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37集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龋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唯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一性一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一性一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龋】佛经谈完一段,常常会用偈诵,《坛经》也不例外,它刚才谈般若的概念,接着以偈颂再做说明。中国人自己的佛经就是《六祖坛经》。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在家〕和〔出家〕,条件不太一样,修行的方式也就不太一样。学佛的人要能够不退转,最好多看一些高僧大德的自传,很多人看见过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那就是他的自传,但要像他这样修,别说在家人,就是出家人也没有办法;他可以一直朝山,从扬州拜到普陀山,我们可以吗?所以,我们要看每个人的条件,在家人,你的家、你的工作职场就是道场,你要知道在这个道场怎么修行,不是寺庙才叫道常不是叫你不要去,也不是叫你要去,问题不是谁听法听得比较多,而是你的觉一性一有没有这么强,你随听随做比较重要。但是,很多人都是听跟做差十万八千里。有的人听越久就越散漫,越听越不珍惜,忙的人怪没有时间,时间太多又不会利用。有的人为了考高普考,辞了工作专心读书,不是这样才能读得好。有些人说:「我不工作,专心来修行。」但躲在家里效果也不好。你要是明白这样的道理,无论你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没有关系。〔在家〕和〔出家〕各有各的条件和烦恼,自己的烦恼自己摆平。《无相颂》就是无论你在家或出家,都可以这样修。
【若不自修,唯记吾言,亦无有益。】你不这样修,光背起来没有意义,但不修又不背的人就更没有意义,不修先背起来。就像昨天跟一位老和尚请法聊天,这位老和尚也在电视台弘法,我们也谈到在家怎么修,出家怎么修的问题。我请他慈悲谈一谈他自己是怎么学习、怎么研读经典的。他很客气地说:「经典就是一直看,不懂也是一直看。」他不习惯看注解,只看经文,但他也不反对你看注解,因为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不一样。他看《华严经》,「看久了,境界自然就会现前。」是什么境界?他静静地没有说,内行的就不要问境界是什么。境界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你也不要猜,你去做就对了,它很单纯,不复杂。我常讲学佛法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首先就是要有正见,再来就看你一精一进与否。不一精一进,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成就,「一勤天下无难事」,学佛法也是一样。一精一进有两种,一种是不够彻底的一精一进,一种是彻底的一精一进。前者是你每天打坐,很一精一进地每天坐一个小时,或念一万句佛号,这样的一精一进还不是真正的一精一进。你打坐一个小时,那还有二十三小时你在做什么?你念完一万句佛号,那其他的时间在做什么?真正的一精一进就是时时刻刻,片刻不离身,你的心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你,时时刻刻清楚,时时刻刻都有正见,那才是真正的一精一进,不论你是白天或是梦中都一样。这听起来好像很困难,但它本来就是如影随形的,只是自己没有真正去察觉或去体悟过。你硬说:「我时时刻刻要清楚。」这也不行,它本来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就好像我们时时刻刻在呼吸的道理一样,你要做到时时刻刻清楚,就像时时刻刻在呼吸一样。你装也装不来,你勉强要提起一精一神也没有办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样子,就像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你不能问他:「你是什么时候比较慈悲?」你这样问就很奇怪,一个慈悲的人就是二十四小时慈悲,他内心一转换就变成那样的人,否则就是自私自利。转换就是我们所讲的悟,或一种境界,或你契入了什么;你一定有所感动,然后就变成那样的人。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谈的是自觉。有很多种解释,一种说〔说通〕就是「教下」,〔心通〕就是「宗门」,但不要这样解释。六祖大师前面谈个很重要的概念,他谈般若时讲「迷人口说,智者心行。」他是让你心口如一,这个「说」就是口,「行」就是心,心口如一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才是一个真正自觉的人,这样才符合他前面讲的法。
