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昨天我们讲过了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宗教体验,今天我们接着要讲的是佛陀的弟子阿罗汉的宗教体验。昨天我们说到佛陀为了体验真理,历经艰难困苦,终于证悟成道,创立了六和的僧一团一 。阿罗汉为了学道求法,也不惜一切辛苦,成为僧一团一 的柱石。今天,在人文荟萃的台北,像佛陀一样怀抱弘扬真理,同阿罗汉一般具有求道精神的人,一定很多,所以在了解佛陀慈心悲愿的宗教体验后,势必急于要知道阿罗汉的宗教体验。
一、阿罗汉的意义
一般人提到阿罗汉,总以为是奇形怪状、其貌不扬,甚至是疯疯癫癫的人;或者是如神仙一般,神通广大,天上人间,翱翔自如。在中国佛教里流行着两句话 :‘内密菩萨行,外现罗汉相。’意思是说此人内心很慈悲,含藏无尽的智慧与正直,但是表现在外面的,却是如济公僧一般疯疯癫癫的格调,这个称为罗汉相。而常人往往认为阿罗汉就是一副装疯卖傻、不修边幅的憨态,其实皆冤枉了阿罗汉,错认了阿罗汉的真正面目。下面分四点来说明阿罗汉的意义,使大家认识阿罗汉的真正风貌。
(一)阿罗汉的风姿
阿罗汉的风貌并不是癫痴憨傻,反而是非常注重威仪庄严的,从跟随佛陀出家修道的弟子们来看,或者以佛陀的十大弟子为例,阿罗汉各有不同的风姿,有的如满腹经纶的学者,有的像文质彬彬的绅士,有的似一温一 文儒雅的君子,大部分都是威仪堂堂、风度翩翩。譬如《金刚经》中所提到的须菩提尊者,他那谦和、忍让的德行,及发诸于外的修养,一看就让人明了是圣者的风姿。须菩提安坐在一处,别人请他坐到别处,他立即坐到别处去;刚一落座,又有人叫他坐回原位,他也不以为忤地回到原位坐下。有时站着,有人就叫他坐下,过了片刻,此人又叫他站立,他始终心平气和地随顺他人的意思行止,毫不计较。这种忍辱无诤的风度,不正是圣者的榜样吗?生活在今日纷扰烦嚣的大家,应该学习 须菩提尊者的忍辱谦和,才能安和乐利的过日子。譬如我们搭乘公共汽车,有人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让他先上,表现我们宽容的气度;骑摩托车、驾驶汽车,不要逞一时之快抢车道,应退让一步,不但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并且可以影响他人,提高社会的道德风气;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亲戚,有利益时,彼此不要贪求争夺,应该让给对方,不意气用事,不斤斤计较,以表修养。
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或许有人会怀疑佛教是要人处处忍让、吃亏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教有时也告诉人要勇敢争取,只是佛教教导人争取的,不是个人的声名利益,而是争大众的利益,为国家民族的存亡兴盛而争。我们可以再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他所表现的英勇风姿,略知一般。
富楼那尊者是佛陀诸大弟子中,非常善于说法的大阿罗汉,经常往来于各地,宣说佛陀的教义。有一天,他恭敬地来向佛陀辞行,打算到北方的偏僻地区──蛮荒未开的输卢那国布教。佛陀听了之后,赞许他的弘法热忱,然后委婉地说 :‘富楼那!那个地方文化未开,民风暴戾,老百姓野蛮粗鲁,弘法布教很困难,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楼那信心百倍地回答:‘正因为输卢那国的人性凶恶,人民知识浅薄,弟子更要前往将佛法传给他们。’
‘话虽如此,但是当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并且会破口恶骂你。’
‘佛陀!他们詈骂我,又不痛不痒,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
‘万一他们用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将我打死,让我一息尚存,我还能宣扬如来的圣教。’
‘如果他们穷凶恶极地把你打死呢?’
富楼那意志坚决,毕恭毕敬地回答佛陀说 :‘佛陀!即使他们把我打死了,也没有遗憾!我身为您的弟子,有机会将生命供养佛陀,为真理而牺牲,我将衷心感谢输卢那国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愿!’
大家从富楼那尊者这种大勇无畏的风貌,可以推知阿罗汉哪里是退缩消极的避世者呢?我们处于横逆频仍的今日,要学习 富楼那的精神,为了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生存,历史文化得以宣扬弘大,即使把生命贡献出来,也是值得的。
在常人的观念中,阿罗汉一定是个终日眼观鼻、鼻观心,静坐无为,不管人间诸事的自了汉,事实上阿罗汉是充满了热情,如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即是。有一次,外道为了阻碍佛陀到某处说法,把佛陀必须经过的一座桥梁破坏了,目犍连于是运用神通,将系于身上的腰带,化成一道桥,让佛陀平安无阻的到达彼岸,留下‘宝桥渡佛’的美谈。后来他为了解救五百释迦族的生命,不惜冒犯佛陀所不喜欢的在白衣群中施展神通。他这种卫道护法、甘冒呵责的热情,让几千年后的我们,在瞻仰他的风范之余,深深敬佩不已。还有阿难陀尊者所呈现的一温一 和谦让的美德、忍受批评毁谤的雅量;迦旃延尊者善于议论的无碍辩才,令邪说遁隐,圣教显扬,使我们在翻阅记载尊者们风姿的圣典之际,虽然时隔数千年,钦佩之情,油然而兴。阿罗汉的风姿是什么样子呢?是谦逊、是一温一 和、是勇敢、是热情、是活泼、是积极进取的圣贤风姿。
(二)阿罗汉的性格
东西有它们不同的性能,人类有异于他者的性情,同样地阿罗汉也有其超乎常人的性格。证得了果位的阿罗汉们,大多数从忍辱、无诤、少欲中发扬他们清净的佛性,表现他们崇高的德性。我们从舍利弗尊者的事迹里,便可以了解阿罗汉忍辱是多么地可爱!
