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

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瞋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还是“取自体一实谛,即是贪一爱一”,想得到自心自一性一的唯一真实的体悟,其实也还是在贪一爱一的执著里。所以,整个佛法的修行,其中微细的三毒现象很多,绝不可了草笼统,必须要理彻一精一微,事无偏漏才行。所以他接着说:
    然今时多不就已仔细推寻,及广披圣典,教观俱昧,理行全亏,唯尚随语依通,一时遣荡。
    这是永明寿禅师讲当时的修行人(其实现在也是),在功夫的事上大多不好好反观自照或仔细参究自己身心活动的起处和善恶方面的缺失,在见地的理上也不好好深入经藏去广泛地研究佛的言教。结果是“教观俱昧,理行全亏”,教理不通,观照不会,理论和事行都缺,“唯尚随语依通,一时遣荡。”这里永明寿禅师很不客气地指出当时学禅人的通病,都是想要在已经悟道的善知识那里,听到一句两句奇言巧语,贪这种便宜,希望就这么地来一下两下,便能净一切业系烦恼全部丢得干干净净,悟到“空了”。这种修行的错误心砨,严重得不得了的弊病,又有几个人不犯呢?

被业力牵着走的“误道者”

拂迹而迹不泯,归空而空不亡,以不出法尘,全为影事,殊不识心王心所种现根随微细根尘生灭起处,心心流注,念念现行,如一醉如痴,慒无知者。智灯既闇,定水全枯,未审何门能得清净。
    结果,有许多人闭门造车,糊里糊涂在那边打坐,勉强得到一个意识暂停的境界,或者坐到忘我,使以为自己空了,也有人偶然间有一种空灵的感觉,便以为自己悟了,实在都不知道这都不是真正悟到空,乃至于你若真悟了空,化掉了一切相,却又落在空的那个陷井里,整个来讲还是犹如《楞严经》所说的“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也就是“拂迹而迹不泯,归空而空不亡”,这个心虽是说空掉一切相,扫掉了一切相,却留着扫时的痕迹,空了以后,又留一个空的样子在那里,到头来“不出法尘,全为影事”,他的身心状况仍然执著佛法的名义以及由这些名义想象出来的意境,抓了一个得道自以为是的感觉。
    永明寿禅师说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得瞎样的修行病,他们不知道“心王心所种现根随”的道理,大家不管在那里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观想也好,都在那心所中用妄念,没有找到那个生命的根,所以“种现根随”,那个阿赖耶识种一子带来的习气,一发露的时候,六根整个的身一体全都跟着他跑了,“微细根尘生灭起处,心心流注,念念现行。”刚刚学佛三天,看着蛮规矩的,因为学佛打坐一精一神也来了,心里也开心了,然后一下子什么名堂都出来了,就疯了起来,这是业力种一子的现行,六根的作用跟着业力在跑,可惜许多人不了解。
    你看你们打坐的时候,年轻人就懂,一精一神差一点坐起来很不清净,给你三天休息下来,可是你不去热闹处跑跑,就受不了了,然后便说:“老师啊!我去调剂调剂哦!”调剂调剂正是“种现”,业力种一子起现行,那个六根按耐不住了。你不知道的,有时候一精一神特别高兴,情绪高涨,正是痴喔!但是我们自己对各种唯识的道理没有观察清楚,业力种一子一发现,六根就跟着跑。所以有些人打坐起了一些状况就神经兮兮起来,自以为有什么门道了,天天说鬼话,这就是神经病的种一性一。
    什么叫“微细根尘生灭起处”?对于什么是心理作用,哪一点是因为生理作用而引发的,生理心理微妙交织所起的种种现象,他没有智慧,分不清楚。这个微细的生灭起处,怎么来怎么去?什么原因起这个念头,自己不知道,所以“心心流注,念念现行”,每一个妄念串连起来像一股流水一样在转,像瀑布哗啦啦地冲击着,这是多生累劫带来的种一子,这一生变成现行,你就自己搞不清状态,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却又常常误以为这一些状况是悟了道。
    我们拿天才儿童来讲,人都是一妈一妈一生的,为什么有人会是天才呢?他过去生的种一子带来,现在起现行。有些人生来就有多心病,因为前生一爱一念“多心经”而来投胎的,生来多疑。有些人生来就多病,有些人内向,有些人好动,都是这个道理。“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世,今生做者是。”然后我们众生的人心就在这种“心心流注,念念现行”的情况下“如一醉如痴,懵无知者”。
    “智灯既闇”,头脑里头一点都不灵光,顶多小灯泡一个,智慧的灯没有带来,心智不明。接着一句话一样严重,“定水全枯”,这一生没有修定,一点定力的功夫都没有。没有定力就常常见异思迁,自己心里没有主张,作不了主,永远只是跟着环境在转,没有办法。“未审何门能得清净”,这样的观念,这样的人生,这样的行为,修哪一种法门能得清净的境界?你说禅宗不学,学密宗,净土不学,学禅宗,换来换去都没有用,哪一宗都不宗。尤其现代人以为只要能得到一个无上法门来修,一学就会成就,那真是搞不清状况。