〔说通〕,一个人很会讲,但不见得是个开悟的人。你看那些立法委员也很会讲,但理正不正,你一听就知道。你现在所说的「会讲」,就是他讲的道理完全正确、通达无碍,但他也不见得是个开悟的人。法师跟禅师不一样,法师就是会说法,禅师指的就是开悟的人,你们不可以称呼一般的出家人为禅师,除非他是开悟的人,我们一般称法师。你看公案,法师遇到禅师就没有办法。比如有个法师在讲《维摩诘经》,禅师就问他维摩诘在哪里?有个法师的寺院挂了一幅高僧的画像,一天,有个禅师看到那幅画,就问他画的是什么人,法师说画的是一位高僧叫某某人,禅师就问:「画像在此,高僧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一般人听到某些话答不出来?因为那些话你从来没有想过,你的脑袋也没有这样的认知,如果你知道,你怎么会答不出来呢?「高僧在哪里?」你就说:「在这里啦9人家就会说:「儒子可教也。」「佛在哪里?」你就说:「有,在这里9佛在哪里?大家都头歪歪的,真是没有出息。那种以心相应的感觉真好,就是说:「我讲什么你们知道。」
〔心通〕的人一定〔说通〕,他一定说法无碍,一切通达,自然就〔如日处虚空〕了,〔日〕就是见一性一,就是般若智慧,他已经破除一切障碍,拨云见日了,智慧就像太陽一样。但你觉悟的目的就是也要帮助众生觉悟,就是帮助众生了解他自己,这样,他人生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不是障碍了,心中的一爱一恨情仇一笔勾销。
【唯传见一性一法,】谈的是觉他。他讲的就是要让你〔见一性一〕,不拐弯抹角,不谈不究竟的东西,要让你见一性一,就是要谈你心一性一的问题。这个问题太难懂,你不要一味怪罪别人听不懂,你要怪罪自己不够权巧,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譬喻,别人怎么会听得懂?!这一点要为别人说法的人要培养,不要讲一些专业术语,一边讲一边查字典。
【出世破邪宗。】最严格的说法就是只要不是谈见一性一的,都叫〔邪〕。就好像我讲过的,佛法有三个系,藏传佛教的修行人是怎么修?你没有正见的人不要买这种书,不然你以为修行就是那个样子。修行是那个样子吗?修行的方式很多,因为你不明白,你看到,以为这就是修行。因为你还没有正见的时候,你的看法是很主观的,你刚接触什么,就会认为是什么。你刚学佛法,你的师父教你拜忏、念佛、持咒,你就会认为修行就是这个样子,假设你自己没有明理,你没有看到修行的全貌,这样学习就会误会佛法。就好像你刚学《易经》,就去学卜卦、地理或看面相,你就会以为《易经》就是这样的。你刚开始学习,接触什么,你就误认为是这样子。很多东西你知道的不完整,但又没有人告诉你,或当你接触后,别人告诉你,你不见得能接受。
我再举个例子:护持道场,是得到善的果报,还是恶的果报?善的?真的吗?护持一个好人,会得到善的果报,护持一个坏人,就会得到恶的果报。你去的道场是什么道场我也不知道,问你自己,你当然说它是好的道场,因为你认同嘛,但你认同的道场就是好的吗?你也分不清楚。比如说我这个人很普通,但我让学生很自一由,很多学生在这边跟我学,还是会到其他道场去。我甚至跟学生说:「我们的道场不需要护持,你们多护持慈济。」所以我们里里外外都没有功德箱。如果你不嫌弃,你可以来听课,你们做义工可以去佛光山或法鼓山,很多道场都需要你们这些菩萨去护持,你们就去。还有人问《禅心学苑》的住持是谁?很多网站一定谈他自己师父的东西,那《禅心学苑》什么师父都有,什么文章都有,这是好事,这样对你们最好。
有一天,我跟一个学生说:「你刚来的时候,我怕你误会所以不讲,但你已经跟我学一年了,我今天要跟你讲,没有讲就是我的错。你常常去护持某个道场,但你为什么不敢拿那个道场的书去流通,却拿《禅心学苑》的书去流通?」他说:「那个道场的书我不敢流通,因为讲得不太正确。」我说:「既然讲得不太正确,你为什么要护持呢?」他就说:「在我生命最痛苦的阶段,遇到那位上师,我很感恩他,所以护持他。」我说:「观念不太正确就要远离,你护持他不但没有功,反而会带来过失。」护持正法有无量功德,护持邪法会遭到果报。他说:「师父,我今天没有离开,就是因为您教导得好。」「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9我说:「你是地藏王菩萨吗?你是地藏王菩萨再来说,你入地狱就爬不出来啦9他还问:「师父,那您为什么到监狱弘法?您不入监狱,谁入监狱?」我说:「我入监狱,我马上就出狱,我讲完就走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你护持那个法师是正还是邪,难道你不会分辩吗?〔出世破邪宗〕,如果以狭隘的角度就是正跟〔邪〕,以广义的角度就是究竟不究竟的问题。
