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翼犍之死

二十六章 什翼犍之死

代王什翼犍被后世北魏尊称为昭成皇帝,上文介绍过,他是拓跋郁律的第三个儿子,据魏书记载,他相貌奇特,一性一格宽厚,“生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一乳一垂至席。”

他的兄长拓跋翳槐当政之时把他送到后赵国做人质,翳槐死后,拓跋孤舍身让国的义举感动天王石虎,放其兄弟回归塞上。十九岁的什翼犍毅然脱离后赵,在繁畴(今山西浑源县西)自称代王。公元340年,什翼犍在云中郡盛乐筑新城,修建盛乐宫,确定代国的新都,一改游牧民族王廷的游一动一性一,确立固定的政治中心。拓跋代国开始慢慢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化转变,陆续发动了对高车、没歌等游牧部落的战争,并最终打败草原另外一支强大的势力匈奴铁弗部,部落首领刘虎兵败而死,其子刘务桓归顺代国,什翼犍将女儿嫁与刘务桓,通过联姻将铁弗匈奴置于联盟之中。

拓跋代国在他的统治下,一统大漠,雄霸草原,什翼犍也算是一代有作为的君主。冉闵兴起中原大乱之时,他也曾想南下中原,在征求部落联盟首领意见时说:“石胡衰灭,冉闵肆祸,中州纷梗,吾欲亲率六军,廓定四海。”代国联盟的首领纷纷表态反对,什翼犍也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为自己的不思进取岸出惨重的代价。

什翼犍为人宽厚,当时草原代国绵布丝帛奇缺,大臣许谦偷了两匹绢,看守发现后向他报告,什翼犍却将此事隐瞒起来,私下对燕凤说:“我不忍心见许谦之面,你也不要泄露,许谦可能会因此惭愧自一杀的,为了钱财使人受辱不应该。(为财辱士,非也。)”在征伐战争中,什翼犍被流矢射中一只眼睛,后来抓住放箭的人,部下将佐各自提刀上前准备把那人零割碎切,为他一解心头之恨,什翼犍却把射箭之人放了,对众人说:“各为其主,何罪之有?”

正是凭借他的宽厚仁恕,拓跋联盟平安地渡过三十八个年头,联盟内部相安无事,人口不断增长。在此期间,代国联盟仅发生过匈奴铁弗部的叛乱,刘务桓死后,其弟刘阏头对代国心存二心,什翼犍巧施妙计,分化铁弗部内部各派,再以武力威摄,压制住铁弗部。后来刘虎的孙子刘卫辰做了部落首领,受前秦挑唆公开脱离代国联盟。

公元367年十月,什翼犍率兵从都城盛乐东渡黄河西击朔方攻打铁弗匈奴的游牧地朔方(在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当时黄河虽有冰块但尚未封冻。什翼犍想出一条妙计,派兵用苇子编成粗绳以阻挡流动的冰块,再把分散的冰块连在一起,命人把苇子散在冰上,待气温下降,冰和苇冻在一起,铺成一座浮桥。拓跋代军顺利渡过黄河,出其不意出现在朔方郡,刘卫辰没想到代军这么快就渡过黄河,措手不及,和宗室亲信仓惶逃走。魏军收编其部落,俘获生口及马牛羊数十万头。

刘卫辰率残余部落投降前秦,天王苻坚送他返回朔方,并派兵帮助戍守。为彻底击败匈奴铁弗部,公元374年什翼犍再次率兵攻打刘卫辰,刘卫辰向前秦求援。拓跋代国和前秦原本互不侵扰,随着前秦国一统中原,并吞前凉,形势陡变。

公元376年十月,天王苻坚挟亡凉之一声威,兵分三路进入大草原。北讨大都督、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统率幽州、冀州兵十万北上出塞;以刘卫辰为向导,并州刺史俱难,镇军将军邓羌,尚书赵迁、李柔,率兵十万西出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前将军朱彤,前禁将军张蚝,右禁将军郭庆率步骑十万东出和龙(今辽宁朝一陽一),三路大军从东西中三个方向浩浩荡荡向云中挺一进。

