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节

  “待到屠市之后,被人摔于地上,心脾皆震荡欲碎!有即日便被杀者尚属好运,吾却被绑缚数日方才就戮,其间巨苦何忍称说!
  “临当被杀,但见刀俎沸汤在前,不知着我身时,痛楚如何,辄簌簌战栗不止。又思及不知自身当被切割成几许,做了谁家的盘中羹肴,心中更是凄惨欲绝。
  “被杀时,那屠人一牵一拽,吾便吓得头昏脑涨,四肢软弱无力,一颗心左右摇荡,魂魄好似上下飘飞。见那眼前刀光晃耀,岂敢正视,只得闭目等死!
  “那屠人先割断我咽喉,再左右摇撼我头颅,将颈子里的血泻入盆中,其苦楚非言语能道出,当真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唯有长声哀嚎而已!
  “血尽之后,屠人方用尖刀猛力刺入我心窝,一阵剧痛,吾遂不能再作声矣。
  “其后渐渐又觉恍惚迷离,如醉如梦,有如最初转生时一般。良久,吾方醒转过来,却见自己已变回人形。
  “冥官因我前世为人时,尚有善业,尤其对待父母尚属孝顺,便许我再次为人。即是半义此身也!”
  遂唱道:
  半义在大众,今说诚实语。能忆前生事,终始不忘失。
  初世为屠子,以杀猪为业。故得短命报,发恶疮而死。
  死后入猪胎,恍惚如醉梦。恼热不可忍,出生方觉凉。
  猪食极垢秽,闻之即作呕。饥火焚五脏,不得已而食。
  后渐通猪语,同类时问讯。知彼亦同我,多忆前生事。
  悉知终见杀,愁忧常呻吟。悲切不自胜,目睫泪恒湿。
  自知因恶业,堕落为猪身。不能同人语,悔之复何及?
  渐长身痴重,夏日极苦热。故喜戏泥水,泥水不常得。
  皮毛疏且劲,冬日极苦寒。犬羊毛密软,羡彼兽中仙。
  遭遇捕捉时,知死期将近。遂跳踉奔逃,冀得缓须臾。
  终被人所执,头项踏于地。拗扯足与肘,绳索勒四蹄。
  勒痕陷皮肉,骨痛如刀割。缚已运屠市,载之以舟车。
  同类叠相压,百脉皆壅塞。腹胀痛欲裂,肋骨痛如折。
  或四蹄倒挂,竿挑肩扛行。痛更甚百倍,言语何忍说!
  掷于屠市地,心脾皆震碎。即死尚难求,日久苦更多。
  见刀俎沸汤,簌簌复嗦嗦。不知身死后,肉入谁家锅。
  屠人一牵拽,恐怖头眼昏。四肢软无力,心摇惊散魂。
  刀光明晃晃,不敢开眼视。利刃割断喉,撼头血如喷。
  痛苦口难言,唯有长哀鸣。血尽复刺心,剧痛难作声。
  恍惚渐迷离,如醉亦如梦。悠悠醒转来,自见复人形。
  因前生孝顺,善业有少许。再生为人身,即是我半义。
  普告诸大众,三生事不虚。恶道极大苦,今思犹惊惧。
  唱罢又说道:“我因能忆念三生之事,故而幼年即出家为僧,四处宣讲此事,以冀忏悔前愆,改洒将来,不敢再行少恶,不愿再入恶途。亦望大众以此为戒,莫谓善恶无报、因果是虚,须知死后有报,纤毫不差。一粥一饭,皆有前因;一念一行,皆有后果。慎莫为图那一时之快,逞一时之能,成一时之事,便瞒天丧德、肆意妄为。须知这世上无有损人利己之事,损人者即是损己,利人者即是利己。因果须看三世,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也。若只看这一生一世,甚或眼前数年光景,则直如蝼蚁夺粟、蛆虫争粪一般愚痴也。”
  半义和尚说罢又唱道:
  普愿大众善思量,因果报应非虚妄。官位名利皆前因,富贵无有从天降。
  长寿皆因爱物命,恒施贫困富难量。成人之美多遇贵,包容无争福无疆。
  善言平和人俊美,劝善戒恶好文章。深信因果智慧高,赞叹梵行美名扬。
  不偷不盗家安乐,洁身自好妇贤良。不损阴德子嗣盛,不欺弱小身强壮。
  不贪他财无乏短,柔和无嗔貌端庄。慈悲永作菩提种,仁爱成就妙天堂。
  损害人者终害己,利他终成自资粮。一分耕耘一分获,分分己获无乖张。
  因果须从三世看,莫将一时求短长。过去未来及现在,当下一念做主张。
  过去恶业浪滔天,一念忏悔作津梁。未来福祸难可测,一念纯善定安康。
  当下一念巧把握,祸灭福生易反掌。念念念善念念福,世世常生人天上。
  普愿大众同行善,地狱空尽恶道荒。更能念佛回法界,必定成佛生莲邦。
  (按:半义和尚俗讲的故事情节取材于清代纪昀(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改行》一则。)
第四十九回 般若泉涤尽前嫌,清凉斋道破情关
  半义和尚讲毕,众人嗟叹不已,只因他这故事乃亲身所历,故而颇能振聋发聩。
  待法会散去,光波翼方得以面见半义和尚。说明来意之后,可喜半义和尚果然知晓那般若泉,并且还吃过那泉水。
  原来河东代州境内有座名山曰“清凉山”,清凉山五座主峰,顶平如台,故又名“五台山”。五峰环抱一镇,名唤“台怀镇”。那般若泉便位于台怀镇中,毗邻“梵仙山”北麓,距清凉山名寺“大华严寺”不远。
  相传此地从前无水,僧俗人等饮水皆须到很远处打来,极为不便。后来先后有两位僧人到此,日夜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求水,结果均在即将功成之日,被山中猛虎与凶神所阻,半途而废。后有一僧名慧潜,来此结茅棚,念经祈水,其间不为那猛虎与凶神所动。便在他念《金刚经》满一万日的夜晚,一位白衣老者现前告之,泉水涌出之际,便是法师圆寂之时。慧潜亦不为所动。少顷,泉水汩汩涌出,慧潜大笑入寂。因这泉水乃由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求得,故名曰“般若泉”。
  (按:大华严寺,即今显通寺。据《国史旧闻》与《清凉山志》载,永平十年(67年)来中土弘法的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于永平十一年来到清凉山,观察这里乃文殊菩萨道场,欲在此建寺弘法,但当时这里为道教所据,反对建寺。永平十四年(71年)正月十五日,汉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于洛阳焚经台上焚经辨伪。结果道书全部焚毁,佛经“烈火不烧”。故而明帝令二人于清凉山台怀镇中的灵鹫山上建“灵鹫寺”,建成后,明帝为表诚信佛法,加“大孚”二字,即成“大孚灵鹫寺”。魏孝文帝曾扩建此寺,唐太宗也曾重建此寺,武则天则改寺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寺院时改为“大显通寺”。)
  般若泉水清澈寒冽,以之烹茶竟有超凡脱俗之味。但凡清凉山各寺院来了贵客,寺中均会派人专程取水烹茶。据说那般若泉三九严寒不冻,三伏酷暑不温,冷泉水也能沏起茶来。且以般若泉水烹茶,多饮愈畅。
《大唐忍者秘史(中册):幻化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