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原文】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一轮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一轮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说稀有法,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

或无碍乐说、万亿旋总持,

或有大千界、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不退之法一轮 。

复有中千界、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清净之法一轮 。

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

余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

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

微尘诸菩萨,随数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

余有一生在,当成一切智。

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

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

闻佛说寿命,皆发无上心。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

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

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

释、梵、如恒沙,无数佛土来。

雨栴檀、沉水,缤纷而乱坠,

如鸟飞空下,供散于诸佛。

天鼓虚空中、自然出妙声,

天衣千万种、旋转而来下,

众宝妙香炉,烧无价之香,

自然悉周遍、供养诸世尊。

其大菩萨众,执七宝幡盖,

高妙万亿种,次第至梵天,

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

亦以千万偈、歌咏诸如来。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

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

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

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一尸一罗波罗蜜、羼提波罗密、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

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

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

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

栴檀立一精一舍,以园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

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

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

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

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

为此所轻恼,如是亦能忍。

若复勤一精一进,志念常坚固,

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

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

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

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

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

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

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

闻我说寿命,是则能信受。

如是诸人等,顶受此经典,

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

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

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

我等未来世,一切所尊敬,

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

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

如是诸人等,于此无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 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一精一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经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床 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

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讲解】

先将分别功德品的名称浅释。何谓分别?分是分析;别是辨别。就是分别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何谓功德?功是对外而言;德是对内而言。在外边能立功,在内边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来这种善事,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若能做这种善事,那就是功德。有功之後,在自性上产生一种快乐之感觉。有了快乐之感觉,那就是德。

功德乃是累积而成的,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积聚在一起。所谓“泰山是一粒一粒微尘积聚而成;沧海是一滴一滴涓流积聚而成。”功德也是这样的精神。外立功,内培德,道业才能有所成就。

这一品,讲的是分别功德,在功德没有圆满以前,应当多做些功德。我们听了之後,就要去做善功德。这一品的宗旨,令我们分别比较受持此经的功德,也就是日新又新,一精一益求一精一,使我们力求上进的意思。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只众生。得大饶益。

释迦牟尼佛讲完如来寿量品的时候,在大会中的大众,聆听佛说如来寿量有劫数那样长远。无量无边阿僧只那样多的众生,统统得到最大的利益。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无能胜)!我在说如来寿命长远的时候,有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众生,他们皆证得无生法忍。”

这种境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得无生法忍。也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转)的境界。再言之,能安住无生无灭之理境,而保持不动,故谓“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又有千倍菩萨中的大菩萨,获得闻持这种陀罗尼门。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陀罗尼有四种意思:1、法陀罗尼:对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2、义陀罗尼:对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3、咒陀罗尼:对于咒(秘密语),总持而不忘。4、忍陀罗尼:对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又有一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得到乐说无碍辩才。何谓乐说无碍辩才?就是和任何人辩论,皆得胜利。他的辩论皆是正知正见,令对方心服口服,而不是强词夺理,更不是无理取闹。

菩萨说法,有四种辩才无碍的智慧:1、法无碍辩:能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于一切名相,无不通达,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虽然了知诸法,但不取著。2、义无碍辩:能解说诸法差别之义理,通达无碍。虽知诸义,但不执著。3、辞无碍辩:对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能一言含无量义,以世智分别说明此理。4、乐说无碍辩:随顺众生的好乐,善巧方便而为说法,所谓“观机逗教,因人说法”。换言之,见什麽人就说什麽法,见有贪心的人,就说布施法;见有瞋心的人,就说忍辱法;见痴心的人,就说般若法。对症下药,便有立竿见影之效。若不契机,就算死的说成活的,他也不会相信。有时,弄巧成拙,起了反作用。

又有一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皆证得无量旋陀罗尼。何谓旋陀罹尼?就是在法门得到旋转自在之力。也可以说旋转空假,通达无量法门。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一轮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一轮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有大千世界(十亿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能转不退的法一轮 。就是向前一精一进,绝不向後退转。

