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花,和宇宙人生有著密切的关系。因为各种花的绽放,姹紫嫣红、芬香馥郁,而妆点成缤纷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里,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春佳节、开会宴客,摆上一盆花,顿觉满室芬芳、生气盎然;开幕祝贺、生日送礼、迎接亲友、探望病患等各种场合,花也是最能表达情意的馈赠礼物。
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花以它的娇丽、芬芳、清净,丰富了大自然与人类的精神生命。
除了花本身的美与香之外,许多文人雅士更将花人格化、神格化,如把高洁的玉兰花称为花之伯夷;把倾心向日的向日葵称为花之伊尹;把污泥不染的莲花称为花之柳下惠;把色泽艳丽无比的牡丹称为人间富贵花。张潮在《幽梦影》里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净、海棠令人艳、杜鹃令人媚、牡丹令人豪、竹令人直、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思;这都是人类依花的气质而付予不同的情感与赞美。
佛教和花也有很深的因缘。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佛教的十供养像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为普遍。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
花是大自然最美的生命,是我们居家最好的装饰,也是人生最佳的点缀。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本篇论文分别从花与佛、花与法、花与人、花与喻、花与境、花与诗、花与医、花与艺八个面向来论述佛教与花的关系。
二、花与佛
佛陀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释迦如来成道记》里记载,佛陀诞生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衔著一朵白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右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脇钻进胎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在接近产期时,摩耶夫人依照印度的一习一 俗,回娘家拘利城待产,途中经过蓝毘尼园,看到无忧树上绽开美丽的花朵,她情不自禁伸手摘取,于是太子就诞生了。
太子诞生时,百花盛开,他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皆生莲花。成道、说法时,常有诸天从空中散下缤纷的天花赞歎、供养,有时候天人也会自身化成天花或花座来供养。涅槃时,天人更以曼陀罗等种种珍贵的花来供养佛陀。
在《大乘宝要义论》中说:
无热恼大池北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优昙华林。若佛世尊从兜率天宫降生人间入母胎时,彼优昙华而方含蕊。若佛世尊出母胎时,是华增长有开敷相。若佛世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时,彼优昙华开敷茂盛。若佛世尊弃舍寿命及缘行时,是华萎瘁。若佛世尊入涅槃时,是华枝叶及以华果,皆悉凋落。其华分量大若车轮。
这里以优昙华来比喻佛陀出世的稀有难得,也更说明了佛陀应化世间的生命与花的关系。
甚至佛陀此生成佛,也是缘由于他前世以华供佛。根据《佛本行集经》卷三的记载,佛陀前生为一婆罗门弟子,名叫云童,有一次他参访至莲花城,听说燃灯佛将来此说法。云童希望能以鲜花供养燃灯佛,但全城的鲜花已被国王收购一空,云童寻遍全城都找不到一朵花。后来他在井边遇见一位婢女,双手捧著瓶子,瓶中藏著七茎优钵罗花,云童恳切的向她求花,婢女为其至诚感动,答应给他五茎,另留两茎请云童代为献佛,以积自己的功德。不过她提出一个条件,要云童和她共同发愿,两人生生世世有良好的因缘,云童求花心切,便答应她的请求。
云童拿著花赶至城门献花许愿,燃灯佛为他授记无量劫后必可成佛,佛号为释迦牟尼,而此婢女就是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王妃耶输陀罗之前身;此即是“借花献佛”典故的由来。
另外,在《五灯会元》里,记述佛陀在灵山会上,拿起梵王所献的金色波罗花示众,当时大众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于是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有名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后人也以此作为禅宗传法的开始。
除了佛陀,诸佛菩萨说法时,也常有来自四方的妙华供养,如《无量寿经》所言:
即时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齎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披览经典,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佛是以花为名,如杂宝华严佛、金华佛、华生佛、华盖佛……在佛国世界里,佛与佛之间也常以花供养馈赠,彼此以花相互问好。
花是佛门最受欢迎的物品;供花象征著信仰的虔敬,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到香花供佛,能得十种功德:
一者处世如花。二者身无臭秽。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六者身常香洁。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
