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80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80集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一性一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一性一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一性一,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一性一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你看《六祖坛经》的公案,每一位禅师没有来跟六祖大师请法之前,都很用功。请问,你们有办法看《六祖坛经》一千多遍吗?人家这种一精一神!我常常鼓励各位,佛经不是你看不懂,而是你看一遍怎么会懂?「师父,我不是只看一遍啊9你没有看一百遍怎么会懂8师父,我有看一百遍啊9那你没有看一千遍你怎么会懂!你没有看一万多遍…。有时候我们自己没有用功,就想问别人,这样太依赖。如果你没有下功夫,什么问题都去问法师,这样问是没有意义的。我早年在教经典的时候,我很热心,学生问十个问题回答十个问题,问一百个回答一百零一个。我现在会说:「你先想好再来问。」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抬杠不是聊天,而是你要想好。我们看这些公案,每个人都是自己很用功,这样别人跟你谈问题才有意义,不然只是聊天而已。你自己没有修,你不要老问:「师父,怎么修?」你自己先修修看。《楞伽经》这本书很深,很不容易看,是达摩祖师传来中国的。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带这本《楞伽经》,这本经有好几个版本,达摩祖师带的是四卷的。不要以为说禅宗不用看经典。这本经名相很多,为什么传到五祖弘忍传《金刚经》,因为《金刚经》名相比较少,直接了当谈心的问题。《楞伽经》名相很多,「空」、「有」它都有讲,很难契入。【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智通禅师虽然看了一千多遍,但还是不能够领悟〔三身四智〕,〔三身〕比较偏向于空宗,〔四智〕比较偏向于有宗、法有相宗和唯识。

【师曰:三身者:】六祖大师在《忏悔品》曾经解释过〔三身〕,但现在他为智通禅师回答的〔三身〕,和前面的三身又不太一样。佛法当中的名词,不是只有一种解释,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妙就妙在这里,难就难在这里。也就是要怎么讲,对方才听得懂,或者对方他执着什么,他执着哪里,就从那里点破。佛法的重点只不过是破你的执着,但是你知道自己执着哪里吗?不是你执着在哪里,而是你全部都执着,那可以破吗?尤其说跟你的观念不一样,你能接受吗?如果我跟你的观念都一样的话,你就不用来听课了嘛!我今天来讲课,你就听听看我的观念是不是跟你的不一样。这样的观念我们明明知道,又难以接受。我过去没有出家之前,常常去文化中心演讲。我常常先跟听众讲一个概念,意思就是:「我的观念跟你们如果是一样,就代表我们志同道合;如果我的观念跟你们不一样,你们不妨静下来,听听我的看法。」你听一些你从来没有想过的,而不是开始就去判断对不对,或谁怎么样。把自己的心量打开,海阔天空。

这里讲〔三身〕,六祖大师讲的不是三个身,而是从三个角度来谈身的问题。这个〔身〕原则上还是属于本体的部分,但是六祖大师的解释全部都谈。【清凈法身,汝之一性一也;】这就是你的自一性一。为什么说自一性一不用你修?自一性一就是佛一性一。什么是佛一性一?清净的心就是佛一性一,它不是因为你修行而清净的,它本来就是清净的。你会说:「师父,那我为什么不清净?」你就是起妄想,所以才不清净。你不起妄想,当下不就清净了吗?你研读佛法,不要用脑袋一直去研究什么是本体,这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是要证悟的。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你是怎么迷失的?如何去恢复?常常有人问我:「师父,成佛之后怎么样?」我说:「你做了佛祖就知道了。」你真的不要问我这个问题。