自命超圣反落邪

但学成现高茆之语,名标众圣之前;都无正念修行之门,迹陷群邪之后。
    “但学成现高茆之语,名标众圣之前。”这两句话永明寿禅师骂得更厉害了,他说只晓得学些现成古人的论著学问,高茆之语,住茅蓬的那些高士的警句大话捡到以后,自己就贡高我慢起来,觉得自己的学问修衣都在古人前辈之前,比圣人前辈都要好。“都无正念修行之门”,没有一念真修行的正念和用功的途径,看起来在修行,实际上他的行迹行为落在严重的群邪后面,“迹陷群邪之后”,也就是跟着邪门外道走。我们要有这个警觉。
    今普使知病识药,令得服行,净三毒之根,见一心之一性一。
    现在我不得已在这本书上把唯识与心地法门合起来讨论,为了佛法教育的普及,使众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病。这个心病怎样来治疗?“令能服行”,只有自己好好反省,将三毒贪瞋痴的根拔掉,便能明心见一性一而成佛。下面引出一些理由。

真假之间

且如马鸣龙树,皆是西天传佛心印祖师。马鸣制大乘起信论,广说阿赖耶等三细识、六粗相,一心真如生灭二门。
    这几句话把《大乘起信论》的要点标出来。马鸣菩萨比龙树菩萨早五百年,佛过世以后先是马鸣菩萨出世,留下了后来翻成中文的《大乘起信论》。他是印度的大文豪而出家的,出家以后,旧文学的诗作更好了,所以印度当时,只要是马鸣菩萨的诗词写出来就风一靡一全国,全国的人一读他的诗,不得了,太感动,有的人一下自然看空了,出家去了。后来皇帝召见他说:“你这样搞下去,全国的老百姓都当和尚去了,那国家怎么办?”后来两人订了契约,好嘛!那我不作诗了,我也不晓得我的诗影响力那么大。
    至于他著的《大乘起信论》,到了这两三百年来很怪,《楞严经》也好,《大乘起信论》也好,《圆觉经》也好,越是好地经典,后世的法师学者越说是伪经、假的。我经常说,不要说它是假的,就算它是假的,能假到这种程度,我宁可用这种假经。我有一位前辈,曾是政一府要员,当年我在峨嵋山闭关,他没有事,一天到晚给和尚们擦香炉,他看看和尚的香炉没有擦,他就自己动手,看到人都是笑咪咪的。他一生最一爱一买字画,却专买假画,不买真的。比如真的唐伯虎的画他不要,送给他他都不要,但是他晓得这是唐伯虎的画。假的,好,他买了,又便宜。你看,假到这个程度同真的一样,何必一定买那个古董。
    出家有一句话,“诸行无常,皆因假立。”事物的存在起有都是假有,离假即真,假离了就真了。这个道理你们青年同学要弄懂,做人,一开始要学好人,做好人很难,要规规矩矩。有些同学说我要洒脱呀!我要自一由,为什么要这样规矩呢?你慢慢要把生活规律起来,开始是假的,做假以后,做假要变成真的,习惯了便成为你的本色,道德是这样养成的,善行是这样修的。你说这一件小善,我不做,你做做看,你慢慢做久了以后,就变成大善了。小善都不做,你永远不会建立你的善心。有许多青年同学,小善我不做,只想我发了大财才来做。错了。我经常说,你发了大财,我等不及了。而且你这一辈子会不会发大财,那真不敢相信。虽然是小善,有能力做就做,那多好呢!所以行之难行,哪怕你做善事做假的我都赞成,开始是假立,做久了,便离了假,即假即真,这些道理希望年轻同学仔细体会。
    有不少人认为刚刚所说的几部经论是假经典,你怎么晓得?几千年的事情,就凭你的判断。这一班人由梁启超开始,现在有些法师们都这么讲。佛在《涅槃经》上说,什么魔王都拿我没办法,只有自己里面的人来破坏佛法,那没得办法。像《大乘起信论》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是假的,尤其是日本人。外国人这么说,我们便跟着乱叫。我是极力推崇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的。

