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90集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以拄杖打三下。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曰: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一性一且不见,敢尔戏论?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一性一,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一性一。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一性一。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会后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盛行于世。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聚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一性一;无二之一性一,是名实一性一。于实一性一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陽高氏子,】〔神会〕禅师。湖北人。五祖弘忍的道场也在湖北。【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十三岁就会来请法了。从〔玉泉〕来,玉泉是神秀大师的道常有的人真是不一样,人家十三岁就懂这个道理,而且,十三岁就从湖北走到广州。像我们现在年纪这么大了,叫你走到南投你都走不到,还要找朋友一起才敢来。【师曰:知识】六祖大师很客气,称呼他善〔知识〕,事实上神会那时候就是沙弥。【远来艰辛,】远道而来。【还将得本来否?】就是说你已经领悟到你的本来面目了吗?【若有本,】若你已经悟到你的本来面目,【则合识主,试说看。】则将你认识的那个主人翁试着说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这句话是听人说的。你讲的话你要注意,事实上,开悟的人讲出来的都是他的心得,就像前面那些开悟的禅师所讲的都不是他们听经典来的,都是他们自己讲的。这个小孩子就是聪明伶俐,听很多道理,小孩子记一性一又好,所以他就套公式。他说的是六祖大师以前所说过的概念,〔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就是「我那个能见就是我的主人翁,我的见闻觉知,我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那个就是我的主人翁。」如果是你,你可能会肃然起敬。【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就是说你这个胁沙弥〕的嘴巴太利,很会辩,你随便拿别人的话来回答我,这么小就这么会辩。六祖不但没有赞叹他,还骂他。【以拄杖打三下。】六祖为什么会打他三下?他有根器,可以打,这是看得起他,这个小孩可以骂也可以打。如果你太有自尊心,禁不起打骂,是学不到东西的。【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前面六祖大师就说:你回答这句话我就知道你在辩。他还敢继续辩,他明明知道六祖是一代的宗师,还敢问六祖:「和尚你自己开不开悟?你见一性一了吗?」【师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开悟的人讲的话很厉害,你问他,他反而问你。我们不是的,就说你这个孩子怎么样,或叫侍者把这个小孩轰出去。但六祖就觉得这个孩子可以教,会跟他对话,就是觉得他堪教。【对曰:亦痛亦不痛。】就是听人家讲听多了。你们听我的课听多了也会这样讲,他是会这样讲,但他不懂。【师曰:吾亦见亦不见。】他也这样应。但不懂的人讲不出所以然,懂的人就会说:「你既然这样讲,那你回答我,见是什么?不见是什么?痛是什么?不痛又是什么?」【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既然六祖这样讲,他就接着问。【师曰: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这句话不但完整地回答神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修行人要把握的重点,你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但我们刚好相反,我们批评东批评西,讲别人是非,讲别人多么差劲,却没有见到自己。修行人只见到自己的过失,但他又〔不见〕,这不是说他看不到,而是说他不会去谈论别人是非。