佛陀的弟子们经常是跟随佛陀到各处行脚、布教,在众多的弟子中,圣贤固然有,风度较差的愚痴比丘也不是没有,把凡是出家的弟子都当做圣贤看待,并不正确。所谓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贤比丘,是要经过佛陀印证,不是人人如是,一蹴可及的。有一次,大家随着佛陀出外布教回到祇园一精一舍时,自私的六群比丘抢占上等床 铺、坐位。本来争夺安逸,原为人之常情,但是六群比丘的这一番争抢,把首座长老舍利弗的床 铺也占去了,尊者无奈,只好沐着清凉的夜露,盘腿坐在大树之下。夜半时,佛陀起来巡视,看到月光朦胧的树影下,端坐着一个人,于是问道 :‘是谁坐在那里?’
‘佛陀!是我舍利弗!’
‘咦!舍利弗,你怎么不在室内安息,而在树下静坐呢?’
舍利弗谦逊的回答说:‘啊!佛陀!今天来一精一舍的人很多,房间都住满了,我在树下禅坐,也是一样的修行。’
佛陀座前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对于后辈的小弟们蛮横不合理的行为,都能慈祥的加以包容礼让,无怪乎佛陀一再的赞美他的人格高超。
又有一次,舍利弗带领比丘沙弥们出外去托钵乞食,回到一精一舍,佛陀问当时还是小沙弥的罗睺罗托钵的情形 :‘你们今天出去托钵乞食,都非常顺利吗?’
‘佛陀!信徒都把甘美的食物供养给大阿罗汉,信徒是不会以美食供养我们小沙弥的。’
佛陀一听,非常惊讶,于是把长老的舍利弗叫来问 :‘舍利弗!今天你受了不净食,是真的如此吗?’
所谓不净食,就是托钵乞食时,不平等行乞。
罗汉们都证有神通,舍利弗听了佛陀的话之后,运用神通,把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 :‘佛陀!我所食用的就是这些,我不敢违背您的教诫,行乞不净之食。’
舍利弗虽然受到后辈小沙弥的冤枉,而能以长老的心量宽恕他们!即使遭受佛陀的指正,毫无不平之气,总是感恩的接受教导。
具有阿罗汉性格的人,非常注重仪表的庄严、行为的安详,一举一动,讲求中规中矩、不缓不急,有些更是表现出拘谨严峻的样子。佛陀成道后,有一次回到祖国──迦毗罗卫国,刚好逢到剃头的时候,于是大家想找一位理发师来为佛陀理发。贱族的首陀罗族中,有一个理发师名叫优波离,也就是后来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在俗的优波离理发技术高明,遐迩闻名。有人举荐他为佛陀理发。优波离一听到要为至尊至贵的佛陀理发,惶恐万分,推诿不敢前去,跑回家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母亲。他的母亲劝他说 :‘佛陀是大智大觉的圣者,他不会看轻我们首陀罗族的,让我陪同你去亲近佛陀吧!’
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优波离像个怯场的小孩子,诚惶诚恐去地为佛陀理发。
优波离小心翼翼地拿着剃头刀,聚一精一会神地剃着佛陀的头发,一旁陪伴的母亲就问佛陀 :‘佛陀!优波离替你理发,你觉得他的手艺怎样?’
‘他的腰身好像过于弯曲。’
大概优波离想到对方是佛陀,因此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恭敬谨慎,身体就弯曲下来。现在一听到佛陀嫌他腰太弯了,赶快集中精神,挺直起来,因此进入初禅的境界。剃了片刻,优波离的母亲又问 :‘优波离现在的样子好不好?’
‘现在身体似乎又太僵硬挺直了。’
优波离一想,不能太紧张,赶紧放松身心,一心一意剃头,当下就进入二禅的境地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母亲又问了 :‘佛陀!现在优波离怎么样啦?’
佛陀说:‘一呼一吸,出入息太粗重了。’
因此,优波离急忙调整呼吸,使声音不致太大,过于粗鲁,均匀平和,因此而进入三禅的功夫。
他的母亲接着问 :‘佛陀!优波离现在又如何呢?’
佛陀赶快对身旁的弟子说:‘优波离现在一念不生,已经进入四禅的境界,你们赶快将他手中的剃头刀拿下,扶助他,不要让他倒下。’众人于是将手持剃头刀,进入禅定中的优波离扶下,以免发生意外。因为证得一念不生、四禅境界的人,他的心已经逐渐和虚空相应,不再为形体所分别运转。
优波离由于个性拘谨细腻,做事求一精一求好,在剃发中就能证入四禅,后来出家求道,成为佛陀的首座弟子之一。优波离虽然出身贫贱,但是进入佛陀所创立的僧一团一 ,四姓出家,皆为沙门释子,再也没有贵贱和贫富之别。从优波离的出家、证果,乃至后来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的事迹来看,佛陀所提倡的是打破阶级、种族真正平等的宗教。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行业,要达到完全平等是很困难的。贫富如何平等?智愚如何平等?老少如何平等?各位在社会上各种环境中,从事各种行业,过着种种的生活,要求一律平等当然不容易,但是不管男女老少、高下贫富,到了佛陀的法座之前,人人平等无别,即使有不同,那也是个人修行、发心上的‘平等示差别’罢了。