《撰集百缘经》记载有位采一花 人以所采之花,作成花鬘供佛供塔,死后得生天。《采一花 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里,为国王采一花 的仆役,甘冒被诛杀的危险,诚心以花供佛,而蒙佛授记未来成佛。《贤愚经》中说一男子以花供僧,感得来世出生时,家中满布天华。《释氏六帖》也有“花能续寿”的记载。凡此以花供佛而得妙果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花的清净、柔软、美丽,最能代表虔诚恭敬的心,因此,花不但可作为佛菩萨圣洁的象征,也是佛教徒与诸佛菩萨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花与法
花与佛有许多因缘,花与法的关系更是密切。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妙法莲华经》,其经名即是以莲花的洁白完美,来比喻教法的微妙无上。本经的梵语原名是“萨昙芬陀利修多罗”(saddharma-pundarika-sutra),“萨昙”(saddharma)中文意思是妙法,“芬陀利”(pundarika)是白莲花,将妙法与莲华结合,意味妙法本来清净,如同莲花入污泥而不染。一般的植物都是先开花,花落之后才会结成果实,莲花却是花果同时,也是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
另外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华严”含有以“华”作“庄严”之意,在此,“华严”是“因”,“佛”为“果”,意思是菩萨修行四摄、六度等功德之因,最后必能成就佛果。
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八年由天竺来到中国。他面壁坐禅九年之后,传法给慧可,告诉他“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并念了一首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一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此传法偈被称为“花偈”。接下来的传法偈如:
二祖慧可: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慧能: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里的每首传法偈,都是以花果的无常空性,作为契证的法樱
《阿毘昙毘婆沙论》里也以树的枝干、根、花来说明十二因缘法:
如树有根有体有花有果。无明行是其根,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其体,爱取有是其花,生老死是其果。此十二支缘,或有花有果或无花无果。有花有果者,谓凡夫学人;无花无果者,谓阿罗汉。
艳丽娇美的花朵惹人怜爱,甚至摘取以便时时欣赏。在三世两重的十二缘起论中,以花朵来比喻有情众生对各种境界的贪爱、染著、执取,实是非常贴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比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花开花谢,瞬息生灭,不也是如此吗?
《杂阿含经》说“凡盛必有衰,以衰为究竟……如树无花实,颜貌转枯尽,色力亦复然,如花转萎悴,我今亦复尔。”也是以花来诠释世事的无常。
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法门中,六度波罗蜜是重要的修行方法。从一朵中也可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一)布施:花开展现美丽的姿容,令人一见心生愉悦,带给人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二)持戒:花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它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别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三)忍辱:花开须经种一子深埋土里,一段时日的蕴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时的伤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四)一精一进:一朵花,不管花期长短、久暂,总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现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谢了,仍旧化作泥土、肥料,为来年的成长做准备,甚至留下种一子,为继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一精一进的精神。
(五)禅定:花,静静地开放,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六)般若:花有各种颜色、大孝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蕴含无限的智能。
《维摩经·佛道品》中,描述维摩居士在他广植花卉、清净妙丽的花园里,有“觉意净妙华,解脱智能果”,更有“七净华”遍薰其身,这里以华比喻七种净德,即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