【圆满报身,汝之智也;】你有你的本体,有你的本一性一。本一性一有作用,这个作用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到底是什么智慧呢?有一句话这么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个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无知就是没有分别对待的智慧。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智慧,一般都是起分别对待的知见,所以不能叫真正的智慧,我们看问题都会失真,因为我们的自我意识,隐含了自己的偏见和个人的好恶,所以你看东西一定不准,也就是说一刚开始你就失真了。般若无知,就像镜子,镜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的概念,它无所不知,在它前面的东西却照映得清清楚楚,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叫做无所不知。你没有办法在它的面前隐遁,这才叫做〔汝之智也〕。我们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本体,就是他自己的法身。我们每个人也有他自己的智慧。但可惜在于:第一,你现在只认识你这个肉一体,就是色身,你真的不认识你的法身。这个色身照三顿肚子饿了你都知道,被蚊子叮到,一巴掌就打过去。法身是什么你永远不管它,没有学佛的人的概念根本没有法身,他根本不会去寻找法身,除非有一天他来学佛,他才知道这个概念。但我们今天已经来学佛了,大家却很无奈:「我现在已经知道有法身,但我这一辈子还是找不到法身。」怎么找到?还是那句话:放下了就找到了。息妄显真,止息了就找到了,所以要去明白。再来,第二,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用到般若智慧,我们还是用自己的知见去看这个世间,所以你没有能力体会到没有分别对待的世界。就是因为你的知见太重,所以你才体会不到。

【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这个概念比较容易体悟,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言行举止。刚开始学佛的人对这样的概念都不懂,先用你能够了解的角度来谈:你的角色要互换,这叫千百亿化身。把你的角色扮演得好,现在是老板,把他扮演好;现在变成别人的部属,把他扮演好;现在在这里是学生,回去就变家长,你们都把角色扮演好,那就是千百亿化身。但是实在不简单,为什么?你现在的角色虽然是学生,回去虽然是家长,但你现在的脑袋跟你回去的脑袋还是差不多,智慧也差不多,个人的好恶还是一样,所以你难以突破。放下你的脑袋,放下你的思想,放下你的概念,听起来太困难了。为什么?因为你会想:「那放下之后我不就是空空傻傻的?」我没有这么说。不然,你就问我:「师父,放下之后是什么情形?」你放下了不就知道了,不要猜,这样猜对我们生命没有意义。修行人直接去修行,直接去亲证。

【若离本一性一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这个概念又回归一个,〔本一性一〕就是佛一性一。那是一个还是三个?从佛一性一的角度来谈它的体相用就是三身。假设你不懂佛一性一,却一直想要去说〔三身〕是什么,表面上有〔三身〕这个名,却用不出来,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叫做〔有身无智〕,没有智慧。【若悟三身无有自一性一,】〔无有自一性一〕的意思就是空一性一,三身跟空到底有什么关系?简单这么讲,所有都叫缘起:「因为那个因缘,所以我方便为你解说。」这就叫缘起。我现在也可以跟你讲四身、五身、六身、七身。但是为什么要这样讲?假设有那个因缘,我会为你这样讲。六祖大师最惯用的说法就是体用,以定为体,以慧为用。如果体用还听不太懂,就用体相用,这是最常讲的。若是还听不太懂,就讲十个,在《法华经》就讲十个,也就是越分析越多。十个就叫十如是,从十个角度再来解析。你要讲几个都是因为因缘,但跟你讲三个,你的脑袋不要抓三个,跟你讲一个你的脑袋也不要抓一个,这些都是不对的。〔若悟三身无有自一性一〕,这些都是缘起一性一空。【即名四智菩提。】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缘起一性一空,这四个字你真懂、真的明白了,大乘佛法你就懂,你就真的有智慧,无论你读哪一本经,你都能够懂。

