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73集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一性一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一性一。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一性一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一性一。】没有学佛的人会觉得不容易懂。一身就一身,还有〔一体三身〕?在原始佛教并没有这样谈,到后面大乘佛教开始这样讲。但原则上不是一跟三的问题,而是从三个角度来谈内涵的问题,就好像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谈的意思,问题就只是一件事情。一样的道理,众生皆有佛一性一就是一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就从三个角度去展现。
【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清净。【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慈悲。【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智慧。你要注意到六祖大师这样的开示,他前面都说〔于自色身〕,这个〔色身〕就是我们,〔色身〕虽然是假的,但是有用,你要藉假修真。天生我材就必有我用,你要会用。我再讲得更具体一点,你要借助这个色身来身一体力行。你不要放任这个身一体一天到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躺在一床一上睡觉什么都不做,这样太对不起你的身一体了。身一体为什么长眼睛?为什么有嘴巴、有手、有脚?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哪个地方没有用?我们的眼睛都是拿来看别人的缺点,不然就看一些不该看的事情,非礼勿视嘛。这个耳朵,一天到晚听一些有的没有的,你为什么要听那些呢?嘴巴一天到晚讲八卦,道人家是非,讲一些长短,这样有意义吗?难怪常常都会有问题。生这两只手,不拿来帮助别人,生这两条腿,不拿来跑腿,不拿来服务别人,你糟蹋你的身一体,就是懈耽懒惰。有的同学懈怠跟放逸分不清楚,放逸指的是心,懈怠指的是身。心放逸,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一天到晚不是胡思乱想,不然就发呆,这叫没有好好用你的心。这个身一体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懒洋洋的,这叫懈怠,大家要明辨它们的不同。你现在借助这个身一体,从世间法的角度叫「自立立人」,从出世间法的角度来「自觉觉他」。「自立立人」跟「自觉觉他」有程度的差别。要帮助别人比较快,但是你要帮助别人觉悟很慢。我们也常常把这八个字连起来说,但事实上是不太一样的。我们虽然没有办法一开始就自觉,但是你所做的事情不要伤害你自己。你要好好读书利益自己,接着你要好好帮助别人、利益别人。做得到的你要从这里开始做,你要先开始去自立立人,以后才可以自觉觉他,会做的先做,我们现在要用这个身一体好好地来修行。
〔归依清净法身佛〕,就是透过这样的修行,让你体会到〔自一性一〕本来就是清净的,它不是从外面来的,但它要透过你的体悟。虽然金矿有黄金,但是金矿要透过提炼,虽然你有佛一性一,还是要透过修行,你才能够清净,要明白这种概念,不然会混为一谈。一样的道理,你的〔自一性一〕虽然是清净的,但你现在都起烦恼、很执着,所以不能够明白清净,不能够展现清净,所以要透过这个色身来修行。再来,透过这个色身来修行,才能够产生〔千百亿化身〕,这就是慈悲。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应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他是慈悲的化身。透过这样,把你的慈悲心生起、展现。再来,透过这样的色身去展现你的〔圆满报身〕,这就是智慧,让般若智慧彻底地展现。简单地讲,〔自一性一〕你说它是清净的没有错,它本来就是慈悲没有错,它本来就具足一切的智慧,没有错,但你要去展现,所以我常常说,学佛这三项很重要,你要展现出来。举个例子,你看到三尊佛像,假设中间摆释迦牟尼佛,就代表清净;左边摆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右边摆普贤菩萨,为什么叫普贤?普就是普遍,遍一切,贤能够利益别人,代表慈悲。如果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可以这样解释,那三个就是清净、慈悲、智慧,这叫表法,这也代表我们的〔自一性一〕。我们自一性一可以产生,但要透过你的身一体力行才能够悟道,才能够去展现。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一性一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一性一,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一性一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一性一生,不从外得。