另外,《华严经》里的华藏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著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又称莲华藏世界。作为华藏世界的中心,莲华便具有特殊的意涵。《华严经探玄记》中记载:
华有十义,所表亦尔,一微妙义,以微妙作为花义,表示佛行佛德离于粗相,故说华为严。二开敷义,表示开放殊荣,令人进入觉性故。三端正义,表示圆满德相具足故。四芬馥义,表示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适悦义,表示德乐欢喜不会厌离故。六巧成义,表示所修的德相善巧皆能成就故。七光净义,表示永断灾障极其清净故。八庄饰义,表示依胜因庄严本性故。九引果义,表示此因能结成佛果故。十不染义,表示处世不染如莲华故。
而《大日经疏》说的“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一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又是将花向上提升至另一层次的精神意义了。
禅林用语中,有以“白马入芦花”说明超越彼此分别思量的境界。当白马走入芦花丛里,视觉上两种白色浑然合一,因此转指泯除人我、大孝高低、美丑等种种分别见解的境界。
唐代的大珠慧海说:“青青翠竹,尽是妙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乘佛教里也有“无情有性”、“草木成佛”的看法。何况花本身具有千变万化、引人瞑想思惟的特质,可以说花不只庄严世界,更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佛陀的教法。
四、花与人
大部分的人都喜欢花,不过,不同国家的人,对花所爱也不同,如意大利人忌用菊花为商标,因为每当菊花盛开,正是人们扫墓的时节;日本人忌荷花爱樱花、荷兰人爱郁金香、泰国人爱睡莲等。
花常用来形容女人的美貌,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芙蓉如面……,因此中国女人的名字中也常带有花名,如樊梨花、穆桂英、花木兰等。
佛陀时代著名的末利夫人,即是和末利花有密切的关系。她原名黄头,是摩诃男的婢女,由于她以饭食供养佛陀的功德,而脱离婢女身,成为波斯匿王的夫人。因为她曾看守末利(摩利迦)园,被称为末利夫人。其它还有藏密始祖莲花生大士、貌美如花的莲华色比丘尼、佛陀前生的莲华王太子等,他们也是以花为名。
花不但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也常是祈福消灾时的用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叙述南齐武帝之子晋安王萧子懋,从小即非常孝顺。他曾因母亲病重,请僧人为其母祈福。当他看到供在佛前的莲花经过三天仍然鲜丽不萎,便涕泣礼佛祈愿:“如果我母亲能痊愈,请佛力加持,让此莲花至法会结束都不凋谢。”果然七天法会圆满后,莲花不但如盛开般鲜红,茎部还冒出一些根须,他母亲也很快就复原了。
《那先比丘经》也记载有位四肢全无的小孩,费力取得一枝莲花献给佛陀,佛陀便告诉他的弟子:“这位没有手脚的孩子,经过九十一劫的轮回之后,再也不会堕入地狱道或畜生道、饿鬼道,他将生于天上。天上的寿命结束后,还会重新做人。”这也是因花而祈得福报的感应。
除了心花一瓣,代表无限诚意之外。人类更依花的生长环境及特质,给予不同的诠释,甚至拟人化。宋朝诗人林逋喜爱梅花的孤傲清高、不同流俗,而“以梅为妻”,偕之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宋儒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翫焉。”文中说明他喜欢莲花的原因,并以菊花比喻隐士,牡丹如同富贵之人,莲花代表君子。陶渊明将花与人的性格、身份作了巧妙的结合。
佛教里也有不少和花相关的事例。《撰集百缘经》记载,有位卖花人有一次将花送到波斯匿王的王宫之后,自己留了一朵想拿到市场卖。路上遇见一位外道要跟他买这朵花,外道才掏出钱,须达长者也出现在他面前,抢著买这朵花,于是两人竞标出价到百千两金子,仍不罢休。卖花人觉得很疑惑,问他们为何要买花。外道说:“为了供养那罗延天,以求福佑。”须达长者说:“为了供养众人敬仰、三界之尊的佛陀。”卖花人一听,便说:“花不卖了,我要自己去供养佛陀9这位卖花人因花而能见佛供佛,并发愿以此散花的善根功德,来世能为盲冥众生作眼目。
佛陀制定比丘不应著花鬘璎珞,不过,花在僧人的修行生活中也占有不少份量。须菩提尊者有次在岩中禅坐,正入空三昧时,从天上降下雨花。须菩提问道:“空中雨花赞歎,是什么人?”天人说:“我是天帝释。”尊者说:“你为何赞歎?”天人回答:“我敬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尊者说:“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你为何赞歎?”天帝释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这里即是用花来表示对僧人修行境界的赞歎。
《维摩经·观众生品》也记载,有一次维摩居士说法,天女“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在场的小乘弟子们费了九牛二虎的神力,仍不能挥去身上的花。天女于是藉机告诉他们,花本身无如法或不如法,花的有著不著,有坠不坠,都是他们自己的妄心分别所致。在这个故事中,以花来象征修行者生命觉悟的层次。
《碧岩录》第三十六则叙述长沙景岑禅师与首座的机缘对话:
长沙一日游山,归至门首,首座问:“和尚什么处去来?”沙云:“游山来。”首座云:“到什么处来?”沙云:“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云:“大似春意。”沙云:“也胜秋露滴芙蓿”
此公案中,藉游山之态度来隐喻生活态度。随芳草以去,显示天地的自然悠哉,无丝毫计较;逐落花而回,显示住于无所住处,去来任运。又首座以“大似春意”一语,认为景岑只是追随春意而已;景岑答以“也胜秋露滴芙薰,则说自己已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而领受洋溢春风。