【听吾偈曰:自一性一具三身,】从这首偈你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到底是一身还是〔三身〕?事实上讲的就是体。【发明成四智。】这就是用,智慧是拿来用的。在《坛经》里的「体」就是「一性一」,「用」常常叫「心」。心一性一这两个字,就是体用。这两个字懂了,你就开悟了。【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假设一个要明心见一性一的人,他并不是离开这个世界。〔见闻〕就是见闻觉知,就是我们眼睛能见,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个〔见〕不外乎要从六根六尘六识。对一个真正会修行的人,他不用逃避这个问题,他在红尘当中也能够觉悟,这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但是小乘人一般没有这个能力,对一般初学者来讲,他也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刚开始你要找个清净的地方修呢?你们现在的问题是要上班要工作,各自市农工商,如何找个清净的地方呢?现在跟各位建议,修行就是在生活。但是,你现在没有这个程度,你要承认。如果你说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修行,我想你是在骗你自己。比如说,你现在随便问一个人,「我在写书法,算不算是修行?」百分之九十都会跟你说是。「我现在在打麻将,算不算修行?」几乎百分之百会跟你讲那不是。请问,打麻将比较高贵还是写书法?你的脑袋事实上是写书法比较高贵,这是你的脑袋。这样讲下去会产生很多问题,你一定会为自己找理由。难道喝茶不算是修行吗?难道喝高梁酒不算是修行吗?那你的脑袋一定想:「喝茶,比较好;喝高梁酒,一定不是修行」。这样讲一定是有问题,喝茶也是喝,喝高梁酒也是喝啊!我生活当中,我本来就在生活了。我努力过一天也是生活,我整天懈怠也是生活啊!但是你如果承认你今天懈怠你还有救,如果你认为懈怠就是修行,那你真的就没有救了。就好像你认为:「我每天心情都很轻松,这就是修行啊,这就是所谓生活禅啊9那你就真的没有救了。因为你知见不正确,你已经混淆了,不能够判断,你会耽误自己,这样很危险。就像常常有学生跟我讲:「师父,我们到外面游山玩水也是修行啊9我回答说:「我没有那个功夫,你如果有那个功夫你去。」其实你也没有,你为什么要假装有呢?那怎么办?上班好好去上班,我不说「你好好修。」我说「你好好上班。」下班之后,家事做完了,电视看完了,你就找一个小时自己好好地修一下,自己要怎么修你自己选,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都可以修。我不跟你说,为什么?因为我们人很叛逆,我跟你说怎么样修,你反而不肯。你利用那一个小时,要静坐也可以,要念佛也可以,要诵经也可以,要自我反省也可以,就用这一个小时好好地修。接着,慢慢,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直到功夫越来越深的时候,你才跟我说:「师父,我这会儿上班是修行,下班是修行,睡觉也是修行。」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假设你能够做到醒来的时候都是修行,我就恭喜你,你晚上睡觉必然也是修行,这样你就有资格讲我生活就是修行。你回去试就知道了。我们一般人刚开始还是要止息一切因缘,等到自己的功夫成熟了,才〔不离见闻缘〕,就是在任何的境界都可以修行,自然就可以〔超然登佛地〕,自然就能够证悟。除非你是上根利智 ,一讲你就懂,那你当然也可以。看经不是只停留在解释,经是讲给你听的,修行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看看,做不到,想想看应该怎么去做?慢慢去做,我才能够做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现在六祖大师直接了当跟智通禅师这么讲,〔谛信〕就是深信,你真的能够深信我刚才所讲的话,那你自然就不会再〔迷〕失了。【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不要总是用嘴巴说,耍嘴皮子,那是没有用的。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偈曰:

大圆镜智一性一清净 平等一性一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一性一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一性一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 守住匪真一精一

