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16集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遂出至广州法一性一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分北本跟南本,北本四十卷,南本三十六卷。六祖大师在客店听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他并没有听到佛一性一的问题;之后他参访五祖弘忍大师,说:「佛一性一本无南北」,这不是《金刚经》的思想,而是《涅槃经》的思想,《涅槃经》一直在谈众生皆有佛一性一、谈如来藏、谈常乐我净。奇怪,他是听闻《金刚经》,怎么回答《涅槃经》的思想?
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六祖闻《金刚经》开悟之后,前往黄梅见五祖途中,听到无尽藏比丘尼诵《涅槃经》;但这本《曹溪原本》讲的时间点刚好是相反。当然,之前或之后都不重要,不会影响你开悟。六祖大师的思想受《涅槃经》和《金刚经》的影响很深,在六祖大师的时代盛行《涅槃经》跟《法华经》,后来才盛行《华严经》,每一个时代盛行的经典不一样。后人把这三本经视为三本重要的经典,读完《六祖坛经》,一定要读《金刚经》,之后要好好地读《涅槃经》。现在几乎没有法师在说《涅槃经》,说明这个时代它没有什么知名度,但六祖那个时代读的人很多。
《涅槃经》很重要,「众生皆有佛一性一」的理论就在这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临涅槃前讲的,将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的内容重新讲一遍,无论是大乘、小乘的内容都有。先把《六祖坛经》读通,有因缘看《涅槃经》就会懂。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有风才有幡动」还是「有幡才会动」?这两种说法到底哪里有错呢?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外面在动工?那现在是有施工还是没有施工?外面施工也好,没有施工也好,事实上只要你不起心动念,就是平等而已。到底说「风动」、「幡动」对不对?对,都是境,是外面的境界,你应如实观,境界就是境界,风动和幡动平等,美与丑平等,现象本身不分别。
举例说,是神木比较高,还是小草比较高?你讲的是不是你的看法,那神木对小草有没有看法?小草对神木有没有看法?你现在有没有坐在椅子上?你前面有没有桌子?那桌子对椅子有没有看法?没有!椅子对桌子也没有看法,桌子本身也不知道它叫桌子,椅子也不知道它叫椅子,它们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在那里比较!所以境界就是境界,现象就是现象,它们是平等的,现象没有善恶,境界没有罪过,是你自己起善恶好丑的概念,有言:「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但是我们却偏偏眼睛看着这个世界说:五浊恶世。
你如果深入研究经典,就知道是因为你的心是五浊恶世,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跟你说五浊恶世;佛土本身是一样的,是清净的,是你的心不清净,所以他随顺你的心来跟你说五浊恶世,或希望你觉醒,让你离苦得乐,觉醒之后,净与垢是一样的。《心经》不是说不垢不净吗?你明白了就一样,不明白、这个世界就是五浊恶世,其他世界就是净土。
风动、幡动的问题很简单,因为你看到现象,所以从现象来分析,现象的本身就是本身,它原来的样子就是原来的样子,你不需要将它污名化。比如说排水沟就是排水沟,要说它臭吗?花开不可以和花谢比,花开就是花开,花谢就是花谢,连名词都是多余的。我们首先创造名词,其次在名词中赋予个人的概念,接着在这个概念中决定现象的好坏,迷了又迷,迷三层,但是你不容易察觉。
你只要明白一句话,现象本身就是现象,你不要说这个现象怎么样,问题是你这个人怎么样。所以,这两个出家人讲风动、幡动,以现象来讲是对,但是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谈现象,你根本没有解决问题。我命不好就是命不好,你不要说这如梦幻泡影,不要否认现象。但是,佛法里面有两种真理:一种叫俗谛,一种叫真谛,俗谛是人类共同的看法,所谈的都是现象。开悟的人能不能闯红灯?这很明显嘛!你不能说:我已经学得照见红灯皆空;真谛讲的是真理的部分,这两个事实上可以同时存在的,实际就是一个,俗谛就是缘起,真谛就是一性一空,本身就是同时的。
说风动有道理,说幡动也有道理,因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是缘起法则,缘起一定有彼此,两个人在那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意义吗?你争赢了也还是有烦恼,还是不能开悟。如果不从佛法的角度来谈,你根本没有办法解决世间人的纷争。
【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六祖大师一语道破:「是你的心在动9事实上现象是现实,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你会知道风动?电风扇现在在吹,就是风动,你为什么会知道它风动?因为你心动啊!你不起心,怎么知道风动、幡动?!明白佛法的人很清楚:事实上你现在是可以改变一切的,不是讲现象变,你的心才变,是你当下的心可以变;你可以变得很快乐、很积极、乐意去帮助别人。
〔仁者心动〕:重点在「心」,和前面风动、幡动的「境」合起来就是「心境」,你不要学了《般若经》之后,就忽略现象和境界,否则学错、学偏都不知道。你要知道理体是什么,现象是什么,两者一体一用,一体一相,理可以顿悟,事要去渐修。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于是执弟子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你们在回答问题不是一句话都答不出来,要不就是说一大堆,没有说出重点。你看禅师在讲话,那些话不得了,不啰嗦、不是脑袋里所学的佛法知识,也不是背经文给你听,所以只要听人讲话就知道他有没有悟。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色什么是空,你就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那你索一性一背《心经》就好了。六祖是从他的心地上讲出来的,内行人一听就懂。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
五祖传衣钵给六祖这件事发生在十五年前,印宗法师心中一直有这个人,而且他看到六祖慧能,听他讲话「言简理当,不由文字。」猜想此人若不是大彻大悟者,大概就是六祖慧能了;六祖谦虚称「不敢当」。六祖这时候尚未出家,印宗法师是老和尚,而且是一方的高僧、住持,谁为大?见一性一为大,不管你在家出家,他见一性一就比你大,所以印宗大师会施弟子礼,以示尊敬。
【宗于是执弟子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因为一般人都着相,为了让其他人信服,所以要拿出衣钵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