何谓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一个月、一个四大部洲,为一个世界。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积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说三个千的缘故,所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并非三个大千世界。

又有中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能转清净妙法一轮 。转法一轮 就是说教法。凡是讲经说法,就叫做转法一轮 ,所谓“法一轮 常转”。转法一轮 的意思,就是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人之心,如同转车轮。也可以说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一切烦恼。好像转轮圣王之轮宝,回转四天下,摧伏诸怨敌。

又有小千世界(一千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经过八生(超入四地,尚有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有四个四天下(四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经过四生(超入八地,尚有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又有三个四天下微尘那样多的大菩萨(九地菩萨),经过三生的果位(十地、等觉、妙觉),当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又有二个四天下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十地菩萨),经过二生的果位,应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又有一个四天下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等觉菩萨),经过一生的果位,应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有八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众生,在这个时候,他们统统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修一习一 佛法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能结菩提果。杏则,等于开花不结果。有人说:“人人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成佛。光说不行,等于说食数宝一样,最後落了空。有人说:“这食物如何之美,色香味俱全。”可是他不吃,那有什麽用处。又好像银行的出纳员,天天替一人数钱,可是不属于自己的,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

在佛说这些大菩萨得到大法利的时候,在虚空中好像下雨一般,降下小白华及大白华。以此宝华散于无量百千万亿宝树(菩提树)下,师子座上的诸佛的身上。这些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此华又散于坐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的释迦牟尼佛,以及久远已经灭度的多宝如来的身上。此华也散于一切大菩萨及一切四部大众的身上,也就是在法华会上的四众弟子。

又雨细末栴檀沈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罏。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

又纷纷如雨降下细末栴檀香、沈水栴檀香等。同时在虚空中的天鼓自鸣,妙声传播深远。又雨千种的天衣,垂著一切的璎珞。有真珠、摩尼珠、如意珠种种的璎珞,普遍于四方、四维、中间的九方,以众宝的香炉,烧无价的妙香(心香),自然地周遍法界。心香燃起来,能薰恶成善。用诚心来供善法会。

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旛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从十方所来的诸佛(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在每位佛的上边,都有很多菩萨,手执持宝旛和宝盖,次第而上升,升至大梵天上。这些菩萨用微妙的音声,歌唱无量的偈颂,来赞叹无量诸佛的功德。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从座位站起来,把右臂露出,合起双掌,恭恭敬敬向佛,然後说下边的偈颂。

佛说希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方 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

佛所说的法,都是希有之法。尤其是妙法莲华经,乃是希有中之希有,在以前根本就没有听过这种甚深微妙法。世尊有最大神通力,佛的寿命是不可测量。无数无量的法王之子,听见世尊说分别功德,得法利的菩萨,他们欢喜的心情,都充遍全身。换言之,喜悦之情,无法形容。情不自禁,踊跃起来,所谓“手舞足蹈”。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罗尼 或无碍乐说 万亿旋总持

或有大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不退之法一轮

闻到这种法之後,或者住在不退地,或者得到陀罗尼,或者证得乐说无碍的辩才,或者得万亿旋总持的法门,或者有大千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韭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的法门。

不退的法门,就是三不退。1、位不退:所修的位不会退失。好像菩萨位,不退于二乘位。2、行不退:所行的法不会退失。好像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之法门,不会退于小乘所修的四谛法。3、念不退:对于正念不会退失,念念皆入真如海。

复有中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清净之法一轮

复有小千界 微尘数菩萨 余各八生在 当得成佛道

又有中千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他们皆能转清净大法一轮 。又有小千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他们尚有八生存在,也就是还有八品微细无明未断。如果断尽,应当成佛道。

菩萨有四十二分无明惑,断一分无明惑,便证一分法身,向上升一级。到了等觉位,尚有一分生相(变易生死)无明未破,若破即到妙觉位。

复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尘诸菩萨 随数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尘数菩萨 余有一生在 当成一切智