除了优波离表现出拘谨的性格外,还有如阿那律尊者的自持也是甚为严谨的。有一次阿那律到一户人家托钵,恰逢天色已晚,灰蒙欲雨,只好投宿此人家中。刚好这家人都出外,只留下一位貌美的少女看家,少女看到阿那律尊者英俊的仪表,怦然心动,百般献出殷勤表示爱慕,虽美色当前,但是尊者心如冰山,不为所动,并且开导少女,引度她出家。从此阿那律尊者发誓不再投宿世俗人的家中。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对于物质需要恬淡知足,对于情爱欲一望 也能自持疏解,过着一种法胜于情的无欲生活。
阿罗汉虽然断除种种烦恼,看透世间的种种虚妄,但是有些阿罗汉所表现的执着,尤其是法执,有时也是牢不可破的。譬如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尊者,喜持头陀苦行,往往着粪扫衣,日中一食,或在冢间、或于树下,观无常苦空之法。年纪渐渐大了,也不以餐风露宿为苦。佛陀体恤他,几次要他回到一精一舍修行。大迦叶虽然恭敬佛陀,但是对于修一习一 苦行,却不肯轻易放弃,他请求佛陀允许他继续修一习一 头陀苦行,以激励坚毅的心志,庄严自己的道业,以便将来为教而努力。智德圆满的佛陀,也很圆融方便的成就他的心愿。他这种择善固执、据理力争的态度,比起一般没有原则,随波逐流的泛泛之辈,让人感到多么的可爱!迸人说君子无所争,但是为了真理的完成,君子是坚持到底。阿罗汉的性格是无诤、忍让、知足少欲,但是却热心坚守于求道的立常
(三)阿罗汉的修行
阿罗汉的修行入道,因人而异,各种情形不尽相同。有的和佛陀初见面,一一交一 谈,就证得阿罗汉果,如佛陀最后度的弟子须跋陀罗;有的修行了几十年也不能开悟,如佛子罗睺罗。原因是罗睺罗自恃是佛陀的孩子,有一颗贡高我慢的傲心,平等的佛法无法流入他的心中。等到数十年后,他把这颗心消除不生,和大众同行同出,平等一如时,他终于开悟了。
之前讲过的,《阿弥陀经》中十六大阿罗汉之一的周利槃陀伽,尚未开悟时是个愚笨无比的人。他和哥哥一同出家,哥哥气恼他的笨拙,经常打骂,有一次他又因为愚蠢惹哥哥生气,挨了一顿打,就站在路旁号啕大哭。恰巧佛陀路过,看到一个人在伤心地啼哭,仔细一看原来是周利槃陀伽。
‘你为什么哭呀?’
‘我哥哥打我!’
‘为什么打你呢?’
‘因为我笨,不能领会他的教导,他再也不理睬我了。’
‘没有关系,我来教你吧!你跟我来。’
佛陀于是耐心地亲自教导他,但是周利槃陀伽确实愚笨透顶,四句偈教了半天,一句也记不祝佛陀只好运用善巧,想办法启发他 :‘你每天都做些什么事呢?’‘扫地。’‘用什么扫地呢?’‘用扫帚!’‘那以后你就边扫地边念扫帚,好好用心地扫除尘垢吧!’只扫帚两个字,但周利槃陀伽刚开始念上字就忘了下字,念下字就忘了上字。后来他扫地扫久了,心中慢慢明朗了起来。他想 :扫帚是用来拂尘扫垢的,外面的肮脏、垃圾,要用扫帚来扫除,心中的污秽、尘垢要用什么来扫除呢?啊!要用佛法来清净心中的贪嗔痴啊!因此,他的心就像拨开云雾的月亮,放出了皎洁的光明,最后终于大彻大悟,成为大阿罗汉。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佛陀度众的方便是多方面的,佛陀是最善于观机逗教的圣者。
佛陀的弟子们,以种种的法门,修行入道,有的观想四念住而证得果位,所谓四念住就是将念头安放在四种问题之上 :(1)观身不净──我们的五蕴色身,七窍九孔,包藏脓汁汗垢,极为不净。(2)观受是苦──观照一切的感受苦多于乐,即使有快乐也不长久,归根究底还是痛苦。(3)观法无我──观世间一切法,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为我所拥有。(4)观心无常──吾人的心,如一江一 海波涛,一波将息,一波还起,变化无穷。如此将心安放在这四个问题之上,久而久之可以开悟。有的观三法印而入道,所谓三法印即(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槃寂静的法门,也可以开悟得道。有的人则修持五停心观以证悟,所谓五停心观就是 :(1)以不净观对治贪欲,(2)以慈悲观对治嗔恨,(3)以因缘观对治愚痴,(4)以念佛观对治烦恼,(5)以数息观对治散乱。阿罗汉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阿那律尊者以八法来约束自己的身心 :(1)多欲非道,少欲是道;(2)愦闹非道,隐处是道;(3)放荡非道,制心是道;(4)多念非道,定意是道;(5)无厌非道,知足是道;(6)懈怠非道,一精一进是道;(7)自私非道,为公是道;(8)愚闇非道,智慧是道。
除了上述或适用于个人,或普遍为大众采取的种种修行法门之外,另外还有四种方法 :
(1)密护于根门──如果我们能够让眼耳鼻舌身意,听从我们随意使唤,就是最善于统理六根的人了。有时我们和他人一交一 谈,总责怪对方不听我们的话,其实最不服从我们的,就是自己的六根。比如把眼睛闭起来,心想不随便睥睨外物,但是听说世界鼎鼎大名的明星伊莉莎白泰勒来了,忍不住好奇,偷偷地瞧她一眼;听到美妙的音乐,能不神往倾听吗?眼前放着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珍肴,能不食指大动吗?不想看的却要看,不想听的偏去听,不想吃的倒吃了,一切由不得自己主宰。你如果要成为阿罗汉,首先自己要有力量,要把自己的六根管理好,不让它们放逸出一轨 。
(2)饮食知节量──一般宴会喜庆,总是看到主人殷勤地劝客人多吃一点、再添一些,其实这是害了对方,而不是为对方着想。如果对方是位小姐,小姐们喜欢拥有窈窕的身材,你叫她多吃,只有害她长胖。就是鸡皮鹤发,不必顾虑身材胖瘦的老人也不可以劝他多吃,现代的科学告诉我们,适量的饮食,可以延年益寿,保持健康。我们修道的人,饮食要节制,身体自然会长寿,智慧也能灵敏,记得我小时候到私塾去念书,一早起来,总是先把书背好,然后再吃早饭。未吃早餐前的头脑最为清醒,有道是脑满肠肥,只有使人失掉灵性而已。