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我们的身一体就跟房子一样,身一体不是我们归依处,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生老病死,房子也不是归依处,因为有一天也会成住坏空。比如说,你嫁人的时候要有所归宿,但你的老公不是你的归依处,回一娘一家,一娘一家也不是你的归依处。人有一天会走,这个家有一天也会因缘和合产生变化。有的人一出社会去公司上班,觉得公司就是他这一辈子的归依处,但是当公司裁员或倒闭的时候,他会很痛苦。当你嫁人之后,终于找到你的归宿了,但万一有什么意外,无论分手还是因为意外事件而家破人亡,你一定会很痛苦。古人讲,夫在从夫,夫死就从子,但夫跟子都不是你的归依处。归依处,我们潜意识都想要靠别人,但是你要靠谁?靠别人有保障吗?你靠佛,自己不努力,佛也没有办法救你。真正的归依处不会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不是会变化的,真正的归依处你要找一个不生不灭之处,那就是你的自一性一。
我们探讨问题,见深则深,见浅则浅,跟世间人讲法、讲现象就好,让他去思考归依处。家庭的归依处在哪里?在经营。你去公司上班的归宿处是你自己的实力。要明白这样的概念,有一天你才不会怪罪别人,否则你会落空、会痛苦,会觉得人生很无奈,因为你不了解人生。也不是你自己真的没有能力,而是你没有好学向上。你读佛经也不要掉入一个陷阱,有时候你读了十遍二十遍,你会气自己习气还是不能改。但你不要推翻过去读的十遍二十遍,而是应该察觉到,就是因为受到的熏陶还不够,你要不断地熏陶。我曾经听过净空老法师讲自己,他说:「一个人只要读了佛经,刚开始做不到,我不相信一个人读了十年的佛经,对他没有影响。」一定有影响,你读了十年的佛经都对你有影响,如果你再来教十年的佛经,影响就更大,这叫熏陶。大家不要有挫折感,给彼此空间,让大家慢慢调整,你要明白六祖大师真正的意思。
【向者三身佛在自一性一中,世人总有。】你要归依向你的〔自一性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希望,但是要靠自己去努力;每个人都会有成佛的机会,但要靠自己去一精一进。【为自心迷,不见内一性一,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是汝心自迷,就这么简单。你的心不要迷,就看得很清楚了。我们看别人下棋,在旁边看的人,很容易看到别人下错。他一下错,你马上就说:「你怎么这样走?」为什么不下棋的反而看得清楚?下棋的却看得不清楚?因为下棋的人不知不觉就执着那个境界,看棋的人很轻松,所以整盘棋你都看得很清楚,但你走错自己却不知道,这叫当局者迷。众生的佛一性一真的是一样的,我们不可以妄自菲保再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看佛经,看不懂的时候,千万不要心浮气躁,也不要一看不懂就马上去看白话文,我知道很多人看佛经会掉入这个陷阱。纵使去看古文,也是古人的注解。说不定把心静下来,等一下再看,就看懂了。我自己在读佛经这种感受很深,如果我的心比较乱,会觉得这一段怎么看不懂?当我的心比较静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意会。如果我们能够二六时中,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话,你不就越来越清楚了吗?你不就可以渐渐地去看到了吗?从日常生活中你要去悟到这样的概念,你要去察觉到真的是汝心自迷,所以你才不见自一性一。不见〔自一性一〕的人,以为他内在没有,他往外寻找,这样就错得离谱。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一性一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一性一生,不从外得。】清净从你的佛一性一而生,因为佛一性一就是空一性一。谁能够污染虚空?所以它真的是清净。智慧也是从你的佛一性一而生,因为空没有障碍,当然有智慧。慈悲也从你自一性一生,因为一个真正能够见到自己本一性一的人,也能够了解一切众生事实上是跟他一模一样的,他自然就会从佛一性一当中流露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所以皆是从自一性一生。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一性一本清净,万法从自一性一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一性一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一性一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一性一,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一性一中万法皆现。见一性一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一性一本清净,】体。【万法从自一性一生。】用。我们套《坛经》的一句话,「不识本心」,就是不明白本体。不明白本体,学法无益。你怎么去展现?你如何去妙用你的智慧呢?我们自己要知道「我在做什么?」但是你的知道不够彻底,那是有问题的。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名利,当然不是读书的真实义。