妙旨因师晓 终亡染污名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他还是不太了解,所以再问。他为什么这样问?因为他认为六祖大师只回答他三身,并没有回答他四智。我们一般脑袋都是这样。【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奇怪?我说〔三身〕你懂就懂了,还问〔四智〕,难道〔三身〕之外还有个〔四智〕吗?我们的概念就是这样子。比如说,体相用,我跟你说一个体,懂了,相跟用事实上是不需要跟你讲。所以,我跟你讲三身,你不懂四智是什么意思,那我前面讲三身你也不懂。他分明说三身,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分明说若悟三身无有自一性一,即名四智菩提,他已经这样跟你说了,为什么还听不懂呢?【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意思就是不明白〔三身〕〕,现在专门要去研究什么是〔四智〕,这就是我们学佛的人的通病,针对一个名词去研究。如果你是这样的态度,就叫做有智无身。这里的有智不是真的有智慧,而是说表面上你好像懂〔四智〕的意思,但事实上你根本不明白〔三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那个〔有智〕事实上是没有智慧。你认为三身四智是分开的,然后想去明白什么叫三身,什么叫四智,我们一般学习都是这样。他不明白〔三身〕就是〔四智〕,〔四智〕就是〔三身〕,有时候是为了方便,才这样讲给你听。比如说,你不明白一心,你不明白十方法界为一心所变,我就跟你讲有个天堂有个地狱,你就问:「师父,天堂是什么变的?」」我就说:「天堂是你的心变的。」「那地狱是什么变的?」我跟你说天堂是什么变的,就不用再跟你讲地狱是什么变的,也是心变的嘛。你真的懂天堂是心变的,其他的东西就不用再问我,一切的东西都是心变的。所以不明白的就是不会开悟。

【复偈曰:】这一段很重要,这一段是唯识,你假设很喜欢唯识,你要很佩服六祖大师,一个不识字的人,居然空宗、有宗都通,一性一宗、相宗都通,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像我们识字的去研究都不懂。这首偈要讲深实在是很深,但为了让各位比较有信心一点,我想办法讲到你们听得懂。下面这四个智就是转识成智的意思。外行的,会针对这些名词一个个问:「师父,什么叫大圆镜智?」比较内行的,不会这么问,他会问你:「法师,请问,如何转识成智?」一句话就好了。什么叫意识?意识本来就是一个就好,为什么这么啰嗦?在原始佛教,世尊刚开始谈识是讲六识,后来大乘佛法开始延伸到第七、第八识,甚至讲到第九识。意识可以讲一个,也可以分析六个,八个,为什么要这么分析?简单地讲,禅宗最单纯,只讲一颗心。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学禅?就是不喜欢啰嗦。但因为大部分的人,这样讲他听不懂,才慢慢地拆给他听。比如说,我现在下来几个动作,上去几个动作?一个。听不懂的,现在准备上去,开始了,脚跟要抬起,脚尖要抬起,慢慢地分析,我可以分析得很复杂,甚至可以分析八个步骤,这叫分解动作,就是八识。对一个不需要分解动作的人,就是一下子。但分解动作假设八个部分,不可以说八个,它事实上是在阐述某个概念,但透过这样子让各位更了解。这各有利弊,有的人越听越复杂。我讲个很简单的概念,你的心怎么生起的?因境界而生起的。你听懂了,拿回去用。那个境界所以让你生起生气的心,你的心是因它而生起的,你听起来很简单。如果跟你讲更复杂的,就不一样了。