阿赖耶识与生死轮回

马鸣菩萨同龙树菩萨都是西天传佛心印慧命的祖师,《大乘起信论》的宗旨就在说明生命的来源阿赖耶识的道理。比如像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这里还活动,有时已经进入昏沉半死状态,这时阿赖耶识一部分已经到别的地方去投胎了。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一个人死了以后,全身冷完了,最后某一处最后冷,是代表六道轮回阿赖耶识最后离开身。所以学佛的人,包括中国的《礼记》很重视父母死了以后不准马上搬动。不像现在,一断气立刻送冰冻库,然后把衣服一剥,一条鱼一样,丢在池子里,男一女老幼都泡在那里,像菜场卖那个死的咸鱼一样,再来要出殡那天,把这个一尸一体捞起来,拼命地刷,刷猪那样地刷,刷完了,口红一打,粉一擦,一副蛮漂亮的样子,放在那里供人瞻仰。现在的青年同学们不懂,这在中国古礼上是绝对不可以的。
    老一辈人死了,三天不能动(有一种病,古人叫假死病),三天以后复一活了,过了三天家里面的人才把他抬到大厅里来,准备入殓出殡,这是有道理的。以佛法来讲,人死以后,全身都冷完了,阿赖耶识才完全离开身一体,换句话这个人才真正离开。人死时,意识先昏迷,前五识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到了,第七末那识便跟着阿赖耶识走。孔子的弟子曾子要死的时候,脚没得感觉了,他叫他的学生把他的脚放好。放好后,曾子说你把我的手摆好,因为手也没感觉了。都摆好了,曾子知道,你们都帮我弄好了,以后我再也不会有错误的时候了。这一辈子真正结束了。阿赖耶识最后去,投胎则先来。一个婴儿生出来,阿赖耶识在那儿,但第六意识没有成长。你懂了这个道理,生死之理自己可以了了,做功夫自己可以懂这个道理,生死之理可以了了,做功夫自己可以懂得做,哪里还需要传个法,传个什么法?
    “广说阿赖耶识等三细识六粗相”,即是在讲阿赖耶识一活动所现三种微细现象的形成,在这三种微细现象的形成中,现出能见的我相和所见的境界相、世界相,这是三细识的范围。至于六粗相,则是众生之我相在执著所见境所起的六种意识心理活动,这一些道理一一都与我们为什么会生死轮回有直接的关系。要了生死,你不研究这些阿赖耶识活动的体相用所起的我人身心作用,那是不保险的。这里面就要我们认得变与不变,也就是辨别清楚“一心真如生灭二门”。你要观照得到我们的心之不生不灭与它起生生灭灭种种现象的事理,不只在出一售上弄透彻了,也要在自己身心上体察得明白。这是《大乘起信论》指导我们修行的宗旨。

欲识其体先辨其相

龙树制《摩诃衍论》,引一百本大乘经,证说八识心王一性一相微细等义。云何末学不绍先贤,可谓绠短而不勾深泉,翅弱而弗能高逝。
    这一段我们不再逐一解说,整个大意还是在强调前面所说的唯识和般若的道理。永明寿禅师感叹后人不能追随前贤的引导,自误误人。
    又若不先论其事相之表,何以辩其体一性一之原。如世间法,未见其海,争识其波。未见其山,宁谙其土。
    大家在此又可以了解到永明寿禅师他的苦心了,他编写了这么一大部化学汇论的巨著,一再强调对于佛法法相的条理层次,修行人一定要弄清楚。因为这一些心一性一上所现的意识与生理作用的复杂变化,如果不能慎思明辨,那你很容易掉在其中一处,不能自拔,而还自以为达到什么成就的境界呢!必须将这些“事相之表”理清,才能“辨其体一性一之原”,可以探得心一性一本体的根源,这样来讲明心见一性一,比较保险,因为当时学佛修禅的人,大多犯了事相法理的无知,教没搞通,禅也误了!

《宗镜录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