【法即无顿渐,】不是〔法〕的问题。不要跟人家辩说:我们学的是〔顿〕,你学的是〔渐〕,这样说是你执迷不悟。法就是法,〔法〕有几个概念:一,法无定法;二,诸法空相;三,诸法平等;四,一切法皆是佛法。从这里探讨,我们在学佛法,很多人对法根本不清楚。一切法都叫法,法无定法,这句话就是叫你不要执着一定是什么样的,或你在学什么,你不要排斥或跟别人争论,这才是智慧,才是活泼玲珑,你不要执着怎么样,或一定要怎么说。〔法〕的真相就是空相,无论你现在讲的是善法还是恶法,是正法还是邪法,它的本质是空相,所以罪跟福本是空。那你说:「我可以造罪啰?」不是,因为你不空,所以你还是会有造罪的折磨,还是会有果报。理论讲「空相」,但你没有证悟到那个境界,你还是会有现象的作用产生的苦乐。
因为有「诸法空相」,才有「诸法平等」,在家里跟去上班平等,家庭跟公司平等,不要常常说还是家里比较温馨,公司像冰箱。同理可证,你家那个道场,跟外面那个道场平等,在家人出家人平等,护持还是平等,但还是有所尊卑,「平等」彻底让你领悟到这才是真正「心平」的境界,因为诸法平等,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将这些概念串起来,你才不会像鹦鹉学人说话。
【迷悟有迟疾。】法没有问题,是人自己出了问题,所以你就不要分大乘、小乘,原始佛教或汉传,真的不要这样分。如果你处处掉入一种考据,《六祖坛经》是不是六祖讲的,没有人知道。那你现在看的佛经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也没有人知道,纵使是他讲的,也不是他写的,那你书就不要读了。你读的四书是不是孔老夫子写的,你这样探讨到最后,谁可以证明给你看?孔老夫子也没有办法证明每句话都是他说的。伏羲、文王、周公也没有办法证明《易经》是他们发明的。但这个问题不难破除,你现在所看到的东西不管作者是谁,只要对你有帮助,就有意义,根本不需要考据这个是不是谁讲的。有人讲:「大乘非佛说。」那我问你,大乘经典对你们有没有帮助?你们不会自己去看吗?它的境界有多好,你去读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对你受用就是利益,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抓我们心中这只老鼠。请问,是饭后吃水果,还是饭前吃比较好?不需要在这边争辩,你吃得健康才重要,何况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否则,按照养生专家的理论,那些修行人,不要说过午不食,他们维他命ABCD全部都缺乏,人家还不是活到一百二十岁!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去做,没有智慧的人就停留在知见上打转,各唱各的调,各说各的对,没有意义。假设你能够悟得快,我们就说那个人叫顿根,假设你悟得慢,我们就说那个人叫渐修,所以原则上还是依你自己来决定的,不需要争论。
【只此见一性一门,愚人不可悉。】〔见一性一〕的法门,一般人是不能够了解的。为什么?见一性一无形无相,一般人只能够了解有形有相的东西。佛一性一无形无相,你怎么知道有佛一性一?空又在哪里呢?藉相显理,就这么简单,藉那个现象显出那个道理。所以你要在「有」处看到「空」,在「空」处看到「有」,这样就不落两边,就是中道的意思。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讲的是一切法。佛法也好,哲学也好,或任何的学说都好,真正的智者和圣人所谈的道理,最后一定汇归到一个最基本的核心,都离不开心一性一的问题,西方的圣人谈的也还是生命的问题。你去上过那么多课,你真正要的是什么?你有没有问过你自己?或你跑遍那么多道场,听过那么多法师上课,你要的是什么?这样听,或是你自己在家里静修,看看各种经典,你到底又是想求什么?这是你自己要去思考的问题。〔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归纳起来还不是谈一个真理,还不是谈你那颗心,还不是谈生命的本质,让你了解你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讲「万法归一」,那「一归何处」呢?如果只有〔归一〕,〔一〕还是执着。当然,六祖大师是在谈一个根本的东西。明白道理的人都知道,不明白道理的人就会比哪个法比较好,或哪本经比较殊胜,不要这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