【大圆镜智】就是转第八意识,成〔大圆镜智〕。【一性一清凈,】第八意识就像一个生命的黑盒子,藏着很多的概念,什么都有。我们的想法,假设有善有恶,你觉得你的善恶是几比几?当你没有生起善念的时候,几乎都是恶念。你念念没有正念,必然念念生恶念,很恐怖。《地藏王菩萨本愿经》讲:「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说叫我怎么修!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善的念头很少,恶的念头很多?这样的理论原则上是不难懂。为什么?这是个生命的黑盒子,你的这些恶念杂念不善念一大堆,但是你的善念净念事实上是不多,所以难怪它常常会生起不善。那怎么办?注意看,修行是修心。这个心是一抽一象的,所以你要从「念」开始修,修念,每个念头你自己知道。所以六祖大师才会跟你说「无念」,这是《六祖坛经》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以无念为宗旨,这个念是「「念」,不可以讲「念」。修行是修念,所以才叫你念佛,为什么?很清楚地看到念头。你下辈子会怎么投胎?这个理论很简单,这是生命的黑盒子,哪一个力量最强,你就投胎到哪里。假设你堕入地狱的念头最强,那你下一辈子就随着这个念,随着业力去投胎了。比如说,你有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没有。有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可能堕地狱?有?百分之百堕地狱事实上不难。你会怀疑这个理论吗?这算不算也是预知未来?奇怪,你为什么不要百分之百地往生极乐世界?你为什么对堕地狱这么有信心?堕地狱的种一子越来越强,一定堕地狱。你想往生极乐世界,希望你极乐世界的种一子越来越强,强到大于堕地狱的种一子,你一定会先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会不会堕地狱?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地藏菩萨有没有堕地狱?有。会不会害怕?不怕。不怕去哪里都不要紧;如果害怕,看到阿弥陀佛的眼睛比大西洋都大,你都怕死了。讲这样的理论,我看你们的表情好像有点懂又有点不懂。理论你懂,就不会说信与不信。懂的人,他知道没有什么信跟不信的问题,他知道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当我们往生净土的种一子很强的时候,就必然往生净土,但是你欠人家的钱,纵使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要还。你不可以讲只要好好念佛就好,到了极乐世界,过去欠人家的钱都不用还。这样的讲法跟佛法违背,违背因果。有同学就问:「我修到极乐世界,还要还,那我就白修了。」那不一样。你现在欠人家一万块,你的存款只有一万块,如果你遇到债主,那一万块还人家你就没钱,就活不下去了,何况你多生累劫都跟人家借一万块呢。所以,依你现在的存款,你只要遇到冤亲债主,你就倒了。要让冤亲债主变成你的护法,你有没有听过这个法门?怎么变?就是说你本来欠人家的钱,当那个债主找到你,发现你是一个努力向上愤发的人,这么有诚意去赚钱,想要还他,他不会再干扰你。他知道你要做,你可以还他,他不但不会干扰你,他还会保护你。你真的是个修行人,冤亲债主遇到你,也不会干扰你,因为他的希望就靠你,所以你要好好修。没有修行的,遇到冤亲债主就差不多完蛋了。再来,当你自己修行到极乐世界之后,你还要还他,但你有能力还他们。有多少能力?假设我的财产是无限亿美金,我还你一万块根本不要紧。这就是你的成就,就是你的资粮。所以佛成佛之后,他过去的因缘依旧要了,但他在了他的因缘时,他是无碍的,这样才符合因果法则。所以地藏菩萨在地狱跟他在极乐世界是一样的。

那你的第八意识现在是什么种一子,你自己回去看就知道了。你的念头大概在想什么?你一天到晚都在想什么?那个力量是很强的。你一天到晚在想那个,以后死了就随那个去了。所以,我才跟各位讲,你修行要好好地修你的念头,无论是六祖大师说的无念,还是我们所讲的念佛,或是念念觉醒,都是从这个念头开始来讲。我们第八意识的种一子实在是太多了,你根本不得清净。你如何转第八意识变成〔大圆镜智〕?变成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都没有灰尘,一面清清净净的镜子,就叫做〔大圆镜智一性一清净〕,这个就叫做转第八意识为如来藏,这是个专有名词。迷时叫阿赖耶识,悟的时候就叫如来藏,你不要以为这两个是不一样的,不是,是迷悟的问题。假设你一直不能够止息,是不能够去证悟的。

【平等一性一智】转第七意识成〔平等一性一智〕。【心无病,】第七意识就是执着。你那么执着,成见那么深,你的我见、我执、我慢都是因为第七意识的关系,第七识抓着第八意识不放。你抓住你生命的黑盒子不放,所以你的潜藏意识里面,认为有个我,挥之不去,我执很重。如果你是这样,就是病,心有玻「我」是什么?不要一天到晚「我」啦!就是因为有我,所以才有人,就是因为有人,所以才有众生的分别,所以才有《金刚经》那句话: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怎么会平等?这个世间怎么会平等?明白这样的概念,才能够平等,所以〔平等一性一智心无渤。你现在不平等就是心有病,你平等,心的病就没有了。怎么样才能够〔平等〕?我的执着放下。我的执着存在是没有办法平等的。