(3)勤修寤瑜伽──瑜伽并不如常人所想像一般,充满法术,而是一种调和身心的方法。譬如衣服穿得宽松,睡觉是右胁而卧,临睡前洗洗手足。心中若有观想时,则想光明的境界,利用此法来训练自己。如果训练纯熟之后,虽在睡眠中,也可以详知周遭诸事。我小时候受过僧一团一 严格的教育,每天最挂碍的就是敲钟打鼓和打板的坐息时间,常训练自己好好地去掌握。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在我心中已充分掌握了时间的观念,明天想什么时刻起床 ,自然不差一二分钟。我希望大家也能如此训练自己,注意睡觉时心念、姿势、身心、手足的安放,这些方法都很简单,在家中便可以练一习一 。
(4)依正知安住──真理就是真理,真理非自圆其说的我知我见,而是放乎四海皆准的公平言论。我们要以正知正见为准绳,依正知正见而安住身心,毫不阻碍自然能够轻易地进入阿罗汉道。
阿罗汉的修行方法,尚有其他种种法门,多则为八万四千细行,简单而言之则为四圣谛、十二因缘或三十七道品的类别,总之,依个人根器不同而拣择契机者,加以实践力行,则离道就不远了。
(4)阿罗汉的等级
我们求学过程中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等不同的阶段,阿罗汉依修行境界的不同,也分有四种等级 :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
初果阿罗汉,译为须陀洹,又名预流果,或称入流、逆流,也就是逆生死之流,而入圣贤之流。初果阿罗汉仍须七次降生人间,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经过七番生死,才证得阿罗汉果位。预流果的阿罗汉已经断除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等三结,明了四圣谛的道理,而得到无漏的清净法眼,再也不堕落于三恶趣。
二果阿罗汉,译为斯陀含,又名一来果。还须一生天上,再来人间受生一次,故称一来果。二果阿罗汉虽已断除前六品的修惑,但是尚少分地薄有贪嗔痴三毒。
三果阿罗汉,译为阿那含,又名不来果、不还果。此果的阿罗汉已经断除欲界修惑九品中的余三品,不再来欲界受生,而生于色或无色界,故称不来果或不还果。
四果阿罗汉,即阿罗汉果,意为应供、杀贼、无生。应供者,应受人间供养;杀贼者,即杀除烦恼诸贼;无生者,永久进入涅槃境界,不再于迷惑的人间受生。阿罗汉果是声闻四沙门果中,最终的理想境界,已经再无他法可学,因此又称无学果。此果已经断除一切烦恼,无论行住坐卧、衣食语默、或者人情来往上的处世接物,乃至个人的毁誉得失、衰老病患等,在这一切的境界上都能提起正念,时时照顾,永生安住在解脱的境界之中。
怎样知道到达阿罗汉的境界?这是可以试验的,阿罗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对三宝的信仰不变异。
(2)对根本的佛法四谛、三法印不怀疑。
(3)对根本大戒杀盗一婬一妄饮酒不违犯。
(4)对一切的众生不会生出伤害的心。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才可以说此人已拥有阿罗汉的资格。
我们再明白一点说 :要做一个阿罗汉,先决的条件,就是对佛法要依教奉行,对世间要能放下,能够放得下世间的名闻利养,乃至感情爱欲之后,出世间的佛法才能和我们相应。
平时我们自以为能够为佛教的宏扬、佛道的完成而放下一切,其实放下一切,谈何容易!之前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去爬山,至半山腰时,不慎坠入万丈悬崖,后来他及时抓住梆藤。正在进退维谷,大呼救命时,佛陀现身来救他。佛陀告诉他 :‘你要听我的话,才能救你。’‘到了这地步,怎么不听您的话呢?’‘真的听话,那么,请你把手放下吧!’此人一听,放下,就会掉入无底深坑,粉身碎骨,绝对不放。我们之所以不能得救,就是对虚妄的世间执着不放,如果能够放下,佛法的力量––佛陀体现宇宙真理的力量自会救护你。阿罗汉所以能证果,就是对世间能看破、放下,自然能在出世间法中得到大自在。
二、阿罗汉的生活
阿罗汉的生活和我们一般凡夫是不太相同的。他们清晨起来,就披搭着袈裟到檀越们的家中托钵。托钵乞食法在原始佛教僧一团一 里,是每日必行的修行之一,僧伽们双手捧钵,不分贫富,不拣一精一粗,无论净秽,向信众次第托乞日用所需,让一般人能够种植福田。托钵乞食有别于世俗上不事生产的乞讨生活,其中有很深的道理。沙门向世间的人托钵,接受他们物质方面的供养,而出家人则为信徒们讲说佛法,一为财布施,一为法布施。信众以物质供养沙门的色身,而沙门则以佛法长养信众的慧命。托钵使佛教和社会接触在一起,产生密切关系,使佛教的真理能够散播于人间,而不是少数人退隐山林的调剂品。而沙门在托钵时,次第乞食,主要在培养平等心、忍辱心,对于对象的贫富、食物的甘美或粗劣,不敢妄生差别,且以惭愧心来接受信施,以慈悲心将佛法还施于信施。藉着托钵制度,佛陀成道后,住世的四十九年之中,宣说了无尽的妙法,度化了不少的大众。而我们中国佛教,由于民情、风俗、气候的不同,不行托钵之制,和人间脱离了关系。其实从佛陀推行托钵乞食之法来看,佛法属于社会的、大众的道理,是不难明白的。