如是等众生 闻佛寿长远 得无量无漏 清净之果报

又有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随著四、三、二生,应当成就佛果。

四四天下是八地菩萨,他们尚有四品微细生相无明未破。三四天下是九地菩萨,他们尚有三品微细生相无明未破。二四天下是十地菩萨,他们尚有二品微细无明未破。若能破尽,便成佛道。

或有一四天下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他们是等觉菩萨,尚有一品微细生相无明未破。若破尽即成佛道。

以上所说的菩萨,闻佛说如来寿命长远,都证得无量无漏的智慧,获得清净妙觉佛果。

复有八世界 微尘数众生 闻佛说寿命 皆发无上心

又有八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众生,闻佛说如来寿命长远,皆发无上道心,愿意得到佛果。换言之,博地凡夫,能听到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时,都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说无量 不可思议法 多有所饶益 如虚空无边

弥勒菩萨说:“世尊!您说无量不可思议的妙法,有很多的众生得到法的利益。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

雨天曼陀罗 摩诃曼陀罗 释梵如恒沙 无数佛土来

从上空降落天上的小白华、大白华。又有释提桓因和大梵天王,如同恒河沙数那样多,从无数佛国土而来(每一个世界,就有一位释提桓因及大梵天王)。

雨栴檀沈水 缤纷而乱坠 如鸟飞空下 供散于诸佛

又从上空降落栴檀香末和沈水香末,缤纷乱坠而下,好像鸟从空中飞下似的。这些香末供养于诸佛,散布于诸佛。

天鼓虚空中 自然出妙声 天衣千万种 旋转而来下

天鼓在虚空中,自然发出微妙的音声,天鼓不击而自鸣。又有千万种类的天衣,在虚空旋转而落下来。

众宝妙香鑪 烧无价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养诸世尊

又有用七宝所造的妙香炉,焚烧无价的名香,香气自然周遍法界。这是供养诸佛(释迦牟尼佛的分身佛)和多宝如来。

其大菩萨众 执七宝旛盖 高妙万亿种 次第至梵天

又有从地涌出的大菩萨,各皆手持七宝旛和七宝盖。此旛盖非常之高,异常之妙。有万亿种之多,很有次第从下方升至梵天(色界初禅天)。

一一诸佛前 宝幢悬胜旛 亦以千万偈 歌咏诸如来

如是种种事 昔所未曾有 闻佛寿无量 一切皆欢喜

在每位佛的座前,发供养之心,竖起宝幢竿,悬挂最殊胜的宝幢,做为庄严之饰品。也用千万句之偈颂,歌咏赞叹诸如来之功德。像这样种种不可思议的盛事,在以前未曾有的,闻到佛所说如来寿量品的众生,统统皆生大欢喜。

佛名闻十方 广饶益众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无上心

佛的名号,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皆能听到。但是要有善根的众生才听到。否则,是听不到诸佛的名号。佛以慈悲为怀,广大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具足善根。凡没有种善根者,令其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已经增长者,令其成熟;已经成熟者,令其得解脱。帮助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阿逸多!有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众生,他们闻到佛寿命如此长远,能在一念之中,而生出信解,所得到的功德,没有限量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一尸一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犁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假设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们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在八十万亿那由他劫之中,所修行五种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就是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盘的彼岸)。何谓五种波罗蜜?浅释如下:

1、檀波罗蜜:译为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长施。财施有内外两种:内财是头目脑髓;外财是国城妻子,统统能布施给需要的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财施是修福,法施是修慧。福慧双修,功德才能圆满。释迦牟尼佛曾经“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有此功德,才能成佛。如果修福不修慧,好像大象挂璎珞。虽然很庄严,但是自己无法受用。如果只知修慧,而不知修福,好像罗汉托空钵,常常乞不到食。为什麽?因为他在往昔,没有修布施的功德,既然没有结善缘,所以今生受此果报。无畏施就是如有人发生恐惧不幸的事,尽量帮助他解决困难,令他没有畏怖。可是要用慈悲怜愍的心去拯救,不可存有企图的心去帮助。