【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跟妄想,六识跟七识原则上就是执着和妄想。众生为什么不能够成佛?套《楞严经》的一句话:「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谈的就是第六和第七意识,你把分别执着都放下了,你观察这个世间是不会有偏见的,是清清楚楚的。【见非功,】,它的意思是说它不是刻意的,它是自然的。

【成所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同圆镜,】前面五识事实上最没有问题,就像你拿个照相机,看到一棵树,前面的五识是什么就是什么,第六意识就是想什么,第七意识就是你执着什么,第八意识就是你藏什么,这样讲很简单。所以,〔成所作智〕,就是它面对所有的境界,就像镜子直接地投射,所以叫〔同圆镜〕。简单地讲,如果有人问你如何转识成智,也只有那个概念,就是放下自己的执着和分别。不然,你就没有办法转。我再问你如何放下执着和分别呢?这就要看你到底有没有修。但是,你讲的如果是理论,内行人一听就知道你没有修。

【五八】果中转。【六七】因中转。【果因转,】第五跟第八不用你修,因为第五跟第八都是无辜的。比如第五意识,就像你到文具店去买一只白板笔,第八意识就好像你买回来之后就放在铅笔盒里。白板笔和铅笔盒都是无辜的,这是你把它们放进去的。哪里出了问题?当我买这只笔回来,我就说:「很差,不好写,形状也不好看,价格又贵。」自己在乱想,那叫六、七识,都是六、七识出问题。看到就看到,又怎么样?没有怎么样。你要从哪里修?五八不要你修,五八今天之所以会迷失,凶手是六七,所以叫做因中转。果中转的意思就是当你成佛的那一刹那,五八跟着转。因中转的意思就是说你现在还没有成佛,你要从这里修,这叫因地。你要修六七,所以说要破除妄想、执着、分别,就是这个意思。

【但用名言】一种假名。假名说现在叫做转识成智。迷的时候叫识,悟的时候叫智。这个名词是假名。或者你现在叫迷,以后叫悟,迷悟也是假名。这些名词都是假的,你不要被骗。【无实一性一,】转名不转体,也就是那个本体是一样的。但是那个名相不一样了。迷时佛一性一在,悟的时候佛一性一也在。比如说,我的手伸开叫掌,握起来叫拳。名词不一样,但是掌跟拳的体没有不一样。这个掌叫迷,这个拳叫悟,这个掌叫意识,这个拳叫智慧。讲那么久,用比划的比较好懂。我们今天不能够悟,都因为你总在研究手掌是什么意思,拳头是什么意思,手掌怎么会打开,拳头怎么会合起来,你这么研究你就不会开悟。悟就是说:无论它怎么变,它的本质是不变的,要你悟到本质,所以你要见一性一,不要见相,你见相就被相所迷。你见一性一不就成佛了吗?你见相怎么会悟呢?除非你「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于转处不留情,】没有学佛的人看到「不留情」会误会,以为「你们学佛学到不留情9实际上〔不留情〕是不执着的意思。这个〔转处〕是什么意思?恭喜你,你已经转识成智了,就是你已经去妄归真了。六祖说真亦不可以执着,这里〔不留情〕的意思亦是如此,也就是若是证悟之后连那个证悟也不可以执着。【繁兴永处那伽定。】自一性一自〔定〕,佛一性一本〔定〕,就是你们所讲的如如不动。这个不是修来的,这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繁兴〕有两个意识,第一个就是整个修行的过程;第二个就是处在五欲六尘的世界都不被影响,这个时候你就真的成就了。我们一般就死在名相,没有学佛的人死在他的妄想分别。你们要注意,名相是帮助你去除妄想执着,不要把那些名相变成你的负担。要把它们吞下去,不要抓住它们不放,也不要抓着它们来解释,而是:我要用什么样的智慧,借助那个名相来消除我的妄想执着,那才是会修行。不然,你就变成研究佛法,这样就可惜。而且这样的修行负担会很重,学到最后,你会发现脑袋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烦恼并没有减少。你可以去观察,这个就是你学错了,不要这样学,这样越学越负担。