在阿罗汉中,其生活态度并不尽相同,如须菩提专门向富贵之家行乞,原因是富者生活有余,向他们行乞,不成他们的负担,并让他们继续为来生致富之道播下福田的道种;但大迦叶则专向穷苦的人行乞,理由是让贫者今生种下福田,免除来世贫穷之果。二者的作风不同,各有其方便,但在佛陀看来,都有偏执,不合中道精神。从佛陀所订的次第乞食法,可以领略出佛陀倡导中道的用心。
托钵乞食的生活之外,宴坐一习一 禅的生活也是阿罗汉们每天很重要的功课之一。阿罗汉们喜欢在寂静的地方,或者在林中,譬如佛陀当初领导诸弟子在迦兰陀竹林的一精一舍中修行,在尼拘陀树林中教化弟子如何瞑思宇宙的真理。其他如阿那律、跋提、劫宾那三位尊者,结伴在波利耶沙罗林中一共 同修持佛道,过着和合无诤的生活。阿罗汉们有时也在水边禅坐,如在恒河边或尼连禅河边,或者在洞窟里观想,譬如十大罗汉中的伐那婆斯尊者,终日坐在岩洞里,世间的喧嚷、烦恼都被远隔在洞窟之外,侵扰不了他的心。又如优波先那比丘尼在岩洞中证悟空无自性,虽然被毒蛇咬啮,却毫无痛苦,安详地进入涅槃。
有些修行十二头陀的阿罗汉,则更远离愦闹,在渺无人烟的冢间旷野宴坐,并且胁不就席,行不倒单,如大迦叶尊者,终年累月参禅于白骨累累的坟间,不以为苦。宴坐一习一 禅,是对自己真如佛性的一种观照,在心念荡涤尽净之后,平等一如的法性智慧才能够显现出来。禅定是进趋佛道、证悟菩提的必修门径,是沙门一种自内证的自受用。在禅坐中沙门或者持种种观想,或者念佛、念法、念僧、念佛陀的慈悲、功德、牺牲、圆满;念法的普遍、平等、智慧;念僧的和乐、清净、忍辱戒行,策励自己也能和三宝的功德相契合。
阿罗汉除了内修禅定的生活之外,在僧一团一 中,阿罗汉们奉持戒律,不可犯戒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好比国家有国法,学校有校规,为了维护僧一团一 的清净,佛陀也制定了不少戒律来安住弟子们的身心。只是国法校规是来自于外界的强制规定,而戒律是发诸内心自我约束反剩经上说 :‘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戒的精神,并不在束缚身心,而是在不侵犯大众的情况之下,自己也能够得到更大的解脱与自一由 ,因此持戒不重在个人,而重在大众。又凡夫俗子,虽免有放逸犯过的时候,如果能够时时警惕自已,使不再犯,就善莫大焉了,因此戒律不在不犯,而重在能否挚诚恳切地忏悔。在僧一团一 里常常实行布萨、说戒,使阿罗汉们对人生有所警觉,不敢放逸;对自己有所不满,常行一精一进;对生死有所厌离,不生贪者,时时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守持杀盗一婬一妄四戒,护守清净的戒体。
在阿罗汉当中,优波离是奉持戒律最严谨的一位,一精一进求法的人,对于持戒清净的优波离,都能恭敬礼遇,但是一些行为放荡不拘的人,对于一丝不苟的优波离,就不欢迎了。好比顽皮的学生,总是讨厌训导老师的管教一样。偷兰难陀比丘尼,不喜欢优波离的严肃,有一次听说优波离要到此地举行忏摩法,赶紧将门窗紧闭,表示不欢迎,并且当面恶骂优波离尊者,骂他请佛陀制定种种戒规,使他们不能纵心所欲、为所欲为,增加他们生活上的困扰。虽然僧一团一 里有这些愚劣不敏的人,但是大部份的僧伽都能持戒不违。事实上,戒律能否奉持,对于僧一团一 的清净慧命有莫大的关系。俗话说 :‘物必自腐而蛆蚀之,人必自侮而人侮之。’佛教僧一团一 的败坏,外来因素固有,但是真正使佛教衰微的,还在佛教内部本身,因此要僧一团一 永久存在,必须僧伽持戒清净,持戒生活实在是阿罗汉们超凡入圣的钥匙!
阿罗汉们要进趋无上佛道,听闻佛陀的开示,是不可或缺的法门。尤其根据经上记载,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的灵敏,佛法容易透过听闻,进入八识田中。所谓闻思行证,听闻了佛法,吾人才知道如何思辨行为的善恶,发为正行,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在原始的佛教教一团一 里,阿罗汉们过着每天都能够聆听到佛陀演说正法的生活,无怪乎证果悟道的人众多,览今抚昔之余,让我们觉得多么歆羡!
阿罗汉平日皆在僧一团一 中过着一团一 体共修的生活,有时候阿罗汉也单独到各地行脚参访。譬如十大弟子,经常行脚到各地弘法利生。像富楼那尊者就常常行云流水般行脚于各地,布教度人;优波离尊者也往来于各地宣扬佛陀的戒法;就是佛陀自己,为了度化众生,有时早晨在迦毗罗卫国说法,而晚上又到了摩羯陀国,席不暇暖地行脚于全印度,把他的慈悲无止尽地施给待救的众生。
阿罗汉们为了求法、弘法,不厌辛苦地行脚弘化,有的则和同参道友们参禅论道,这些都在在刻画出阿罗汉多彩多姿的生活内容。陀骠尊者夜不眠宿,持着灯火,为晚间行脚的比丘照明,并为他们挂单服务,在僧一团一 里好似没有人情一温一 暖,其实僧一团一 不讲求人情,但是注重道情,这种无私无求的法爱,就是阿罗汉们生活的写照。
在台湾的佛教,有些人的生活,和佛陀时代的阿罗汉们有些不同。虽然平时我们不行托钵乞食,但在佛光山有一项规定 :‘早晨不可以不吃早餐。’清晨早起,和大众过堂念供养咒吃早饭,一天的生活就开始纳入轨道。饮食、作息一正常,身体自然健康,修行或办道都不成问题,从内涵来看,就是因应佛陀托钵制度的现时代方便法门。佛光山上建设朝山会馆,方便远途的信众餐宿,也是本着陀骠尊者方便求法者的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佛法大海。