所以我说修行也没有很一抽一象,「只见己过,不论人非。」这就是修行人。只要是相反,就是凡夫,凡夫就是只见人过,不见己非。所以修行也不要讲得很一抽一象,怎么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修就好吗?暂时这样修。这样修能开悟吗?你就暂时这样修啦,后面的「自净其意」我不要讲,这是自然现前的。就像前面的那首偈︰「我今不施功,自一性一而现前。」自净其意,你要专门去修清净,怎么修?只要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内心光明正大,心就清净了,不就自净其意了吗?一般人就是要讲到你听不懂,才想继续听,但并不代表你会修行。因为我们的脑袋喜欢知识,那是欲一望在作祟,不是修行。我们是需要那叫一精一神食粮来满足自己,我们才活得下去。所以你跟他说很浅的道理,一般都觉得没什么。我试过无数遍,我若是谈得很高深,对方会很高兴,但只要我讲:「你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9一般人都觉得和我说的不投机。如果你要试验人一性一很简单,你这样说没有几个人会想听。你不相信,我的书如果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没有人会想看。我如果写︰什么是恶的定义?恶是什么状态?恶是怎么来?是怎么变化?恶的根源又是什么?跟你说很多,你会一爱一看。我们的脑袋就是这样,讲简单的不肯,讲很多满足你,你也不肯修,你说怎么办,太困难了。【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六祖大师讲这句话让他回答看看。事实上神会就是停在那边答不出来。既然如此,六祖大师就继续为他开示:【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你怎么说都不对。【汝向前】你前面所说的,你刚才所说的。【见不见是二边,】不要用这样的概念来思维啦,说什么〔见不见〕。【痛不痛是生灭。】现在打你痛是〔生〕起痛,之后就会渐渐不痛,就是〔灭〕,意思是:我们的思想概念不要停留在两边、生灭对待。【汝自一性一且不见,敢尔戏论?】你没有见一性一你不知道,你来这边班门弄斧。你想要修行,不要轻易问别人有没有开悟,这没有意义。也不要去探听你师父、老师有没有开悟,完全没有意义。探听你的同参道友或他的老师或他的道场的程度也没有意义,你是来包打听的吗?这是平庸之人的做法。你要明白,修行是要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你的思想语言脑袋,你的所做所为不要跟过去的你一样。【神会礼拜悔谢。】到这时才臣服,前面打三下还没有臣服。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常常有一个一毛一病,当他问问题,问不对,你跟他讲之后,他会继续跟你辩,所以有时候谈话要谈得投机很困难。比如说你知道他要跟你辩,你不想讲了,事实上他也感觉到不投机。但是你讲了,他又会跟你辩,你也感觉到不投机,所以大家要谈法谈得很高兴很少。【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你愿意〔问善知识觅路〕吗?你会回答我说:「愿意,但我不知道谁是善知识。」那怎么办?你就深入经藏吧,就以经典为〔善知识〕,好好读经典,好好尊敬经典。经典是佛说的,经典是善知识。路,是人走出来的,但是也要看你是三米路,六米路,还是康庄大道。还是由你的心来拓宽那条路。假设你的心是三米巷,连会车也困难。【汝若心悟,即自见一性一,依法修行。】这叫悟后起修。【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就是各人吃饭各人饱,所以不要问别人悟不悟。【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何不问你自己?扪心自问,老实面对你自己,你不就能够知道了吗?【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不但臣服,而且还不走了。
【一日,】神会在曹溪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六祖大师向大众开示。师父向徒弟开示不一定每天,因为不一定有用。修行体悟是你要下功夫,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来考验你一下,才比较有意思。每天都开示变成听课,我们就常常喜欢听课,没有修行检验的功夫。你的目的又不是来听课!听课是过程,不是你们的目的。你们不要把过程当终点,你就是要修行,在修行这段时间遇到什么问题什么障碍,经过几个月之后把那个问题突破,这才是重点。【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他分明就讲,我现在要讲的这个东西是没有〔头〕〔尾〕,就是没有对待。任何东西本来就没有名字,名字叫名相。