2、一尸一罗波罗蜜:译为持戒。戒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诸恶莫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在佛教非常重要。所以出家人必需要受具足戒,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唐朝道宣律师,他是律宗初祖。在终南山研究律论,持戒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感应天人送饭来供善。由此可证,鬼神也崇拜严守戒律的出家人,而恭敬顶礼。窥基大师(唯识宗二祖)闻道宣律师受天人供养,他想嚐天人所送的饭,究竟是何味道?于是从长安来到终南山,可是过午不见天人送饭。窥基大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饭来,道宣律师问:“昨天为何不来?”天人说:“昨天我来到门外,看见室内有位肉身菩萨,其光太灿烂,故不敢进来,所以回去了。”

学佛法一定要受戒,受戒之後,要严守戒律。也就是要守佛教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居士要受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菩萨戒)。出家人,先受沙弥十戒,然後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为什麽比丘尼多受九十八条戒?因为女身障碍多的缘故。

无论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受戒之後,犯了戒律,好像船在大海中,有了洞孔而会沉没于海底。凡是受戒不守戒的人,死後必堕于三恶道中,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尤其是出家之後,不守戒律,随随便便不守规矩,一定到地狱去受苦,毫无疑问。

受戒的人,若是在无意之中犯了戒,情有可原,可以开缘,所谓“开遮持犯”。开是开缘,遮是遮罪,持是受持,犯是犯戒。在这里边又有很多细节的规定,不能一一说出。

3、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就是人所不能忍,而你能忍。如果人人能忍,那就不出奇。譬如有人无缘无故来找你的麻烦,或者骂你,或者打你。你能无动于衷,不起无明火,不生报复心,忍之于心,处之泰然。到了这种火候,才算是出家人。否则,说的很好听,绝对不发脾气。等到境界来考验,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大发雷霆,将平日所修的功德,被无明火烧得乾乾净净。所以希望各位,谨之慎之,为切为要!

4、毗梨耶波罗蜜:译为一精一进,就是不懈怠。无论是诵经持咒,或者参禅拜佛,一定要勇猛一精一进,不可一暴十寒。古时历代高僧大德,他们都是身心勤一精一进,证得一切自在。不像我们躲懒偷安,事事不认真修行,更谈不到身一精一进、心一精一进、昼一精一进、夜一精一进,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要晓得“业一精一于勤荒于嬉”的哲理。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座右铭。

5、禅波罗蜜:译为思惟修。又译静虑。就是把心中的妄想停止,不让它兴风作浪。所以要参“念佛是谁?”的话头。这是以毒攻毒的办法,所谓“妄想不生是为禅”。妄想如浮云,容易把自性的太陽光遮住,修禅定之力,令心清净,不生妄想,则菩提现前。

为什麽不说般若波罗蜜呢?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若有般若,就有成佛的机会。现在讲的是功德,不是讲成佛,所以不讲般若。现在这个人,他修这五种波罗蜜,经过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所得的功德来和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比较,简宜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有千万亿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数来推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是无法能知道它的究竟能有几何?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有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而得不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果位,绝对没有这种道理。各位注意!佛是不说妄语的圣人,我们要相信佛金口所说的言辞,不可诽谤某经是伪经,不是佛说的。否则,会堕入拔舌地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恐怕在法会中的大众,不相信这种道理,对于如来寿命长远,生一念信解心,怎会有这样大的功德?为令大众解除其怀疑,愿将前边长行的义理,用偈再宣讲一遍。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万亿 那由他劫数 行五波罗蜜

假使有人欲求佛的无上智慧,在八十万亿劫中,修行五种波罗蜜的法门。这些功德,不如生一念信解心功德那麽大,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于是诸劫中 布施供养佛 及缘觉弟子 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 上服与卧具 栴檀立一精一舍 以园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 种种皆微妙 尽此诸劫数 以回向佛道