不巧什翼犍正在病中,不能亲自出战,先派联盟中的白部、独孤部抵御前秦大军,均未获胜。继派南部大人刘库仁率十万骑兵抵抗,与秦军在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盛乐宫西南的石子岭激战,再次遭到惨败。什翼犍率领其众逃至一陰一山以北。虎落平一陽一被犬欺,倍受拓跋代国压迫的漠北高车部落乘机四面抄掠,使得部众根本无法立足,所幸前秦军见代军北遁,已方没有远渡大漠的准备,已经退兵君子津(在今内蒙托克托黄河渡口),什翼犍得已复返漠南。

一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据《魏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当初,拓跋什翼犍分出国土的一半授与弟弟拓跋孤,拓跋孤死后,儿子拓跋斤失去继承父亲职位的权力,因而心怀不满。拓跋什翼犍的嫡长子(燕国慕容皝之女所生)拓跋寔及弟弟拓跋翰早亡,拓跋寔的儿子拓跋珪年龄尚幼,慕容妃(慕容皝之妹)的儿子拓跋阏婆、拓跋寿鸠、拓跋纥根、拓跋地干、拓跋力真、拓跋窟咄全都年长,由谁来继位还未确定。因为当时前秦的军队尚在君子津,离盛乐不远,慕容妃的儿子们每到夜晚都手持兵器警卫。拓跋斤借机劝说拓跋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实君说:“代王将要立慕容妃的儿子为继承人,想要先杀掉你,近来慕容妃儿子们每到夜晚都全副武装,领兵环绕庐帐,窥一探好时机后就要动手了。”拓跋实君信以为真,发动政变杀掉弟弟们,并将五十七岁的父亲什翼犍也杀害。当晚,慕容妃儿子们的妻子及其部属逃往秦军的大营,秦将李柔、张蚝率兵开赴云中,代国部众溃逃,国内大乱,代国亡国,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带着拓跋珪投奔一娘一家贺兰部。

天王苻坚召见代国长史燕凤,问他导致代国大乱的事情真相,燕凤把实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苻坚说:“天下的丑恶到哪里都是一样啊(天下之恶一也)。”于是就将拓跋实君及拓跋斤押解到长安车裂。苻坚想把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迁到长安,燕凤为拓跋珪请求说:“代王拓跋什翼犍刚刚死亡,群臣、部属背叛离散,留下来的孙子年幼,没有人再统领代国。代国的匈奴独孤部大人刘库仁,勇一猛而有智谋,铁弗匈奴刘卫辰则狡猾多变,他们都不宜独担重任。应该将众部族一分为二,让这两人分别统领。他们两人历来有深仇,势必都不敢首先发难。等到拓跋珪逐渐长大,再将他立为王,这样陛下对代国有存亡继绝的恩德,从而使他们子子孙孙永远成为不侵犯、不背叛的臣属,才是安定边境的良策。”苻坚听从燕凤的意见,把代国的百姓分为两部分,黄河以东属刘库仁,黄河以西属刘卫辰,各授官职爵位,让他们统领自己的部众。贺氏带着拓跋珪从贺兰部返回独孤部投靠刘库仁。

这个故事看上去无懈可击,然而《晋书》和《北史》均给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什翼犍非但没有死,反而进入大秦国的“太学”中学习,他的嫡孙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竟被明确载明是什翼犍的儿子,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要探索事件的真相,来看一看史书不同的记载吧,《晋书·苻坚载记》中说:“(什)翼犍战败,遁于弱水。苻洛逐之,势窘迫,退还一陰一山。其子翼圭(拓跋珪)缚父请降,(苻)洛等振旅而还,封赏有差。(苻)坚以翼犍荒俗,未参仁义,令入太学习礼。以翼圭执父不孝,迁之于蜀。”

《宋书》又是怎么记载的呢?“其(什翼犍)后为苻坚所破,执还长安,后听北归。鞬(什翼犍)死,子开(拓跋珪)字涉珪代立。 ”