无论是欣赏、供奉、祈福、赞颂或当作说法悟道的因缘,花和人们的生活可说是息息相关。拿破仑曾说:“不生花的地方,人类无法生活。”花本身具有真善美的特性,不管我们在意与否,它总是如如自在地为人间带来色彩和香味,更引发许多人对生命的体悟及开启心田的智能。
五、花与喻
花既然是大自然送给人类最丰富、最美丽的礼物,人类也凭智能将其淋漓尽致、尽情地运用。凡人物情境、言行举止,乃至一交一 际往来、待人处事、赞誉诋毁等等,都能以花为喻作贴切的形容。
如比喻朋友一交一 情的契合为“金兰之一交一 ”;比喻优秀子弟为“芝兰玉树”;说明一个人只要诚信,自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用不著多说话为“桃李不言”;比喻在困境中忽逢生机是“柳暗花明”、“枯树生花”;水性柔而随处流动,杨花轻而到处飘浮,人们就以“水性杨花”形容荡妇没有贞节;形容文人才思横溢为“梦笔生花”;说话华而不实为“花言巧语”;事物短暂或不常见为“昙花一现”……。
另外,宋朝曾端伯以十种花比喻十种朋友;
兰花-芳友梅花-清友
瑞香-殊友莲花-净友
桃花-禅友蜡梅-奇友
菊花-佳友桂花-仙友
海棠-名友荼蘼-韵友
同是宋朝人的张敏叔,也以十二种花来形容客人:
牡丹-赏客梅花-清客
菊花-寿客瑞香-佳客
丁香-素客兰花-幽客
莲花-静客荼蘼-雅客
桂花-仙客蔷薇-野客
茉莉-远客芍药-近客
以花喻人,颇富情趣。佛教也常以花来比喻种种妙法,如以花譬喻实相之妙理为“实相花”;以花比喻本心之清净称“心华”,所以经中以“心华开敷”表示豁然大悟之意;以莲花比喻佛的正觉叫“正觉花”;智能开解,如花盛开,故称“觉华”;以空中见幻化之华的“空华”,比喻因妄见而起错觉,以无为有。其它还有法性华、圣人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妙觉华……。
佛陀所说的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譬喻”就是其中一种。有些教义繁重庞杂、艰深难懂,如果以譬喻来说明宣扬,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在各种譬喻中,花所占的比例相当多,其中莲花因具柔润、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在诸经论中常以之为喻。如以青白莲花比喻佛陀出世之殊胜:
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中阿含经》卷二十三)
以莲花来形容佛陀三十二种相好,如:
如来世尊面貌容色,犹如初日开敷莲花,端严显耀,微笑熙怡。(《大宝积经》卷一○八)
目如广大青莲花叶,眉间毫相如秋满月。(《福盖正行所集经》卷一)
舌相广长极柔软,譬如红莲出水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
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华严随疏演义钞》卷四十九)
以莲花比喻佛法的清净难得,如:
贤王菩萨……在于大众若如师子,不倚俗法;犹如莲花不著尘水,无所憎爱心。(《大宝积经》卷十四)
然诸菩萨于诸世法,不为爱恚所涂染故,如红莲花。(《瑜伽师地论》卷八十)
譬如陆地不生莲花,菩萨如是不从无为出生佛法。譬如淤泥之水,生杂莲花,菩萨如是从邪众生结缚之中,乃生佛法。(《摩诃衍宝严经》)
以莲花比喻人身难得、本性清净:
诸佛出兴难,说法亦复然,人身不可获,亦如优昙花。(《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
人心本净,纵处秽浊则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沾污。(《文殊师利净律经》)
《妙法莲华经》里阐述本迹二门,也是以“为莲故华(华生必有莲)”、“华开莲现”、“华落莲成”为喻,来宣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教义。
《摄大乘论释》里,有以大莲华王来譬喻大乘所显的法界真如。莲花虽然生在泥水之中,不为泥水所污,譬如法界真如虽在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污染;莲花自性开花,譬如法界真如自性自然开花,众生若能体证就能觉悟;莲花为群蜂所采,好比法界真如为众圣所用。书中又以莲花之香、净、柔软、可爱,来譬喻法界真如“常乐我净”的四德。
在《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以莲花比喻十种善法,即远离染污、不与恶俱、戒香充满、本体清净、面相熙怡、柔软不涩、见者皆吉、开敷具足、成熟清净、生已有想。
还有《释氏要览》说:“袈裟名离染服……又名莲华衣,谓不为欲泥染故。”是以莲花清净无染,比喻出家人所披的袈裟之圣洁。
以上都是以花来比喻圣德、善法,但是也有相反的譬喻。如在八寒地狱中受苦的众生,身体会冻成红色,甚至皮破血流如绽开的红莲,所以称为鉢头摩地狱、摩诃鉢头摩地狱,即红莲地狱、大红莲地狱。因为寒气而皮肤冻成青色,则称优鉢罗地狱。
又根据《大智度论》卷五所记,魔王以美好的欲一望 诱一惑 人,破坏种种善事,因此也以“华箭”比喻魔王。
《佛说孛经》说朋友的类型有四种: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其中“有友如花”就是比喻有好处、有利益时,把别人捧在头上,没利用价值、不要时就将之踩在地上的朋友。
花从含苞待放、灿烂绽放到枯萎凋谢,好比人生的过程。虽然空花水月亦虚幻,但花以其特性开展人们的想象力,丰富人间更多的文学词汇,也让佛教在说法时引为譬喻,而能解说无碍,理事圆融。
六、花与境
在社会逐渐重视精神生活及注重环保生态的共识下,许多住家利用空间,在一陽一台院子种上几盆花;市区的街道两旁,也常有淡红、橘黄、乳白等各色各式的花朵迎风摇曳;公园、风景区更是草木扶疏、花一团一 锦簇。花实是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角色!