在这样长的时间,布施于佛、供养于佛,以及声闻、缘觉、菩萨等,用最珍异的饮食,最上妙的衣服,最华丽的卧具,最名贵的医药,来供养四圣。用栴檀本所建筑的一精一舍,以及园林来庄严环境,令其清净幽雅。这样的布施,种种皆是微妙而殊胜,穷尽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以回向功德于佛道。

若复持禁戒 清净无缺漏 求于无上道 诸佛之所叹

假使又能严持禁戒,清净圆满,没有缺漏之处。欲求无上佛道,一定为诸佛之所加持及赞叹。守戒如守头一样的重要。

若复行忍辱 住于调柔地 设众恶来加 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 怀于增上慢 为斯所轻恼 如是亦能忍

假使又能修行忍辱法门,就住在调顺柔和之地,绝对不生无明之火。若有不讲道理的人,把众恶加在你的身上,或者诽谤,或者辱骂,甚至殴打,这种逆境界来时,要有定力,不为境界所转,所谓“逆来顺受”,自然化干戈为玉帛。这时,你的心不会妄动。或有比丘和比丘尼,他们认为自己了不起,怀著增上慢的心理,也就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如果被他们所扰乱苦恼,不要生瞋恨心,要心安理得的接受,当做是善知识的开导。如是观之,自然风平浪静,不久便雨过天青,相安无事。否则,爆发起来,两败俱伤,造成满城风雨的笑话,所以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若复勤一精一进 志念常坚固 于无量亿劫 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 住于空闲处 若坐若经行 除睡常摄心

假使又能勤修一精一进波罗蜜,其志念必需坚固。无论遇到如何的艰难,决定不退转。在无量亿劫中,一心向前一精一进,永不懈怠。又在无数亿劫中,住在寂静处,或者是坐禅,或者是经行,都要摄心收念。除了睡觉以外,平时要将心猿意马拴住,不让牠们向外奔驰,训练牠们守规矩。

以是因缘故 能生诸禅定 八十亿万劫 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 愿求无上道 我得一切智 尽诸禅定际

以这种因缘的缘故,所以能生一切禅定。经过八十亿万劫那样长的时间,安稳住在禅定之中,令心不散乱,精神集中在一处,思惟念佛是谁?这样逼来逼去,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转身便是开悟时。

如是修持一心三昧禅定之福,誓愿求无上佛道。我愿得一切智,穷尽一切禅定的边际,也就是获得所有禅定的三昧。

是人于百千 万亿劫数中 行此诸功德 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 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 一切诸疑悔 深心须臾信 其福为如此

这个修行的人,他在百千万亿劫之中,修行五种波罗蜜的法门,所得的功德,极为殊胜。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听到我说寿命长远,乃至生一念信解之心,这种福德胜过前边所说五波罗蜜的功德。假使有人,没有一切的疑悔,就在很短的时间,出生深信心,所得的福报和八十万亿劫修五波罗蜜的功德相等。

其有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闻我说寿命 是则能信受

如是诸人等 顶受此经典 愿我于未来 长寿度众生

所有的菩萨,在无量劫以来,修行菩萨道,种植诸善根,他们听到我所说如来寿命,能信解受持,不生疑悔心。这样一切人等,顶戴信受这部经典,发愿希望佛寿命无量,在未来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同登彼岸。

如今日世尊 诸释中之王 道场师子吼 说法无所畏

我等未来世 一切所尊敬 坐于道场时 说寿亦如是

好像今日之世尊,为诸释族之中无上法王。坐在道场之中,如师子吼一般说法,无有恐怖。在证道歌上说:“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佛住世时,提婆达多和阿闍世王联合害佛,利用醉象的威力,拟将佛踩死。等佛到王舍城中乞食的时候,便放出醉象群,实行他们的诡计。这些狂象直奔佛前而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将要到佛前,佛有定力,也不躲也不避,伸手向外,五指顿时变化为五只狮子,大吼一声,象群应声而跪。此种境界,感动臣民皈依于佛。