你要知道所有的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个孩子一出生没有名字,是你给他取的名字,包括说「那个孩子」、「那个婴儿」也是一个名字,这些名字是人类的概念付予它,包括我们说「佛一性一」也不是佛一性一,也是人类的概念付予的名字。〔无名无字〕,我们本来就是无名无字。又说〔无背无面〕,就是没有前后。故意来考验大家,看大家的悟境,怎么回答。【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一性一。】这句话说出来,你也不能说不对。他讲这话当然是对。但哪里不对?这句话根本不是他悟的。你学佛学久了,这样子讲话,并不代表你懂。以前不懂佛法就算了,现在自从懂了佛法之后,说出来每一句话都对,但其实自己都不懂,因为你会掉入一种知识的陷阱,你一直学到很多知识,你回答的也是你的知识,不是你的本一性一。【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一性一。】讲得很直接:「我分明跟你讲这个东西就是没有名没有字,你偏偏要讲〔本源佛一性一〕,这还不是名字?9到底要怎么讲?神会一开口就是错。只要你一开口可能就是错,因为你一开口就会掉入名相,语言就是一种名相。所以有几个公案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也就是这个东西是不可言喻,你用语言、用譬喻来代表它都是不对的。比如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没有说话,就讲完了,世尊就传法给迦叶,用微笑来印证。再来,达摩祖师有三个徒弟,达摩对他们说:「你们都跟我学一段时间了,你们谈谈自己的体会。」结果一个得到皮,一个得到骨,最后惠可得到一精一髓。得到皮跟骨的人,就是把他们的心得感想用语言来表达。只有惠可向前,向达摩祖师一拜,他就后退了,这就代表这些都是不可以用话来讲的。但是你也不要说:「我知道这两个公案,所以以后别人问我,我也不要讲话。」你也知道自己不懂,只是学别人不讲话。所以到底怎么分辨呢?内行人才知道啦,你不用去探讨这个问题,你开悟了就知道了。事实上,我们在「禅七」的最后一天,我在黑板上写六个字︰「天亮了去做事。」你说怎么讲?你说怎么做?去做事啦!该做什么认真去做,不要计较、不要执着,去做!水到渠成就悟了。就这么简单,再怎么讲都没有意义啦。
【汝向去有把茆盖头,】这句话就是头上安头。什么叫头上安头?学佛法就是要叫你放下更多,但是你却不懂,你学了佛法,不但以前背负很多,现在把佛法也背起来了,你现在是头上安头,越来越复杂了,好像把茅草盖在头上。你所学到的就是知识,你还把它放在你的脑袋,以知识滚知识。叫你不要执着,你反而更加地执着。以前没有学佛法的时候,只执着世间法,自从学了佛法之后,不但执着世间法,也执着佛法。为什么要学佛法?佛法是药,用来治你的病,只是这个样子而已。比如说,烦恼像木柴,佛法就像一把火,当火烧到木柴,能所双亡,木柴跟火同时消失。而不是说本来有木柴,现在有火,然后左手拿木柴,右手拿火,你手不会酸吗?但是,很多研究经教的人一大概都掉入这个陷阱,没有研究经教的人就是会掉入无明邪见,因为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只成个知解宗徒。】讲这句话是很严重的。他对神会讲:「我看你学到最后,只不过是个〔知解宗徒〕。你学到的只不过是知识,你懂很多佛法,学到最后只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现今也不少,尤其是在家居士。有很多的居士研究佛法比出家人还深还多。但是他们两个有什么差别呢?出家人有没有〔知解宗徒〕?有。但他敢出家,你不敢。我们不管他修得怎么样,他在某方面胜过你,只是你不知道。我们今天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不要把佛法变成头上安头的东西。你不要懂很多,但是一件事情都不会做。你不要懂很多,但是烦恼连一分也没有减少。你懂那么多是懂什么?事实上就是不懂,你懂的就是一种知识,它对你的人生、生命并没有帮助,甚至你用错了,它反而会障碍你。你要去体会到你所学的,不要掉入〔知解宗徒〕。
【会后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行于世。】神会等六祖大师圆寂之后离开南华寺,当然那时候的境界已经是不一样了。年轻时被六祖大师呵斥,当然也会有所领悟,后来到京都洛陽,大大弘扬〔曹溪〕的〔顿教〕。事实上今天的《六祖坛经》,和我们所讲的顿教法门,要归功于神会。六祖大师的弟子当中把〔曹溪顿教〕推广最有力的就是神会。神会禅师也写了一本《显宗记》,盛行于当时。