一般来说,离开学校后有再学习的人比率很低,在学习的又学艺不一精一,你们今天来学《六祖坛经》想不想把它学一精一?一样的道理,你来学佛,你愿意好好学吗?要找到这样的人也很难呢!大家都在教,大家都是东学西学乱学,根本是在打发时间,很少有人愿意把他所学的学问学好。不然,他所学的一定是跟名利有关,不然他干嘛要学?我们是不是有真正好好地去学习?从法身的角度,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清净〕的〔法身〕,一定要从见一性一下手,「不论禅定解脱,只论见一性一与否。」这样才能够展现一切万法。八万四千法门从〔自一性一〕而出,真正能够见一性一的人,也就是能够学八万四千法门的人。你不要误以为「我现在学净土法门,明天学参禅法门,后天来学持咒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这样的,而是指见一性一。这样你就可以具足法门,否则都是门外汉。
【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六祖大师所讲的这个概念,我们以为自己都懂,只是做不到而已。你都懂,那干嘛上《六祖坛经》呢?这段话在谈什么?你有没有探讨过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往坏的地方想呢?为什么不要往好的地方想呢?比如,请问,你为什么要赖一床一?赖一床一的人有没有在睡觉?他躺在一床一上想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往坏的想?因为现实的人生很多事情你不敢做,现实人生不能满足你,你透过幻想来满足自己的内在。我们的内在有这样的机制,一种是往坏的想来满足自己,一种是往坏的想把罪过推给别人。「就是因为你那样,我才这样。」「就是因为你对我不好,我才不煮饭给你吃。」你为什么要这样想?你打坐可以思维这个问题:「为什么我没有力量往好的想?」因为你已经不太相信自己,纵使往好的想,你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甚至认为自己是个没有恒心的人。我们的潜意识之所以糟糕,是因为否认自己也否认别人,所以常常容易生起〔恶〕的,〔善〕的力量生不起来。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推广「日行一善」,我当时是小学生,听老师讲解,我觉得很简单。为什么?因为老师说:「你只要看到地上有纸屑,拣起来,就是日行一善。」真是很简单,但是你们现在有没有日行一善?你们没有做到。不然我们现在推行一个活动,叫「日行一恶」,你们不要笑,日行一恶简单还是困难?很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日行不止一恶。我有说错吗?真是不简单,因为你超过,你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太可怕了。大家何不善用其心!你为什么要把心用在思量恶的去造恶事呢?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心去思量善的去做善行呢?你说:「师父,我又没有参加什么公益一团一体,我怎么做善事?」其实,你要随时生善蛮简单的,你现在愿意振作起来看佛经,看一本经,那就是善,不会很困难。我看你还是从小学生的概念做起,拣一张纸屑算行一善,这样也很不错,慢慢地恢复你那个很单纯的想法。你现在开车,在路上看到大石头会停车下去搬开吗?开车看到路中间有一个坑洞会停下来做一个指标吗?你不要说「知道,但做不到。」请大家谨言慎行,讲话不要这么草率、轻浮,君子不重则不威,难怪学则不固。很多东西要去思考,要去想:「我为什么要起恶思?我为什么不起善思?」请你静静地去思维为什么,找出答案,不要放任自己永远是这个样子。你懂得思维才有智慧,否则你的智慧从哪里来?学,就要问,问了之后就要思,思了之后才能够分辨,之后才能够力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修行的次第。为什么你没有好好思考呢?学而不思则罔,你不思考,这样学不是很惘然吗?这个问题留给你,想清楚,你自己就会改变。想不清楚,坦白讲,你不是想不清楚,你是放任自己懈怠,懒得去想。哪一个人是生而知之者?除了六祖以外,几乎都是学而知之者。
【如是诸法】善恶。【在自一性一中,】善恶还不都从你的自一性一生起的吗?【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无明,烦恼。自一性一是清净的,一点障碍都没有,为什么会有浮云呢?因为有那个因缘,所以生起了浮云。乌云密布,我们说它是恶的,下雨之后,天边忽然出现一道彩虹,我们说它是善的。你们喜欢看乌云还是喜欢看彩虹?乌云就好像我们生起恶念,彩虹就好像生起善念。天空有一堆麻雀飞来飞去,麻雀飞走了,天空忽然出现一只大鹏。麻雀代表小家子气,自私自利。你的格局、心量为什么这么小?你为什么不愿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像大鹏鸟一样。画画也能够开悟,你知道吗?这张图画,这张白纸就是你的心,你的本来面目,这张白纸随便你画,我们心的世界就是这样子。你现在心中这张纸画的是什么?一样的一张图画纸,怎么画出来是这样?!我们一样的自一性一,为什么生起来的概念居然不一样?红豆杉很贵,你不会拿它去起火,你会随便拿一些树枝或三夹板,否则你不是糟蹋了红豆杉吗?那你为什么要糟蹋你的佛一性一?为什么把红豆杉当成三夹板呢?你静静地思维,你会发现到为何如此?