三、阿罗汉的诤论
跟随佛陀出家的弟子中,勤奋于道业,正知正见的圣贤比丘固然很多,而顽强好诤的愚痴弟子也有。佛教好比大海一样,有蛟龙潜居在深处,但也有不少鱼虾遨游在浅水滩上,佛教不弃舍任何众生,更显出其慈悲深广。在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的僧一团一 里,罗汉之间也难免有种种的诤论,现在我们就举例说明罗汉们有什么纷诤。
有一次,佛陀为了让比丘们生惭愧心,于是决定暂时离开僧一团一 ,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佛陀去了忉利天之后,大家好像失怙的孩子,昼夜盼望,好不容易三个月过去了,佛陀回到人间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弟子们争先恐后地去迎接佛陀。有一位莲花色比丘尼,一马当先,抢在众人之前迎接到了佛陀,兴高彩烈的顶礼佛陀说 :‘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您的归来!’佛陀却笑着回答他说:‘莲花色!迎接我回来的,第一个人并不是你,而是须菩提!’大家一听,非常诧异!因为须菩提尊者并没有来迎接佛陀,佛陀怎么称赞他是迎接佛陀的第一人呢?原来须菩提在灵鹫山的洞窟中缝衣,听说佛陀回来了,从观照诸法空性的甚深般若中,和佛陀的法身相应,真正地迎接到佛陀遍一切时、遍一切处的真如法身,因此佛陀赞叹他是第一个见法迎佛的人。阿罗汉所争的不是个人的得失一宠一 辱,而是和真理是否相应的迫切大事。
阿难陀尊者是僧一团一 中大家公认性情一温一 和、处世无诤的人,即使受到别人的侮辱毁谤,阿难陀也忍耐地不加辩驳。但是当他的哥哥提婆达多背叛佛陀,引诱五百比丘脱离僧一团一 破坏和合僧,并且持棒棍想伤害佛陀时,平日一温一 和谦让的阿难陀,终于无法再忍受下去,他和哥哥争执起来,提婆达多看到一向一温一 驯的弟弟,正义凛然地责骂自己,只好悻悻然地带领徒众回去,不敢有所蠢动。后来舍利弗尊者亲自来到提婆达多的僧一团一 里,展开激烈的论战,把受诱一惑 的五百弟子又带回佛陀的僧一团一 。证果的阿罗汉平日无所争,不为衣食供养而争,但是一旦正法遭到破坏时,阿罗汉为法为教,是不惜生命力争到底的。
证果的大阿罗汉已经断除了我执我见,但是有些未开悟的沙门,我执我爱仍然非常强烈。譬如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说法时,弟子们之中起了强烈的争执,佛陀于是为他们宣说长生童子不报父仇,以慈止怨的典故。好比一块良田当中,虽然有几株稗草,但是无碍累累果实的成长,平坦的大道上,虽然有些许的瓦砾,无阻光明前程的完成。在佛门里,佛弟子毕竟是未成佛的佛弟子,要求每一个佛弟子都成为圣贤,是不可能的。
在阿罗汉的诤论当中,必须一提的就是富楼那尊者对大迦叶尊者所提出的食法八事之诤。佛陀应世八十年之后,在拘一尸一那城涅槃。佛陀涅槃之后,首座弟子大迦叶领导大家在耆闇窟山主持第一次经典结集。富楼那闻讯披星戴月地赶去参加,对于大迦叶禁止食法八事,表示抗议,提出坚决的论诤。所谓食法八事就是指 :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从彼持食来、杂果、池水所出可食物等八事,在年岁饥馑、食物难觅时,可以方便行之。但是大迦叶所领导的长老上座们坚决反对,加以禁止。传说富楼那尊者等年轻开放的一派,另外于洞窟外举行结集,而为日后佛教分为上座、大众二部根本分裂的滥觞。
后来阿罗汉们各自对于自己所传承的佛法,认为是最合乎佛陀本怀,而有种种不同的见解,后来愈演愈烈,终于形成二十部枝叶分裂的部派佛教时代。
综观阿罗汉的诤论,有别于世间的纷争。世俗的纷争乃为名誉、利益而争,并且以打倒对方为能事,这是一种强烈的我执我爱。而阿罗汉的诤论乃欲显扬自己所受持者,是宇宙至真至上的真理,此乃因为知见的不同而产生的法执。只是真理愈辩愈明,阿罗汉之间没有凡夫之间的钩心斗角,甚至致人于死地的恶毒心肠,阿罗汉所表现出对法的执着,有时让人觉得不失他们的可爱!
四、阿罗汉的修养
阿罗汉的圣果是需要长久修行才能完成的,好比世间上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也要经过艺术家呕心沥血加以锤炼,才能成为不朽的作品一样。在南传的《弥兰陀王问经》中,记载着成为一个人天师范的出家人必须具有二十二个资格 :诸如忍耐、柔和、惭愧、无执着、一精一进、正行等等,都是沙门必须遵守的。以下介绍阿罗汉如何修养他们的言行、调御他们的身心。
佛子罗睺罗尊者出家之后,在佛陀耐心且严厉的调一教 之下,从一个顽皮无知、娇生惯养的王孙,渐渐成为一温一 和谦让的沙弥。由于罗睺罗是僧一团一 中第一位沙弥,当时僧一团一 中有一项规定 :一室只能居住一人,尤其沙弥更要礼让年长比丘。有一次罗睺罗去听佛陀说法,恰巧从外地来了一位比丘,管理寮房的比丘,于是把罗睺罗的衣单拿出门外,让给这位作客的比丘安祝罗睺罗回来一看,自己的房间被比丘占去了,想到佛陀平日的教诫 :沙弥应该尊敬比丘,更何况沙弥当行忍辱。于是不敢有所辩驳,眼看乌云密布,山雨欲来,只好到厕所去避雨。不料大雨却倾盆而下,躲在洞中的黑蛇,顺着沟道,渐渐游行至罗睺罗身边,眼看尊者生命危在旦夕,幸好佛陀及时救护。佛陀于是制戒 :沙弥可以在雨夜和比丘同一室共宿。罗睺罗如此稚幼垂髫之龄,就能够委屈自己,礼让他人,而毫无一丝怨恨之念,实在令人由衷感佩!