首先要明确一个人, 上文的拓跋翼圭、拓跋开、拓跋涉珪都是一个人,谁呢?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字涉珪,南朝人称其为拓跋开,北魏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公元371年8月4日(即东晋太和六年七月初七)生于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父亲是被北魏尊称为献明皇帝的拓跋寔,母亲是匈奴贺兰部贺野干之女贺氏。拓跋珪一出生体重是平常儿童的两倍,史载“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广颡大耳”。出生前代国经历一场政变,对老代王什翼犍不满的部落贵族派武士长孙斤行刺,拓跋寔在与长孙斤拼斗中丧生,拓跋珪一出生就没有父亲,是个遗腹子。五岁那年,秦兵大举入云中,代国兵败如山倒,母亲贺氏带着年幼的儿子从乱军之中冲出一条血路北逃,又遇到高车人的劫掠,惊慌之下车轮失辖,贺氏急中生智取头簪穿入轮中,竟行百余里逃到七介山而车轮不倾。

以上拓跋珪的身世出自魏书,《魏书·太祖纪》中明确记载:“道武皇帝,讳珪,昭成皇帝之嫡孙,献明皇帝之子也。母曰献明贺皇后。”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已经一头雾水,即然魏书记载如此清楚,为什么《晋书》和《宋书》偏偏要说拓跋珪是什翼犍的儿子呢?难道魏书的作者连北魏皇帝的父子关系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会出错吗?当然不会,如果连这个也搞错,魏收真该回家卖红薯去。既然搞不错,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魏书》记载准确无误,二是魏收存心扯谎。魏收有什么理由撒谎呢?没有!因为他是北齐的大臣,不存在当政君主的压力。即使是北魏朝廷为“尊者讳”而隐瞒事实,相信如此重大事件民间不会没有流传,再者说《宋书》成书在前,魏收不会没有读到,不会不去考证。

如此说来,只能是《宋书》在编故事了,编一个诽谤北魏的典故,宋书那一句简短的记载我们看不出它有什么恶的企图,如果仔细推敲却是大有深意。因为拓跋珪的母亲贺氏是确定的,贺氏曾经嫁过拓跋寔也是确定的。如果按照宋书的记载,什翼犍就是纳媳生子,据对拓跋寔卒年考据则证明拓跋珪是遗腹子,不是什翼犍的亲子,但宋书却因此透露出一个讯息,什翼犍纳媳成立,这不够恶毒吗?

什翼犍是否纳媳呢?先看一看贺氏是否改嫁?《魏书·皇后列传》中记载:“献明皇后贺氏,父野于(贺野干),东部大人。后(贺氏)少以容仪选入东宫,生太祖(拓跋珪)。后(后来)后(贺氏)少子秦王觚(拓跋觚)使于燕,慕容垂止之。后以觚不返,忧念寝疾,皇始元年崩,时年四十六,祔葬于盛乐金陵。”

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吗?我们知道拓跋氏发家源自与外族通婚,因此什翼犍让儿子娶贺兰部大人贺野干之女贺氏为妻。问题出在第二段,贺氏少子秦王拓跋觚,既然拓跋珪是遗腹子,那么贺氏何来的小儿子?足以证明她另嫁过。她嫁给谁了呢?魏书没有明说,为什么没有明说呢?因为《魏书》一经问世使大受质疑,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方门阀士族大兴,非常重视祖上的出处和名望,魏书涉及到许多北齐世家大族的利益,不满者用什么来攻击魏收呢?秽史!用现在的话说,黄书,色情文学!魏收因之三易其稿,他不能明载心中毕竟不服气,做为太史总得有点董狐的直笔吧,他便用了暗示,所以就出现上述一行文字。

贺氏改嫁板上钉钉,现在的问题是她嫁给谁了?魏书还是没有明说,照旧留下蛛丝蚂迹,《魏书·昭成子孙》中载:“秦明王(拓跋)翰,昭成皇帝(什翼犍)第三子。子(拓跋)仪,仪弟(拓跋)烈, 烈弟(拓跋)觚。”上下一看,一目了然,贺氏依草原民族的旧俗“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妻其嫂”改嫁给拓跋翰。

好象真相大白,可问题又出来了,魏书中又载:“(拓跋翰)少有高气,年十五便请率骑征讨。帝(什翼犍)壮之,使领二千骑。及长统兵,号令严信,周旋征讨,多有克捷。建国十年卒。”他死于建国十年,建国是什翼犍的年号,即公元347年,而拓跋寔死于建国三十四年(公元372),相差二十五年,人早死了,贺氏嫁谁去?