当乌云生起,就代表我们烦恼生起,这个时候上明下暗,佛一性一不因为你乌云密布就没有,它还是在,只是你自己没有办法见到,你看到的就是乌云密布。【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以般若破烦恼。这一阵风是智慧的风,吹散你内在的无明,吹散你的障碍。你想要有力量,就要好好地学习、力行。当乌云散开之后,自然就能够了然见一性一。【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间的一切了若指掌,清清楚楚。【世人一性一常浮游,如彼天云。】世间的人常常都是妄想执着,所以都是在晴朗的天空底下乌云密布,这就是世人所讲的那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为什么本无事?因为自一性一本空。庸人为什么自扰之?他自起妄想。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六祖大师解释佛法有个特色,他常常把两个字拆开解释,就像前面讲的忏悔。〔智〕跟〔慧〕也不太一样,〔智〕就是明于事,〔慧〕就是明于理。大家学佛法,一定要先从世间人的角度,对事情、现象很清楚,你才会处理事情。现在学佛的人就掉入一种陷阱,他对事相都不清楚。什么叫对事相不清楚呢?孩子不听话、跟另一半沟通不一良、跟老板相处不好、生意做不顺、人际关系差…,都是个事相,从这里开始做。行出来都偏向于事相,你岂能够对这些事相不明白、不知道呢?若是你对事相不知道,你对道理也不会明白。佛在《涅槃经》里讲过一句话:「世人只知文字,却不知其理。」你们读经典,要明白经典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要这样问?孔老夫子有个年轻的弟子,他问夫子说:「什么叫仁?」孔老夫子就跟他讲说「一爱一人」。按照白话文的翻译,你会认为你懂了,但这个有用吗?你到底悟到什么?你要弄懂的是,他弟子什么都不问,就偏偏问夫子这个字,为什么夫子会用这两个字来回答他?为什么夫子对其他学生的问题却不这样回答?它有很多的内涵,这就是你读经典要去明白它更深的理。
假设你对佛法有一定的研究,你一定知道,佛刚教弟子时,都是教「无常、苦、空、无我。」你懂你就可以开悟了。佛后来跟弟子这样讲:「你们这样学无常、苦、空、无我,你们不懂我的意思,你们是把常当成无常,把乐当成苦,把我当成无我。」就是说,佛说「无常、苦、空、无我。」你只知道它表面的意思,你不知道佛之所以这样教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要让你悟到「常、乐、我、净」。所以你们不要只有去听表面,大家要去明白事、明白理,这样就是有智慧。〔智慧常明〕就是明白事理,事理都通达了。
【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一性一,不得明朗。】你只要遇到境界,执着境界,自然就会被境界转,你就是迷人,就会像浮云一样,生起烦恼,所以你就不得见一性一。【若遇善知识,】你为什么可以遇到善知识?因为你过去有善根、有福德,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再来,〔善知识〕在哪里?坦白讲,你怎么知道他是善知识?凭什么来印证?凭「闻真正法」。现在谁是〔善知识〕?你应该好好地读读佛经,再来印证,你自然才能够分辩,不然就很难。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善知识,父母对我们最好,母亲说:「女儿,一妈一妈一很疼你,你不要像一妈一妈一一样没有眼睛,嫁个像你爸爸那样的。」父母亲对我们好,但是有时候听他们的观念不太正确,所以不是对你好的就是善知识,你不要误会。所以我才讲,你要印证,你要看这个人讲话有没有符合经典。你不可以靠别人,你还是要去读一读佛经。【闻真正法,】你要好好读佛经有两种方式。〔闻〕就是学习的开始,就是要从「闻思修」下手。闻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他教,一种是自学,学东西有这两种管道。比如说你们今天来上课叫他教,你自己在家里读书就叫自学。以我个人的学习模一式,我只能够自学,但是自学要以经典为老师。一样的道理,你们今天听,虽然是他教,我还是奉劝你,听我讲完之后,要自己看经典,看我讲得对不对。假设你没有透过〔闻真正法〕,事实上善知识是谁你也没有办法印证。如果真的你的福报很好,能够遇到善知识,透过他的教导,能够听到真正的正法,那就恭喜你啦>自除迷妄,】这种叫顿悟,一闻就见一性一,一闻当下就大悟。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所以一般人闻真正法,后面还要思,还是修。你要闻思修,最后才能够〔自除迷妄〕。【内外明彻,】〔内〕就是你自己,〔外〕就是这个世界,对自己跟这个世界清清楚楚,了然于心,这真的是个大彻大悟的人。我们再来回过来早上谈的概念,为什么「知人者智」?为什么知道别人的人是一个智者?因为知道别人的人,必然知道他自己,所以老子会讲「自知者明,知人者知。」你要知道他讲的顺序,他是从自知开始讲,先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能够明白了,接着看别人不就清清楚楚了吗?所以老子的那句话,自知者明,取个「明」,知人者智,取个「智」,就是「明智」,我们常常讲「明智之举」。圣人讲话不啰嗦,那个字你仔细推敲,很有内涵。【于自一性一中万法皆现。】内心的世界清清楚楚。【见一性一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六祖教你,自一性一本来是清净的,只要你没有障碍,就可以见一性一。若是你不懂,要请教善知识,闻正法,自然就能见一性一。接下来的这一段你可以归纳到三归依,我在读《坛经》,总觉得这一段应该编在三归依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