又有一次,罗睺罗跟随师父舍利弗去托钵,半途遇到一位凶恶的少年,把沙石放在舍利弗的钵中,并且用棍棒打罗睺罗说 :‘你们沙门口口声声讲慈悲、行忍耐,我打破你的头,看你能怎样?’罗睺罗的头上,鲜血一滴一滴地流下来,但是尊者没有回手,默默地走到水边,掬取清水洗去斑斑血迹。尊者以世间上最大的力量––忍耐,来折服恶少的骄横。忍辱的力量,可以摧毁固若金汤的傲慢,可以销熔坚如铠甲的蛮横,暴力只能挫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唯有忍耐、柔和,才能令人心悦诚服,衷心爱敬。阿罗汉就是以无比的忍辱度来庄严自己的道业。
阿难陀跟随在佛陀的身边二十多年,侍奉佛陀的起居生活,是听闻佛陀圣教最多的弟子。但是佛陀涅槃后,大迦叶领导大众结集经典时,却不让多闻的阿难陀参加,因为阿难陀是个尚未证悟阿罗汉果的比丘,恐怕对圣教不能如实地领略。虽然大家极力举荐阿难陀,但是在大迦叶的坚决反对下,加上阿那律尊者也持同样的看法,平日甚得人望、对僧一团一 有左右力量的阿难陀,只好忍耐,不敢有所异议。阿难陀受到长老们的压抑后,当夜加紧用功,进入甚深禅定,终于开悟证果,显神通进入会场,参加结集。
以阿难陀当时在僧一团一 中的声望、影响力,遭遇到打击,不但不加以反抗辩解,反而以他那谦和的心怀接纳下来,越是能成为大器者,其动心忍性的修养越深,将来的成就也越无法限量。其他如舍利弗尊者静坐园中,度过漫长黑夜,对于别人侵占其坐榻丝毫不以为忤;富楼那尊者勇赴蛮荒布教,虽遭遇迫害也甘之如饴,不灭弘法悲愿。对于圣者而言,一切的横逆、困厄,不能挫其弘法利生的心愿,只能使他的修养更成熟、人格更完美。这一切正是所以成就他道业的逆增上缘!
五、阿罗汉的教化
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之间在恒河两岸不断地说法,救渡在生死流中浮沉的众生。佛陀的弟子阿罗汉们也效法佛陀,在印度各地宣扬佛陀的圣教。下面举例论述阿罗汉如何教化众生。
迦旃延尊者是佛陀弟子中最善于论议的首座弟子。有一次尊者路过某处,看到一位老妇人蹲坐在水边,忧愁满面地哭泣着。尊者恐生意外,上前询问老妪为何如此伤心?原来老妇人家贫如洗,为人帮佣,因为生计困难而忧郁不已。尊者一听,老人家为贫穷而苦恼,于是教老妇人行布施之道,就可把贫穷卖给他。人生的富贵荣禄,是由布施种植福田而来,如果能对他人广修财法等供养,自然能去除贫穷之因,享受富贵之果。尊者并教老妇人用钵盛水,以至诚欢喜心供养尊者,老妇人以供养功德,得生忉利天享受快乐。尊者就是这么一位善于就近取譬,观机逗教,而能启迪迷津的圣者!
目犍连尊者虽然神通广大,但也非常善于度化大众。他经常以神通为方便,帮助佛陀降伏外道,引渡不少信众,并增加他们对佛法的信心。
有一次僧伽们聚集在一起,互相一交一 换彼此学佛的心得体验,目犍连为了让沙门对佛法生起大信心,于是运用宿命通说出七佛通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目犍连尊者以寥寥数句偈语,就把三世诸佛的无量佛法,阐扬殆尽,使学佛的人能够脉络分明地把握佛法的旨趣,更容易进入佛法大海之中。只要我们不造恶业,努力行善,时时保持心地的清净,就和诸佛菩萨不远了。目犍连可说是一位最善于弘扬圣教、化导有情的圣者!
六、阿罗汉的感情
佛教称人类为有情众生,是因为人类具有情识活动,因此我们最关心感情的事,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在华视的‘甘露’佛教节目中,有一次播出六祖慧能的故事,我建议电视台节目制作部,不要加插女人的角色,从业人员对我说 :‘没有女人的角色,恐怕收视率不高。’放演之后,我询问大家观后感想如何,普遍批评说‘曲高和宾’。因为里面没有爱情,只有法情,对一般喜欢卿卿我我谈爱情的人而言,品味嫌高了。各位一定很关心阿罗汉有没有感情的问题,我要告诉各位 :阿罗汉没有男女的爱情,却有着浓厚的法情。有情众生的我们,一听到此,以为阿罗汉就是一个缺乏感情、槁木死灰的人,这样的人生太没有趣味了。其实阿罗汉经过净化以后的感情,很醇、很美、很有意义。列举一些阿罗汉在感情上的趣事给各位参考,让大家能认识到阿罗汉具有人情味、可爱的一面。
佛陀未出家时的妃子耶输陀罗,后来也跟随佛陀出家,证得阿罗汉果。耶输陀罗的年纪和佛陀不相上下,到了她七十八岁那年,听说佛陀八十岁要涅槃,最初想我就和佛陀一同涅槃吧!继而一想 :不行!我未出家前是佛陀的妃子,现在剃发染衣,成为他的弟子。如果和他一同涅槃,是大不恭敬的,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闲言闲语。算了,我还是提早涅槃好了。耶输陀罗打定主意之后,就安详地来向佛陀辞行,表达提早涅槃的心意。佛陀非常慈和地对她说 :‘你有这样的心意修养,我为你庆幸祝福。’开悟后的耶输陀罗,对佛陀有的只是无染的尊敬之情,而不是一般夫妻间的贪恋之爱!