释迦牟尼佛又说:“我们在未来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将来成佛,坐于道场中,说如来寿量品时,也和世尊说法一样。”

若有深心者 清净而质直 多闻能总持 随义解佛语

如是之人等 于此无有疑

假使有深心的人,一心清净而无染垢,质直而朴实,博学多闻,研究经典,总持不忘。随著义理解释佛所说的言语。得到多闻三昧和总持三昧这样的人,对于妙法莲华经没有怀疑,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流通此经。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若有众生能闻到佛寿命长远,能了解其中所说的义趣。这个人所得的功德,无可限量。能帮助他生起如来无上的智慧。何况能广闻妙法莲华经呢!所得的功德,简直是不可说了。”

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旛缯盖。香油苏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或者教亲友来听法华经,或者自己受持法华经,或者教他人受持法华经,或者自己写法华经,或者教他人写法华经。或者用鲜华、妙香、璎珞、宝幢、宝旛、宝缯、宝盖、香油灯、酥油灯等,来供养妙法莲华经。这个人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能成就如来一切种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阿逸多!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听到我说如来寿命长远,发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了其中之义理,则能见到佛的法身。为什麽?因为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真身,也就是佛的法身。见到妙法莲华经,就等于见到佛一样。不要以为佛入涅盘,就不说法。佛时时都在说妙法莲华经。佛说法华经已有八年的时间,佛从七十二岁开始说法华经。後来将经文写在贝叶上,每个贝叶连接起来,约有八里之长,因此,此经代表佛之真身。

这人则能常见佛在者闍崛(灵鹫)山上和大菩萨以及诸声闻众,围绕于佛,聆听佛演说妙法莲华经。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又见到这娑婆世界,其地是琉璃所成,大地很平坦,没有高山,没有深海。为什麽世界有高山大海,高低不平?因为人心不平,业报所感现的缘故。证果的人,虽然在这世界,但是所见的境界不同。他们见大地平坦如掌。我们凡夫见大地凹凸不平。

在阎浮提洲有条大河,河岸有檀金树,据说此树之叶,落到河中,将河底的砂子染成世界最好的金子,其光特别光亮,可以说灿烂夺目。用此金为八条道界(表示八正道)。又有七宝树,排列成行。所有的楼阁和观台,皆用七宝所造成,诸菩萨皆住其中。假使有人能这样的观想,受持此经、读诵此经,应当知道这个人,才是深信法华经的信解相。

又复如来灭後。若闻是经而不毁誉。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在如来入灭之後,假使有人听到妙法莲华经,深信不疑,不加诽谤。发起随喜功德心,应当知道这个人已经为深信解相。何况又能读诵、又能受持,这个人就是顶戴如来,把佛像顶在头上一样的恭敬。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

阿逸多!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此经,不需要再为我造塔寺。为什麽?因为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塔寺。有人说:“既然经典是塔寺,那麽,不用造塔寺了。”虽然佛是这样说,可是发心造塔寺,也未尝不可。因为造塔而供养佛的舍利;造寺而供养佛的金像,表示恭敬,令众生见其庄严生信仰心,才会发菩提心。因之,就种下善根。

也不需要为僧人造所住的寮房,也不需要供养僧人四事(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供养僧人四事,那麽,就不能种善根,得不到功德。没有功德,就没有福报。

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就等于已经造了塔寺,建了僧坊,供养众僧了。这是说受持经典的功德,比供养功德还要大。如果不能受持经典,还是要供养三宝,藉此福力,增长善根。

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旛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这样等于供养佛的舍利,已经造起七宝的塔了。此塔竖高三界,横遍十方,地基广大,至上渐小,最高达到色界的梵天。又悬挂一切的宝旛、宝盖、宝铃、鲜华、妙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竹箫、铜笛、箜篌、众鼓,种种的伎乐,种种的舞戏,微妙的歌声、梵呗、赞叹、颂辞。这样也就是在无量千万亿劫之中,作为供养舍利了。