【师见诸宗难问,】因为南北宗的纷争,所以六祖大师做一个规劝。狭义的讲就是神秀的弟子跟惠能的弟子的纷争,广义的讲就是中国佛教的纷争。小乘两宗,大乘有八宗,叫十宗,比如说天台宗、净土宗、禅宗…这些宗派,弟子也好,信徒也好,他跟哪个师父学,就会觉得他这一宗最好,然后不知不觉去排斥到其他宗。从古到现在都一样,大家还不是彼此排斥?那就会故意〔难问〕,就是故意去刁难,去考试。人心就是这样,你不好好修行,去刁难别人干嘛?这就是所有修行人的一毛一玻【咸起恶心,】这样的概念就是不对。【多聚座下,】大家要跟六祖惠能学习,都来到这里。六祖大师干脆把所有的人集合起来,同时为这些人开示。【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你们首先要认清楚,你们今天是〔学道之人〕。如果你只是来听听而已,那我就没有办法要求你。但如果你是为道而来的话,你就要好好地听我讲。如果大家真的要在菩提道路上好好地修学,修道修行,就要好好地听。【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这句话大家没有学《坛经》之前听不懂,但你们学到这里应该听懂。〔善念恶念〕是相反的概念,因为这样,你才会产生嫉恶如仇,你会比较喜欢好人,比较讨厌坏人。「喜欢」会让你产生贪,「讨厌」会让你产生瞋,事实上你还是迷人。并不是说学佛法不要起善念,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善念起,你也不会去执着那个善念,但是该怎么做你应该去做。为什么说应当〔尽除〕呢?就是无论是善恶之念都不要执着。你自己摸一着良心讲,你的恶念一定多过善念好几百倍。你会害怕起恶念吗?那你也是傻,只要是有生命就有念头,不需要去驱赶你的念头,不需要去害怕你的念头,只要不执着你的念头,不随它去不就好了吗?而不是说:「我不要这个念头。」不需要这样。乌云、白云就是云,你只要〔应当尽除〕,这不是叫你不要起念头,这句话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无念」,就是没有杂念,没有分别对待的念,就是正念,就是念念清净。不是那个念清净,而是「我不执着,所以我清净。」你不要以为是念念都生起清净的念,不是。而是「念念都不执着」。那叫做清净。比如说,这个世间本来就有好人跟坏人,好人就是善念,坏人就是恶念,你不能希望这个世间都是好人,它没有办法成立。你说善念恶念都不要,那就是这个世间没有人,也不能成立。而是说:世间什么人都有,你处在任何境界,处在任何的人事时地物,都不被影响,这样才叫清净。所以不是指这个念头本身的清净,而是说这个念头起来你不被影响,这叫清净。你的阿赖耶识当中的种一子这么复杂,胡思乱想一大堆,只要因缘一现前,什么念头都有。所以我说不要被自己打败,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打败也对,不要被自己的心打败也对,念头跟心事实上是同样的意思。有的人为什么会有忧郁症?有一精一神疾病?就是他的念头困扰着他,他经常生起要自一杀的念头,他被这个念头困扰,但是他不明白,他没有透过佛法,不是「我很讨厌那个念头,那个念头让我很痛苦。」而是「我不要执着它。」虽然你听我这样讲,但你很少站在客观的角度不执着它,事实上你总是觉得念头就是你自己本身,所以你是被它一操一控的。我们不要被境界影响,坦白讲,境界还是由你的心去分辨的,事实上是不要被你的心影响,说到最后还是你自己,还是你个人在判断,所以不要被你的判断产生干扰痛苦,是你的判断产生那个苦跟乐。
【无名可名,名于自一性一;】佛一性一,生命的本质本来就没有名字,所以没有名〔可名〕,不过假名叫做〔自一性一〕。就像老子说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无二之一性一,是名实一性一。】没有分别对待的本一性一,那个才是你真实的自一性一。我们现在活在分别心,我们的心就是分别对待,那并不是你的自一性一,不是真心。你不能够活在那种〔无二〕之心,所以不了解本体的状态,不能得清净,不能够看到本来面目。你只看到心很烦很脏很乱很龌龊,你所看到的还是妄心,并不是自一性一、佛一性一、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没有那种状态。【于实一性一上】就是自一性一。【建立一切教门,】各宗各门各派,就是你要教人家什么法,〔一切〕法都是要回归于自一性一。讲得更白话一点,一切法就是要教你见一性一。你明白这个道理,从这里会产生一切法来度别人见一性一,就像六祖。所以他知道「这个人我应该怎么跟他讲,那个人我应该怎么开示怎么去破。」这种法,你可以笼统叫他顿教,事实上是没有什么法,就是「随方解缚,因人而说。」你勉强说它是什么,事实上还是不恰当的。【言下便须自见。】有这个能力去明白,让别人听你这么讲,他就能够当下〔自见〕本一性一,这真的是功夫,「若欲化他人,自需有方便。」自己要有方便度化的功夫。【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开示完了。什么宗派来到六祖门下,都留下来。《坛经》越读,你就越知道法义无穷,有很深很深的内涵。越读越懂也好,越迷糊也好,你要明白,你是不是现在愿意去做了呢?去消除你的烦恼、你的执着,这样比较直接,效率比较高,不要期待有一天你会怎么样,直接去面对你的执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