阿难陀是佛陀的侍者,相貌庄严,人人喜爱。经上描写他 :‘面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容貌庄严、性情一温一 和、聪明伶俐的阿难陀,是世俗女子追求的白马王子。为了女众,阿难陀不知道遭遇多少风语流言,而阿难陀本身也是最维护女众的。在最初的僧一团一 ,佛陀本来不允许女人出家,但是佛陀的姨母大爱道带领许多的女众,要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为了维护僧一团一 的清净,叫阿难陀拒绝她们,要她们回去。一生都很服从恭敬佛陀的阿难陀,却违逆佛陀的指示,为女众向佛陀请求,佛陀受阿难陀及大家百般请求,终于答应接受女众出家,僧一团一 中才有了比丘尼。比丘尼们实在应该感谢阿难陀尊者。阿难陀对于女众有的只是纯洁的法爱,而没有丝毫贪染的爱欲念头。因为阿难陀帮女人出家,比较保守严肃的大阿罗汉如大迦叶等,都不理睬阿难陀,而女众实在也给阿难陀带来不少的麻烦。
有一次,一位檀越做了许多糕饼供养比丘,比丘分食之后,还剩下许多,佛陀告诉阿难陀,集合附近的贫苦人家,把糕饼分给他们。阿难陀于是把大家集合起来,每人分给一块糕饼。不巧分到一位美丽的少女之前,两块糕紧紧地粘在一起,分不开来,只好将粘着的两块糕,同时给了少女。一些好事的人,就到处绘声绘影地传播流言 :‘庄严多情的阿难陀喜欢年轻貌美的女郎,不然,怎么会分给她两块糕呢?’阿难陀百口莫辩,跪在佛陀座前,向佛陀表白心迹说:‘弟子业障如此深重,僧一团一 中的是非都为我一人而起。男女爱欲真是烦恼的根本来源。佛陀平日教导我们要远离爱欲,实在有非常深奥的道理。’佛陀听了阿难陀一番痛切的体悟后,安慰他说 :‘你平日除了多闻之外,也要重视戒行,如果戒行清净严格,闲话就减少了。’
我希望今后的佛教徒,对于僧一团一 的事,不要妄加干涉批评,因为一般人不了解僧一团一 中有些净化过的感情很可贵,那是一种只讲求奉献,不存占有对方的纯真感情,那是一种只求众生能得到安乐,不冀回报的完全牺牲。阿罗汉的感情是广泛地施给每一个人,而不是特定的某一对象。这种超越男女占有欲的法爱,显得更美丽、更升华!譬如大迦叶尊者看似冷若冰霜,却有着真挚的热情。他和貌若天仙的妻子妙贤,渡过了十二年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最后一起跟随佛陀出家。妙贤由于拥有倾国倾城的姿容,有时托钵会遭到恶人调戏,大迦叶于是将托乞回来的食物分给她食用,并激励妙贤一精一进修行,证悟正道。这种胜过夫妻之情的道情法爱,才是人生最珍贵、最真挚的感情。其他如莲花色受了外道的收买,企图以美色迷惑目犍连尊者,尊者不但没有被诱一惑 ,并且以神通度化莲花色,使其皈依佛陀出家,成为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弟子。阿罗汉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扬弃男欢女爱的享乐,追求无贪无私的大慈悲。
阿罗汉表现在男女方面的是净化、转化、升华的法情,表现在人伦来往的又是什么样的感情呢?阿罗汉并不是故意矫枉过正,不要感情的人。如佛陀常称自己是大阿罗汉,佛陀本身就是个感情非常纯厚的人。有一次夏日安居中,远处的僧一团一 有了纠纷,佛陀就派优波离前去排解,优波离推辞地说 :‘佛陀!请您派他人去止诤吧!’‘你为什么不去呢?’‘佛陀!那儿多雨,地方又远,必须住宿,而比丘只能带一套袈裟,万一下了雨,一时不容易干,衣服粘在身上,既很重而又很难受。你还是派别人吧!’佛陀思索一下,又问 :‘从这里到那里往返需要多少时日?’‘去程要两天的时间,调解纷争至少也要两天,回来又要两天,一共需要六天!’佛陀于是召集大家,在夏日安居中,六天以内,沙门可以拥有两套袈裟。佛陀一方面统理僧一团一 ,使它成为清净和合的一团一 体,一方面也顾及生活上真正的需要,在人事上看到为法勤劳不懈的弟子,总是很体恤他们的辛苦,解决他们的困难。佛陀实在是个非常有感情的慈父。
有一天,佛陀看到一位弟子忧愁满面,忐忑不安的样子,于是问他 :‘为了什么事,如此地忧心忡忡?’‘佛陀!有一个人送我一个美好的钵,我想把他转赠给阿难陀尊者,但是阿难陀尊者必须七天之后才能回来。依照佛陀的戒律,一个人不可以一天之内同时拥有两个钵。我不知如何是好?’佛陀听了,于是向大众宣布 :在一周之内,可以多放一个钵。佛陀总是处处给人欢喜,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佛陀无不成全他人之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制戒的精神,是随顺需要而制定的,充满了圆融的思想。佛陀和阿罗汉,虽然生活俭朴严肃,但是法情友爱是很浓厚的。譬如佛陀曾为弟子们不厌其详地解说慰问病人之法,对于不同年龄的病者,应如何看顾病情、侍奉汤药,这些都是佛陀所关心的问题,实在说,佛教的僧一团一 里,是充满了崇高纯洁的法爱道情。
一九六二年,我曾到印度朝拜圣一地。当我登上灵鹫山上,回想到佛陀当时演说《法华经》,百万人天倾耳聆听圣教的盛况,我想就让我长眠在此,常随在佛陀身畔多好!能和宇宙第一人的佛陀在一起,人生多美!到了菩提伽耶金刚座上礼拜,这里是佛陀成道的地方,一花一木,一瓦一石,都散溢着沁人心扉的馨香,我恭敬地连脚都不敢踩上去,深怕沾污了圣一地。我看到了舍利弗、目犍连尊者们的故乡,佛陀的八大圣一地,给予我无限的感受,我自己也从苦行中,尤其是佛陀的圣谛中发了愿 :‘将此身心奉尘刹!’唯有将自己的身心贡献给佛陀、众生、国家,才能报答佛恩!
连续二天来,我说了佛陀和阿罗汉的宗教体验,意犹未尽,明天将尽心尽力为各位讲说:菩萨的宗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