阿逸多。若我灭後。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灭之後,有人听闻妙法莲华经,或者自己书写,或者请人代为书写。就等于建造僧坊,用红色的栴檀木材,建造一切殿堂,有三十二栋(建自性中的殿堂)。殿堂之高有如多罗树。不但高广,而且庄严,有百千位比丘,住在其中。

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 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数。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

又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之处,又有坐禅之窟,设备非常完善。又有衣服、饮食、床 褥、医药,应有尽有,一概俱全。笙管笛箫一切的乐器,皆已具足,充满其中。这样的僧坊和堂阁,有百千万亿那样之多,其数是无量无边。以此境界现前,供养于我,以及一切比丘僧人。

是故我说如来灭後。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释迦牟尼佛又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说:“如来入灭之後,假使有人能受持、读诵这部法华经典。或者为他人解说,或者自己书写,或者教人书写、供养这部经典,就不需要再造塔寺、僧坊、供眷众僧。因为受持经卷的功德,已经超过供养的功德了。”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何况又有人,不但受持妙法莲华经,勇猛一精一进,而且又能行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禅定、般若六度的法门,这样双管齐下的功德,更为殊胜,有无量无边之多,已经没有办法可以计算有多少。譬如虚空,找不到它的边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十方是无量无边。这个人的功德,也是这样无量无边,很快就到达一切种智的果位,也就是佛的果位。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

假使有人,不但读诵此经、受持此经,而且又为他人解说此经。或者自己书写此经,或者请人代写此经。又能造立塔寺及僧坊,供养和赞叹声闻大众。也用百千万亿赞叹之法,来赞叹菩萨的功德。又为他人种种的因缘,随箸经的义理来解说妙法莲华经,这是布施法门。

讲到此处,想起一个公案。从前有位大官,他是佛教徒,虔诚读诵法华经。此经有七卷,他读诵前三卷半,很快就记住,一字不忘。可是读诵到後三卷半时,总是记不住,自己觉得很奇怪,百思不解。于是请教善知识,是什麽道理?这位善知识证得宿命通,知道宿世的因果。他在定中观察因缘,晓得这位大官的来龙去脉。便对大官说:“您的因缘很特别,说出来请您不要生烦恼。”大官说:“请善知识直言,好坏没关系。”善知识说:“您前生是人家送到寺院放生的牛。庙中的习惯,在陰历六月六日那一天,将藏经楼中的大藏经及一切经典,统统搬到院中晒太陽,不令经书发霉,或被虫吃掉。这时,那头放生牛,走到晒经处,用鼻子嗅法华经上半部,而下半部没有嗅到。因此因缘,您记得住上部法华经,而记不住下部法华经。”

这位大官听完之後,不以为然,乃向善知识要证据。无凭无据,难以相信。善知识对他说:“在某寺的後边,有个牛墓,墓中所葬的牛,就是那头放生牛。当时该寺的方丈是位高僧,晓得这头牛,为寺耕田,有了功德,来生为某人,生在某处,详详细细写在白布上,与牛同葬。您如果不相信,可以挖开牛墓,一看便知。”

这位大官半信半疑,将牛墓挖开,果然有块白布,写上他的籍贯和姓名,一点也不错。这位大官又问:“到底是什麽因缘能够转生为人呢?”善知识告诉他说:“您前生为牛,曾经为寺耕田,布施您的劳力,又兼有嗅法华经的功德,所以今生为人,又做大官。”这位大官才豁然大悟,前因後果,缘毫不爽。从此之後,成为大护法者,供养三宝,护持佛教。

由此可证,凡是替庙上做工的人,贡献劳力,没有白流汗,来生多数转为富贵之人,可以做大官大将。你们看!一头牛为庙耕田,今生做大官,何况是人,献身于佛,来生不言而知,绝对不会堕三恶道。

