,以为是只要坐在那里不动,盘腿面壁,心中不起念头,这就叫做一行三昧。这是将一行三昧错解了,这种见解,实在说等于无情的众生。一块石头,它摆在那个地方几百年、几千年,它在那里不动,它也不打妄想;换句话说,这块石头就入了禅定?我们要想学佛、修禅定,修到最后就变成一块石头?所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是误解一行三昧,这是障道的因缘。还有一种,譬如神秀大师他们所传的,静坐看心、观静,认为心要是不动不起,这就是禅定。这种观念、这种修行法,在佛教里相当普遍。六祖告诉我们,若我们对于这个方法执迷,到最后不但不能成就禅定,还免不了着魔。这样辗转的相教,当然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就大了,不但是自己不能成就,而且误了一些好心学佛之人,岂不是非常可惜!

如何正确修行「一行三昧」?六祖说:「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诚心。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境界,总要保持着心地的真诚,同时要空寂,不着一法,心境俱空。道应当要流通,佛祖为我们说「应用无碍」,如《华严经》所显示,不但理事无碍,而且事事无碍,这是正确的。六祖又告诉我们:「定慧名是有二,体是一个。」一个就不能住,就不能执着。心如果住法,无论什么法,只要你有执着,只要你心有所住,这就是自己缠缚了自己。《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这都是世尊教诫菩萨的名言。迷人渐渐能契入这个修行方法;觉悟的人,他就顿修,速度就来得快。只要识心达本,知道一切法原无差别,所谓圣凡平等、一性一相不二。

第四段:禅宗自从世尊传于迦叶后,祖祖相传本来的正教,我们一定要记注要理解、要依教修行。六祖提出三条大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大乘佛法三大纲领。能把握纲领,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决定不会错误。不但参禅如此,纵然是研教、念佛、持戒、修密也不离这三大纲领。离开这三大纲领,就不是佛法。

第一纲领是「无念为宗」。何谓「无念为宗」?六祖说:「于念离念。」这句话不太好懂。我们通常讲「离念」,离念一定是无念,无念就没有念了。「无念」没有念,不是禅宗讲的无念,禅宗讲的是「念而无念」。可见,他是有念,有念而不执着,知道念的体相,这是离念。在相上讲,他见闻觉知,六根照见六尘所起的作用,不染六尘境界,也不会因六尘境界而生起妄心。这个妄心,是唯识讲的「心法」与「心所法」。说得再粗显一点,就是不起心;八心王与五十一心所都不相应,这就是不在境界中生心。

「无」,是无任何的事情,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凡夫心里面总有事,事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心里面没有事,诸位想想:心没有事,身当然没有事,境界也没有事,所以才能得到一切清净。还有一个意思是「无二相」,以清净心观察世出世间,无非清净,正是佛在大经所讲:「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时就是无二相,万法平等一如,我们在《华严》、《法华》都体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佛与大菩萨的真实境界,必须要到无念才能证得。这个境界中,决定没有尘劳烦恼的念头生起。这是「无」的意思。「念」,是真如自一性一起念;换句话说,就是真如之用。这是说明「无念」是念而无念,无的是妄念,念的是真念,就是真如起念,真如之用。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可见禅宗讲「无念为宗」,并不是教你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是误会!它是教我们无心意识的妄念,存自一性一真如的正念,无念为宗是如是讲法。

第二纲领是「无相为体」。无相为体是说「于相离相」,这才是无相。「相」,是阿赖耶的本质相,在我们眼前,为我们六根所缘的本质境界。离什么相?离妄相。这个道理在唯识说得非常透彻。在一切相不起妄想、分别,也不起妄念,这就叫「于相离相」。能做到于相离相,法体就清净,这个时候清净法身现前,正是所谓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则境界清净,境界清净则国土清净,所谓「心净则土净」。这对于修净土的同修来说尤其重要,若修净土决定要取得理一心不乱,不懂得这个道理是无法起修。

第三纲领是「无住为本」。无住,佛在《金刚经》特别强调;而六祖也是在「无坠大彻大悟。何谓「无坠?六祖说:「于诸法上,要学着念念不祝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凡夫妄念纷飞,想东想西,想前想后,这是错误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都是讲求「无住为本」。这三大纲领,是祖祖相传本来正教。

第五段:是讲修学违背了三个纲领,有什么样的过失。第一,违背无念为宗,这是起心动念的过失。六祖说:假如我们一切都不想,一切的念都除尽,实在讲就是修无想定。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无想天是属于外道天,不是真正的成就。六祖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就是生到无想天,还是大错。其次,这样的人,他对于如来所说之法、祖师所说之法义,并不了解,也不认识;自己错了,犹算罢了,还要劝别人,教导别人,又谤佛经,这个罪过就大了。造这种罪过,他自己还不晓得,这真正是非常的可怜!六祖说:在境界里,如果有念,必定就起邪见、不正确的见解,一切妄念都会从此而生。这是起念的一毛一并过失。第二,讲着相的过失。「诸法实相」是说一切法无相,如果我们在一切法分别执着,这就是取相。无相当中若是取相,还要执着相,这当然是大错,与法一性一、实相相违背了。第三,讲有住的过失。这是不了解诸法空相,所以他的心时常住在境缘上,于是起惑造业,轮回不已。这是凡夫住相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生死轮回。修行人前念、今念、后念相续不断,依旧是被业报缠缚,他不能见一性一,不能证得一心。可见,修行人心要是有住,也是错了。

《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