自古以来“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建在山林郊野,当然不乏花草树木的优雅景观。《洛一陽一伽蓝记》中描述法云寺时,写道:“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苏东坡〈惜花〉诗的“吉祥寺中锦千堆”,即是形容吉祥寺的庭院里,牡丹盛开宛如锦缎般广袤、华丽。
因此,佛寺又有“花宫”、“花界”之称。李颀在〈宿莹公禅房闻梵〉诗里说“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瞎;黄滔在〈题道成上人院〉诗里有“花宫城郭内,师住亦清凉”之句;元稹的〈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诗中说:“晓入白莲宫,琉璃花界净”。可见僧人远离聩闹,于山间水边修行之余,莳花种树,庄严道场兼怡情养性,也是很自然的事。
除了人间,佛国净土也多以花来庄严美化环境。《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经云: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绁,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无量寿经》中描述,在极乐世界里每天早晨起来,香风微微吹拂,摇曳著各种宝树宝网,发出各种微妙法音,听闻者神智清朗,心情愉悦。然后又说:
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观无量寿经》对极乐世界的描述更是美轮美奂,庄严无比,如:
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一团一 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花是如此的庄严极乐世界,其它佛国世界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华严经》里形容光光相照,重重无尽,以大莲华为中心而形成的莲华藏世界情形是:
众莲竞发如衣布,珍草罗生悉芬馥。
无量宝树普庄严,开华发蕊色炽然。
……
阶陛庄严具众宝,复以摩尼为间饰,
周回栏楯悉宝成,莲华珠网如云布。
摩尼宝树列成行,华蕊敷荣光赫奕,
种种乐音恒竞奏,佛神通力令如是。
种种妙宝芬陀利,敷布庄严香水海,
香焰光明无暂停,广大圆满皆充遍。
此即是无边妙华遍满,无量光明普照,众宝严饰,香水海围绕的莲华藏世界。
《梵网经》的莲华台藏世界的环境,根据《梵网经》中的叙述,莲华台藏世界周围有千叶花瓣,一叶花瓣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有百亿须弥乃至百亿阎浮提。卢舍那坐在莲华台上,千叶上各有一大释迦,百亿菩提树下又各一菩萨释迦,在宣说菩提萨埵的心地法门。
莲华台藏世界的莲花为千叶所成,而且卢舍那佛趺坐一台上,花叶扶疏,美妙无比。
“花开见佛悟无生”是念佛者最高的生命境界。不过,即使有善根往生净土,但是如果对佛智存疑,将含于莲花中,其花未开,不能见闻三宝,此即谓“含华”。往生极乐世界者依其品位上下,佛菩萨来接引时所持的莲台也有不同。《观无量寿经》里对此有详尽的叙述,由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依次为:金刚台、紫金台、金莲华、莲华台、七宝莲华等。
另外,密教灌顶时,弟子以帛覆面,将花投于曼荼罗上,花所落处的佛,就作为自己的本尊,此仪式称为“投华得佛”。依花落下地方的不同,弟子境界成就也有不同。如堕落佛顶上,则成就佛顶真言及佛之毫相等诸尊真言;若堕落佛面,则成就佛眼等尊的诸明真言;若堕于佛身的中间部分,则成就诸心真言;若堕于界道上及行道院,即表示此人没有决定心,不能成就。
总之,花对外在环境与内在修行境界皆有所关连。佛国净土是一个莲花遍布、百花盛开的世界。“心净国土净”,如果每一个人心中常植慈悲、清净、欢喜的莲花,并让居住的大环境能处处鸟语花香,无荆棘杂草,无污秽髒乱,那么此娑婆世界当下就是庄严的佛国净土。
七、花与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来情深义重的文人一大多心思感怀敏捷,触目所及常能吟咏成诗。举凡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自然景色,喜怒哀乐、人生际遇的生命景况等等,都是它们抒发诗情的材料。
佛教典籍里的偈、颂、歌、诀,广义上说都是诗。佛教传入中国后,奥妙的佛法也影响了许多知识份子、官僚士大夫及文学家们的思想、观念。如东晋开始,有王羲之等人含般若思想的“玄言诗”的流传;南朝时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之盛行;唐朝是佛教兴隆时期,更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两者相互辉映,留下许多璀璨的文学作品。诗人王维,其字摩诘,即是取自佛教人物维摩诘居士之名,可见他和佛教的因缘。
在众多依托自然景物,表达佛教理念与精神的作品中,就有不少与花相关的诗作,以下仅列举数首来说明:
(一)因看花而悟道或体悟无常、苦空真理的,如: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元·妙湛)