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一精一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又能清净持戒,就是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清净其心,就是心中没有烦恼、瞋恨、染污。清净其身,就是不做不如法的事与柔软和顺的人,共同止于忍辱之行,不起瞋恚之心,意志信念特别坚固,永不生退转之念。坐禅的时间最为宝贵,分秒必争,也就是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空过。为什麽?不知在那一分那一秒之刹那间,便是开悟的时候。否则,就放弃开悟的机会。常坐禅,便能入深妙的定境。常一精一进,便能克服一切困难。勇猛一精一进,绝不懈怠,这样才能摄受一切善法。利根的人,有大智慧,善于解答难题。如有人问难,对答如流,令问者满意,而生欢喜心。

阿逸多。若我灭後。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灭之後,所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能受持此经典、读诵此经典,又有这样的善功德,应当知道这个人,他已经趣向道场,接近无上正等正觉的边缘了。坐在菩提道场,转大法一轮 ,教化众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阿逸多!这样受持妙法莲华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或者坐的地方,或者立的地方,或者经行的地方,应当建起宝塔。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皆应供养此塔,如同佛塔一样的恭敬,皆能得到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再重新宣说,所以用偈颂说明。

若我灭度後 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基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假使在我灭度以後,如果有人能奉持妙法莲华经,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如同以上所说的福德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能奉持法华经,就具足一切的供养。为供养佛的舍利,而起宝塔。此塔用七宝来庄严,所获得的功德,不如奉持法华经的功德多。

在塔前所立的刹竿,又高又广,向上渐小,乃至梵天。在塔角所挂的宝铃,有千万亿个之多,微风吹动,发生微妙的音声,非常悦耳,令闻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正念。

又于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然香油苏灯 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又在无量劫以前,就供养此塔,用种种鲜华、妙香、璎珞、天衣、伎乐、香油灯、酥油灯等,照明塔的四周。

在五独恶世的末法时期,能受持法华经的人,就具足前边所说的一切供养,获得上边所说的一切功德。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 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假使能受持法华经,其功德好像佛住世时一样的功德。用牛头栴檀木为材料,起造僧坊,供养众僧。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栋(代表三十二相),塔高度有八稞多罗树(代表八十种随形好)。供养最上等的饮食,最妙好的衣服、被褥和医药,一切皆具足。可供一应百千僧众所住处,又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之处,又有坐禅之窟。这种设备,十全十美,既殊胜又严好,实在是最理想的道场。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假使有人对如来寿量品,发起信解心,或者自己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流通,或者又教人书写,以及供养此经卷。散鲜华、妙香、末香。用悦意华、金色华、一胡一 麻籽等制油,在法华经所在地,燃灯薰之,照明四周。像这样的供养,能得到无量的功德,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所获得的福德,也是没有边际。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何况又能受持法华经,又能兼行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禅定这五种波罗蜜法门,对于一切众生,不生瞋恚心,不恶口骂众生,以慈悲之心对待众生。

见到塔也恭敬,见到庙也恭敬,对于比丘也恭敬而谦下,没有增上慢的心理,远离贡高我慢的行为。常常思惟智慧,不可思惟愚痴。修行人就是修智慧。有了智慧,一切烦恼迎刃而解。断尽烦恼,得到解脱。

如有人来问难,要和颜悦色为其解答,不可生瞋恨心。随顺种种因缘,为其解说,令他明白为止。如果能修行这种的行门,所得的功德无可限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场

假使见到讲经说法,修行六度的法师,他所成就这样的功德,应当散天华来供养,以天衣覆盖在法师的身上。对这位法师,要五体投地的顶礼,心生如恭敬佛一样的观想。又应当做这种的思念:这位法师,不久将来就到菩提树下,转大法一轮 ,教化一切众生。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这位法师已证得无漏三味,无为妙法。他能广泛利益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在他所住的地方、经行的地方、坐卧的地方,乃至在他说一偈的地方,都应起造宝塔,用七宝来庄严,令它妙好。用种种供物来供养此塔,表示恭敬。

这位佛子住在此地,就同佛是一样受用,时常在这里经行和坐卧,不离这个道场。

《法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