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汉 第一节 秦 朝

第三编(下) 封建地主制社会

(公元前221——公元1840年前)

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这一社会是以占有大量私有土地的封建地主与无地少地的农民结成的租佃关系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社会开始于秦朝,止于清朝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而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章 秦 汉

(公元前221——公元189年)

秦和西汉、东汉三个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此四百年是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奠基的时期,新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在开创并发展中,文化科学技术也有较迅速的发展。

第一节 秦 朝

(前221——前207年)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结束了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了秦王朝。秦朝颁行了若干项新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或政策、措施,为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矗秦朝虽只存在了十四年,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

皇帝制 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只有天子称“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至战国中期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已极度衰落,各诸侯也相继称王。秦王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诸侯争战的局面结束,天下安定。秦王政自认为功劳高于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就让大臣们讨论此事。大臣们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①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政决定取迸代“三皇”之“皇”和“五帝”②之“帝”,合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皇帝自称为“朕”,同“余”、“我”。秦王政还废除旧“谥法”③,规定称他为“始皇帝”,他的子孙和后人继皇位者,依次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这就是“秦始皇”一名的由来。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如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凡调动士卒五十人以上,必须持有皇帝的虎符为凭,才准调动。否则,就是违法。

三公九卿制 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九卿有奉常②,掌宗庙礼仪;郎中令③,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一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④,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⑤,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一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⑥,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郡县制 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

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里的头人为里正。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矗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2.实行统一经济、文化政策

秦始皇大力实行有利于封建地主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助于巩固新建王朝统一和安定的经济、文化政策。主要内容如下:

实行土地私有制 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就是要人民向政一府据实登记所有田地,按亩纳税。这是秦王朝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这个法令的推行,实现了土地私有制的法典化,促进了地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统一货币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制定新的统一的货币。新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重二十四两)为名;铜钱为下币,圆形,中有方孔,面文有两字,曰“半两,重如其文。”①旧币的废除,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铜钱的价值单一,交换方便;圆形中孔,规格一致;个体轻巧,便于携带,是一种进步的币制形式。自秦朝至于清朝末年,此种币制形式一直被采用。

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当时所下诏书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①在历代发现的为数众多的秦权和量器上,都带有这一诏书的全文。这说明了秦始皇对于统一度量衡一举是很重视的。

统一车轨 秦始皇还在全国范围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这样,便于在大路上运行。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的作用。

统一文字 华夏文化的文字,本来是同源的,在商和西周的八百余年间,有很大的发展。可是至春秋和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诸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这就影响到文字的发展。所以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面临的情况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①这样的情况不仅严重妨碍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一种严重的易于导致分裂割据的因素。秦始皇有鉴于此,命李斯主持进行文字改革工作。办法是以原秦国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的文字,制定字形固定、笔画简盛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也叫做“秦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从此统一了文字。

狱吏程邈(miǎo秒)又根据民间已行用的新字体,造隶书,字体方正,笔画更简省,也更便于书写。到西汉初年,隶书已成为通行的字体。

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祖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极好的影响。

二、镇压反动势力

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封建国家,对六国旧贵族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采取了残酷镇压的政策。

迁徙豪富 秦灭六国后,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和豪富到咸一陽一及南一陽一、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文献记载,仅被迁到秦的国都咸一陽一一带的,就有十二万户之多。有些旧贵族被逮捕关押,大量的旧贵族或与他们有关系的旧官吏、士人,隐名埋姓,四处逃亡。

在秦灭六国时,六国的许多兵器流散于民间,或被埋藏起来。

修治驰道 秦始皇为了在全国范围加强统治,为了调发士卒和转运粮饷方便,又大修驰道。驰道以咸一陽一为中心,东至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西至今甘肃东部,南至今湖北、湖南,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驰道宽广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树一株,用铁椎(chuí锤)夯打路基,使驰道平坦坚实。还修直道,自云一陽一(今陕西淳化)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堑(qi&agra一ve;n欠)山堙(yīn音)谷”约一千八百里,这是专为加强北面的边防而开通的。

秦始皇在统一后至他去世的十一年中,曾五次到各地巡游。巡游所经之路,都扩修为驰道。第一次是巡察秦的西北地区,临近边境;其他四次是东巡旧楚、齐、燕、赵、韩、魏等地区,都东至东海之滨,南至江南,北至北边长城沿线。每次巡游都历时约一年。他巡游时曾在峄(yi邑)山(今山东邹县境)、泰山、琅邪(今胶南)等处立碑,谴责旧六国统治者的黑暗统治,互相攻杀,歌颂 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业。还申张秦法,宣扬威德。这些活动对威慑旧贵族势力、巩固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一陽一宫举行宴会,博士仆射(y&egra一ve;业)周青臣在为始皇祝寿时,称颂始皇“神灵明圣”,并说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始皇很高兴。可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齐国人。他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迎。他说:“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他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他又讥讽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①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②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主要内容:

(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

(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

(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③,吏见知不一举者与同罪④,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⑤;(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