妙湛比丘尼为了寻找春天,穿著芒鞋四处去追寻。回来偶然看到园里的梅花绽放,才恍然觉悟春天就在枝头上!世间上的人不认识自己,常常愚昧苦恼,向外四处追逐,只是空费草鞋钱。如果认识自己本自具有的佛性,就不会心外求法,因为心外无我、心外无法、心外没有世界!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唐·法眼文益)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唐·法眼文益)
法眼禅师穿著僧衣,凝视美艳的花朵,此中情趣当然和一般世俗人不同。他猛然醒悟自己头发已斑白,花儿还是和去年一样鲜红。不过,娇艳的花朵,总会随著朝露而滚落凋谢;浓郁的花香,也会随著晚风而飘散消失,何必等到完全零落,才知道一切都如幻梦般空虚呢!此诗正是印证《金刚经》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能花。(唐·白居易)
空,是宇宙的真理,但是空的真理在哪里?好比把花草树木栽在佛寺里;意思是象征真理就在寺院道场里。一般人常执著两边,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其实依《华严经》的解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如能悟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不会在文字表面及有形的物质上执著,而能大小不二、净秽同体、圣凡皆然,无所谓烦恼或菩提了。
其它表现“无常悟道”之意的诗尚有:
忆著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唐·太原孚上座)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龙牙居遁)
(二)以花为喻来劝世或砥砺的,如: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直饶热得人流汗,荷池莲蕊也芬芳。
梅花是冬季的花卉,越经寒冷的霜雪摧逼,香味就越沁人心。莲花在夏天开放,越经酷热的煎熬、污泥的浸泽,更是芬芳茂盛。人生百味杂陈,唯有经得起酸甜苦辣,受得住荣辱得失,才能反败为胜,转逆境为顺境。
木樨盈树幻兼真,折赠家家拂俗尘; 莫怪灵山留一笑,如来原是卖花人。(清·澄波)
木樨是桂花。花开满树枝,似幻也似真,摘下来可以供佛,可以摆在家里,它的清香幽雅能抖落一身的俗尘。当年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而继承了佛陀的正法,因此澄波禅师就幽默地说“如来原是卖花人”。我们也应学习 做一朵花,让人欣赏,给人芬芳、喜悦和希望。
披毛戴角入廛来,优鉢罗花火里开;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唐·同安常察)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菩萨悲愿的人,即使披毛戴角也要来世间,如优鉢罗花不惧身陷火焰里,在烦恼大海中,为众生洒下甘露法水,在无明山上,作云雷来震醒众生早日觉悟。身为修行人,就必须具有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精神。
又有诗云:“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也是说明善恶因果报应极为贴切的诗。
(三)一般诗作,将佛法禅意涵盖在荣华世界当中的也多不胜举,如唐朝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
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百年的小诗,其中颇富禅学意境。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醒来,听到外面吱吱喳喳的鸟啼声,于是想起昨晚的风声、雨声,不知枝头上的花被吹落多少呢?
作者没有刻意寻芳,却在不觉、自然的心情下听到想到鸟声、风雨、落花,似有念又无念,似无念又有念;就是如此兀兀自然吧!
古来诗人在悲欢离合时,常会对酒吟诗或对花吟诗,甚至以男女感情为喻来传达自己的心意。禅师有时也会藉情诗来叙述他的体悟,如三宜明盂这首诗:
一点私情奈得羞,也曾漏泄在君侯; 相思正值春三月,花开花落总是愁。(明·三宜明盂)
一位少一妇 想起闺房私情,不禁害羞起来,也曾把这份情悄悄透露给出门在外的丈夫。两地相思正是三月春天时节,不管花开花落,都带来无限的哀愁。“万法唯心造”,少一妇 看花开也愁,看花落也愁,其实都只是她心里的作用。
一样花蹊一样红,千株桃李万株穠; 何人识得春风面,五色芳菲处处逢。(清·远菴僼)
春天里,到处鲜花澜漫,千株万株的桃树李树,都是一样芬芳浓艳,什么人能认识春风,而处处和缤纷多彩的鲜花相逢?所谓“一江一 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唯有敞开心怀,放下世俗名利、人我是非的束缚,才能与万物合为一体,而任运逍遥。
其它与悟道相关的诗罗列数条如下:
映林映日一般红,吹落吹开总是风, 可惜撷芳人不见,一时分付与游蜂。(宋·心闻昙贲)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灵云志勤)
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 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清.吴生)