【通顿悟一性一智,】顿悟啦!之前那个三身就是一性一,四智就是〔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体。【四智本心明】一性一。三身就是体,四智就是一性一。【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平常在家里用功,日常生活怎么办?就是随缘啦!只要你是随缘,你就不会落入一边,这句话就是中道。随缘不可以讲说你是执有执空,是直接跳开空、有。什么叫随缘?该怎么做,是正确的你就怎么做。客人来,该招待客人就招待客人;客人走了,不要发呆,就好好地用功。但是,你不要觉得很简单,事实上是很困难,简单地说,你的头脑没有那么清楚。客人来就想:「我要用功他就来,耽误我修行,真是冤亲债主,我实在懒得跟他说。」你们可塑一性一强一点好不好?可塑一性一什么人最强?不执着的人。我们一般人都是硬一梆一梆的,一折就断掉了。你就是执着所以你的可塑一性一才不强。〔身智融无碍〕就是说你的体、用都真的明白,就能够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该怎么运作就怎么运作,这叫〔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一精一。】这两句讲得实在太好,你们修行一定是被这两句话卡祝现在叫你好好地修行,你回去满脑子就想:「我现在要怎么修?」但是智通说:「你起个念头说你要修行,那就叫做妄动。」就是你的妄心在起动。不要起吗?守住匪真一精一,也不对。想要念头不要起,我就保持这种不起念头的概念,〔匪真一精一〕,〔真〕就是真如,〔一精一〕就是一精一妙,简单地讲就是,这样你的自一性一就不能够产生妙用的意思。你起也不对,不起也不对,起修就是执有,守住就是落空。「那到底要怎么办?念头要不要起?」要。但是一起就是妄动,怎么办?我们现在直接来谈。念头本来就在起了,所以叫修念。但是,我们一般人起的念头有动机,那就叫做妄。你的潜意识里真的都是有动机,有目的的,你好好观察。念头要起,没有目的没有动机。这要怎么样才能做得到?你听我讲是很困难,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做实验,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来,好好地念阿弥陀佛,一句句慢慢地念,念得自然点啦。好啊,我跟你一起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问,当你在念阿弥陀佛时,你的内在有动机、目的吗?我现在不是证明给你看了吗?你这样就可以符合我刚才所讲的那句话了,你的念头是没有念头,也不需要有目的的。但是,你不肯。一个有动机有目的的人的心是永远不会止息,你的妄心是死不了的,怎么修也没有办法。我这会叫他念三句,他的心就死三句。不过也不一定哦,不一定你念阿弥陀佛心就不会打妄想,有时候也会打。但是他刚开始站在这里,真的是没有打妄想。那么,训练了不就得了吗?你有体悟了吗?有。好,回去好好地念啦!一句,没有动机没有目的。奇怪,怎么无缘无故就开悟了?你自己要想这想那的,你怎么开悟?我讲这句话事实上不是我的意思。你看,六祖大师在解释什么叫无念:「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一性一。」你不是想要无念吗?你不是想修六祖大师教的无念吗?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无二相,就是没有分别对待。当你没有分别对待,你自然就止息一切尘劳。你到底有没有要修,还是你不懂得修?你不懂得修,就去学个你懂得的。当你内在没有任何的动机,你自然就能够无二相。你内在没有分别对待,你只是单纯地这个样子,单纯地起念,念什么?念者念真如本一性一,念念都是真如本一性一,念念都是佛啦,所以才请他念佛啦。你们对任何概念不要停留在一种表面的认知,它可以讲很深很深,这样才不会落入智通的那一句话「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一精一。」可以离开起修的妄想,也不会掉入守住匪真一精一的陷阱。但是大部分的人常常会掉入这两句。你们自己假设有透过修行,要觉察,自己要跳开。【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你们的佛学名相假设不会用,反而会染污你,染污你的心和你的清净,染污你的智慧。你读佛法想要智慧,结果越读越没有智慧,越读越烦,不然越读越骄傲。

《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