贺氏难道真如《宋书》所说嫁给什翼犍了吗?这样推断也有问题,据《魏书·皇后列传》中记载,拓跋寔与拓跋翰均为昭成后慕容氏所生,而昭成与慕容氏于建国七年(公元344)结婚,如拓跋翰确实死于建国十年,三岁夭折,他又如何“年十五便请率骑征讨” ,魏收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的话,修得哪门子史?如果说是魏收特意留给我们的线头,从而另证什翼犍纳媳成立的话,那么太武帝拓跋焘等人是不是都成了弱智,选一个三岁夭折的幼儿来隐瞒如此讳莫如深的忌讳?如果真的三岁夭折恐怕全天下的人也不会相信贺氏嫁给一个无名氏。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魏收把拓跋翰的卒年搞错了,有误!

据此证明《宋书》的记载是错误的,拓跋珪是什翼犍是孙,非其子。驳掉宋书,晋书中的故事又如何解释呢?晋书编写的根据是什么呢?由此引出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崔鸿北魏人,与宋书作者沈约基本处在一个时代,《十六国春秋》原本秩失,现在的版本是经后人辑补的,据说晋书大多史实参考《十六国春秋》,晋书作者房玄龄先生为什么弃魏书不顾非要选择《十六国春秋》呢?除了对魏收不放心之外,毕竟崔鸿与沈约所处的年代要早。晋书给我们仍旧留下两处疑一团一需要解释,一是什翼犍未死,拓跋珪缚父请降,二是拓跋珪被流放于蜀地。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只有拓跋珪缚父请降,才能被苻坚流放于蜀地,因为他不孝。

事实又是如何呢?无论魏书也好,晋书也好,有一点是肯定的,秦军兵临云中时,拓跋代国曾出现内乱导致什翼犍的许多儿子死亡,关键在于叛乱是由谁发动的。魏书说是庶长子拓跋实君和拓跋斤,晋书则说是拓跋珪,各执一词。拓跋珪有没有可能发动政变?他自己没有可能,因为他当时才五岁,虚岁也就六岁,怎么可能打败都是成一人的长兄们呢?赞同什翼犍纳媳说的史家认为虽然拓跋珪不可能,但已为什翼犍妻子的贺氏可能,原因是她的背后有贺兰部的势力。贺氏的传奇故事我们在后面还要逐一讲,她是一个聪明、大胆、有识见的女子。即使当时她坐上代王王后的位子,也绝不可能在秦军大举压境的关键时候蛮干,清除慕容妃的儿子们,把什翼犍抓起来投降。如果真是这样,代国的老人,部落联盟的首领们会对她倍加尊重?再者说,苻坚会把一个五十七岁病魔缠身的老人送进太学学礼,仅仅认为他未参仁义?更何况什翼犍本身便是一个仁恕之君。不管拓跋珪曾不曾缚父,依苻坚的大度和英明,也绝不会将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流放到偏远的蜀地去。应该就此判断,晋书不实。

脑子大了吧?休息一下慢慢研究,这是史家们都未解一开的谜。接下来,让我们忘掉扑朔迷一离的谜一团一,忘掉众说纷纭的疑案。不可否认代国亡国了,大秦国依靠赫赫武功一统北方,前秦的疆域 “东极沧海,西连龟兹,南包襄一陽一,北尽沙漠”,大秦国的强大“虽五胡之盛,莫之比也。”美中不足的是偏居一隅的东晋政权未能屈服,如同一块白玉上的瑕疵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前秦一天天一强大,东晋名将桓温却病死,此消彼长,天王苻坚有理由相信,他混一四海的梦想就快实现了。

《鲜卑帝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