伯劳西去雁东来,李白桃红岁岁开, 万事无过随分好,人生何用苦安排。(竺庵大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唐.大梅法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慧开)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明.憨山大师)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 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似白莲花。(元.耶律楚材)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宋.此庵守净)
和空和尚说:“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同样的,寓花于诗,以诗喻花,花与诗也别有一番深幽清远的禅意了。
八、花与医
佛陀被尊称为“大医王”,他除了能医治众生的心病,对众生身体的疾病,也有一精一湛的医疗观点和治疗方法。佛陀看病会先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并且主张自然疗法,如涂上檀香木、沉香之类的香疗法,及牛奶疗法、盐疗法、花疗法等,其中后三项直至现在仍被使用,尤其“花疗法”的记载在经典里有多处可见。《悲华经》里说:
……或有莲华满百千由旬……众生之类或有盲者,闻此华香即得见色;聋者闻声,乃至一切诸根不具即得具足;若有众生四百四病,或动发时闻此华香病即除愈;若有颠狂、放逸、狂痴、睡眠心乱失念,闻此华香皆得一心……。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十里也说到,用根茎花果及皮木等一起煮开的热水来洗身体,可以治疗风寒。
在《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里更说莲花可作安胎药,经云:
怀孕之人,第一月内胎藏不安者,当用栴檀香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入水,同研后入乳一汁乳糖同煎。一温一 服此药,能令初怀孕者,无诸损恼而得安乐。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莲花从花、莲蓬、莲子、莲叶、莲藕各部分都有医疗功用。如莲花茶能清暑解热和止血;莲蓬及莲心,具清心、止血、清热、安神、降肝火、降血压的功能;莲子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味甘涩、性平和,有清新养神、补脾益肾和止血的作用;莲藕性甘寒、凉血,可散瘀,煮熟后甘一温一 益胃补心。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栴檀、郁金也。”郁金是印度常见的花,它有杀菌作用,和栴檀叶一起磨成泥状,涂在身上可以预防皮肤玻其药效广泛,也能治肝并健胃、利尿和治脓疱等。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记载:“郁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这里的郁金华指的是蕃红花。蕃红花原产于印度,古代印度将它做为香药,可以治疗百日咳、气喘、妇女病,也能镇痛、止泻。
蒲公英含有丰富的维他命和矿物质,它主要成份的菊糖,能增强肝脏功能,其茎、叶、根也具有解热、发汗的效能。
汉译为合一欢 树的“一尸一利莎树”,是产于印度的一种香木,它的树胶可制成香药。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里,把它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一。合一欢 树的花和树皮皆可入药,能治疗气郁胸闷、失眠、跌打损伤、肺痛等疾玻
其它还有 -- 半枝莲、蛇舌草煎水服:对癌症、皮肤痒有效。
三花茶:金银花、杭菊花、腊梅花清水煮后加冰糖,能消暑解热,改善过敏性体质。(身体虚寒者慎用)
五花茶: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槐花及厚朴花,清水煮后服用,可清热,凉血解毒、抗菌消炎。此方为广东民间著名的凉茶。
蜜糖银花露:金银花简称银花,又名皮忍冬花,能清热、解毒、治咽炎、暑疖、肺燥、咳嗽,又可预防感冒。制法:先将五钱至一两的金银花煎煮后,过滤渣叶,再加一两滴蜂蜜,冰热饮皆宜。
甘菊枸蜜茶:经常服用,永无目疾,对肺肾及心脏也有帮助。
另外,樱花对食物中毒有解毒的效用;被毒虫蜇伤时,可用新鲜的牵牛花叶,细细搓揉后擦于患部,能消肿止痛;菊花能治疗跌打损伤,把菊花煎成汁,毛巾浸湿敷在患处,一日二次,连续敷几天便能痊愈。
《文殊师利问经》卷二记载,文殊师利问佛陀:
世尊,诸供养余花,用治众病或消恶毒,其法云何?若供养佛余花、般若波罗蜜花、佛足下花、菩提树花、转*轮处花、塔花菩萨花、众僧花、佛像花,其法云何?世尊,用此花,有几种咒法?世尊,一切诸花云何入佛花中?世尊,用此花法,为有一种为有多种?此咒为有一种为有多种?
佛陀听了之后,很仔细地告诉文殊师利,各种花的咒语、能治哪些病,及如何受持,如何使用这些花等等。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用花及其它植物开创了佛教医学,其慈悲和智能,治癒许多众生的各种疾玻今日医学发达,但是因化学药品引发的“药害”也时有所闻。于是这些古老的、以花草果实来治病养身的健康自然疗法,也已逐渐为现代人重视并采用了。
九、花与艺
佛教所有的艺术品,都与花有不可分的关系。花长在土里是千娇百媚,经过人们的慧心巧思和应用,花又展现另外更多元的艺术生命。
例如从绘画壁画或雕塑的各种佛菩萨雕像上面,可以看到不同造型的莲花图饰,如佛像身后的背光,大都以花作装饰,称之为“莲环光背”,这是以莲花的单瓣、复瓣配置成种种不同的变化,周围再衬上忍冬纹、宝相花纹、连珠纹或光焰;背光含有光明、庄严之义。
诸佛菩萨多是或立或坐于莲花座上。因地域不同,莲花座的造型也有许多种类,不过,大体上可分为有莲茎莲座和无莲茎莲座两种基本造型。《大日经疏》卷十五描述:
若是佛,谓当作八叶芬陀利,白莲花也,其花令开敷四布。若是菩萨,亦作此花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极开也。
这是以莲座上莲瓣开敷的程度,来区分佛与菩萨的莲花形状。诸佛菩萨坐在莲花座上的由来,则见于《大智度论》卷八:
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是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
由于梵天王坐在莲花上,诸佛菩萨就随顺一习一 俗,也坐在莲花上。由此可知从天人到诸佛菩萨,都以莲花座为其座席。
面貌慈祥婉约,造型优雅柔美的手持莲花菩萨像,也是美丽的艺术品。现今存于敦煌莫高窟四十多窟的隋唐《法华经变》壁画,其中的“三十三观音”,菩萨与莲花的搭配也有不同,如:
杨枝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
白衣观音:一般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净瓶。
莲卧观音:在池中莲花之上。
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支颊,左手于膝头拈莲花之像。
一叶观音:乘莲花浮于水面漂行之像。
威德观音:左手持莲花,坐岩畔。
多罗尊观音:合掌持青莲花。
不二观音:两手低垂,在水中坐莲叶上。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两手持莲花,常为少女面孔。
从这里我们看到诸佛菩萨的身像、座位,所呈现的艺术风味。
另外,一般在佛塔的外形上,会雕刻莲花纹饰,保护佛塔的栏楯石柱,及藻井、瓦当、碑墙上,也常雕有各种莲花图案。其它的应用如佛教的幢幡、经盖、蒲一团一 、灯座等文物上,都雕綉著栩栩如生的莲花。
佛殿里、佛桌上,以及法会坛场的布置,花是不可少的供品之一。中国人习惯焚香祝祷,以心香一瓣表示对佛菩萨的虔诚。南传国家地处热带区,盛产各种鲜花,佛教徒经常以花庄严道场,增加佛殿的艺术气氛,“以花供佛”也是他们表达诚心最好的方式。
中国的插花艺术也是源自佛教的“供花”仪式。一般对插花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古典插花与现代插花;美式、欧式与东方式插花。古典插花强调花卉排列的弧度与优雅,现代插花强调的是将花卉集中、显眼、有冲击感。日本的插花重视形式,不同流派各有其规矩和插法,中国的插花则重视意趣内涵。
花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表现,也是遑不多让。舞蹈表演时,敦煌舞者手持莲花,翩翩起舞,更觉多采多姿;甚至一些佛教舞者,将鲜花融入舞艺,在热情舞动中,一举手、一投足,倍增妩媚俏丽。
佛教艺术品中也有以花为图案的,如书签、卡片、信封、信纸、茶杯、碗盘、窗帘、磁砖、壁纸,乃至衣服、毛巾、枕头套、被单等等,常以花色作为装饰。另外,在寺院周围或庭院中,以五颜六色的鲜花做成景观设计的,如花钟、花篱、花墙、花的动物造型等等。
《阿弥陀经》里的净土人物,每天以香花供养十万亿佛,诸佛菩萨、大德之间的往来,信徒的布施奉献,常以花作为馈赠的礼物。送花也是一门艺术,人们依花的特质赋予一定寓意,如考试及第誉为“折桂”、送别称为“折柳”、祝老人长寿用桃子。送玫瑰花、百合花或桂花,代表爱心;月季和石榴这两种花象征“火红年华,前程似锦”,可作为祝贺生日用;兰花淡雅高洁,有“花中君子”之称,拜望德高望重的长者,宜送兰花;新店开张、公司开业,宜送月季、紫薇等,因它们花期长,花朵繁茂,有“兴旺发达、财源茂盛”之意。
千姿百态的花朵,蕴含著千言万语,了解花语花意,才能适当表达送花的艺术。
在佛教艺术里,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花是艺术的美丽使者。不论是自然欣赏的心领神会,或现实用品的美化作用,花都在艺术与生活之间,遍洒馨香,并留下永恒不谢的生命。
十、结语
佛教与花有很深的渊源。本文从诸佛菩萨、佛法、人类、譬喻、环境、诗偈、医药、艺术八方面,来探讨花与佛教的关系。
从花和佛菩萨的密切因缘中,我们看到花的“清净佛心”;从花引发的一精一辟妙法中,我们看到花的“般若智能”;从花对僧人、世间人的影响中,我们看到花的“珍贵人性”;从花的各种譬喻中,我们看到花的“善巧方便”;从花对环境、心境的美化提升中,我们看到花的“庄严世界”;从花对诗人的启示中,我们看到花的“禅心悟性”;从花在医疗的应用中,我们看到花的“慈悲布施”;从花与艺术的相互依存中,我们看到花的“永恒生命”。
若以佛法观点来看,一期一期的花开花谢,正是人生最佳的写照。在每一期的生命里,我们如何和花一样尽情绽放,发挥生命的极致,为大地和世人洒下灿烂美丽的光采?
历代禅者有许多人是从看花赏花中得到启示。我们应学习 这些禅者的修行,在春夏秋冬四时更替里,体会花开花谢的因缘,认识花的随缘、不执著及无我无私的开放、无执无恋的凋谢,甚至任霜雪侵袭、刀剪摧折,仍然静默坚忍、无怨无尤;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
且让我们以花为师,“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能花”,将世间点缀得更美、更善、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