(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了这个建议,于是在全国范围发生了焚书事件。

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由于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不满,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认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把他们逮捕,严加拷问。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一陽一坑杀。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之举,这些人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多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对现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可是秦始皇的镇压是野蛮的、残酷的,不问情节如何,一概焚烧,一概诛杀,这是一种暴行。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极严重的摧一残。

三、经略边疆

秦始皇灭六国后,军锋继续向前推进,不仅占领了六国的原有疆土,还进占了与楚、秦、燕等国已有密切的政治、文化关系的民族地区,并在那里设置了郡、县,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域的奠定,打下了基矗

统一两越,开通灵渠 越人是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居住在今浙江境内和江西东部的为东瓯(东越),在今福建境内的为闽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湖南南部的为南越,在今广西西部、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为雒越,或称西瓯、西瓯骆。统称“百越”。东越与南越合称“两越”。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国,东越和闽越的君长投降,秦先后在今苏南和浙北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苏州),在今浙南和福建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福州)。后来,继续向岭南进军,大约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桂林(治今广西桂平)、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象(治临尘,今广西崇左)三郡。

秦在进军岭南时,为了转运粮饷,命监御史禄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截断了湘江上游,另开两条分水渠,一条较短,为北渠,引水七分下流,绕道再入湘江,可上下通航;另一条长达三十三公里,为南渠,引水三分西流,而入漓江。南渠就是著名于世的灵渠①。后代有歌谣说:“兴安高万丈,水把两头流”,就是描述灵渠情况的。灵渠东通北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灵渠的开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

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

通西南夷,开五尺道 西南夷按照分布地域的不同,区分为西夷和南夷两部,每部又有若干族属。主要地区,包括了今贵州西部,云南的东部、中部、西部,四川的西部,西藏的东部。这些民族的族属复杂,语言和风俗不同,经济生活也不相同,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

公元前279年左右,楚顷襄王使将军庄(qiāo 悄)率卒循沅江而上,经略黔中(治今湖南沅陵)、且(jū居)兰(今贵州黄平)、夜郎(今贵州西部),直到滇池。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他在占据了这一地区后,想归报楚王。可是就在这时,秦国夺取了楚的黔中郡,断绝了庄的归路。庄及其部属,变更服饰,从滇人的习俗。庄自立为滇王,在这里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即滇国。

庄入滇,带来了先进的楚文化,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1955—1958年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属于滇贵族的一个古墓群,出土大量的属于战国后期至东汉初年的文物。其中属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年的有数十件青铜农具,手工工具,上百件铜、铁兵器,大量的铜鼓、贮贝器和青铜乐器、马具、饰物以及黄金、玛瑙、玉制品等。这些器物独具风格,与内地的同样器物的作风不同。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滇人奴隶制前期的文化遗存。

秦灭六国以后,派将军常(&agra一ve;n案)征调巴、蜀士卒,经略西南夷。常在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一线的崇山峻岭上,开凿了五尺宽的道路,通于西南夷;并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史记·西南夷列传》曰:秦于“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

北防匈奴,修万里长城 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 老的民族,商、周时期,称为严(xi&agra一ve;n鲜)允、荤粥(hūn y&ugra一ve;昏玉),战国时期始称匈奴。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马、牛、羊、橐(骆驼)

等。战国中期,匈奴一再南侵,多次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

三国在北部边境地区修长城,驻重兵,以防卫匈奴。

约在秦灭六国期间,匈奴已建立奴隶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单(chán蝉)于①,名头曼。他乘中原地区战争方炽,赵、燕、秦的北部边防都松一弛之时,就率领控一弩一之士(能骑善射者)进占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秦灭六国后,秦朝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将军蒙恬率士卒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南地区。秦在这里设置了三十四县,都筑有县城,从中原迁来人口,以充实这一地区。蒙恬又北渡黄河,据守于一陽一山(狼山之西)和北假(一陰一山下)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头曼因不胜秦,就向北面迁徙。

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秦末农民战争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对我国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政治、思想都曾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1.起义 背 景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有三:

徭役频繁 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地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他在关中和关东大造宫殿,共有七百余所,仅在渭南上林苑修建的“阿房(pāng旁)”,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立五丈的大旗。又在骊山造陵墓,陵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陵中有“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①。在陵的附近,还有为数众多的殉葬墓和兵马俑军阵。仅为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而征发的人力,有七十多万。为伐南越而第一次调发的士卒为五十万,蒙恬守长城的士卒为三十万,修驰道、直道及其他徭役尚不计在内。

秦时人口约有两千万,在秦统治的十多年中,每年都要有二百万以上的丁男被征发。丁男不足,又征丁女。大量的劳动力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

赋税沉重 频繁的徭役不仅使大量的劳动力脱离生产,在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大量的军需或后勤供一应,主要也是从农业生产中征收。史书记载,当时从今山东运粮到西河(今年蒙古伊克昭盟),“三十钟而致一石”②。秦在南越和长城有士卒八十万人,为修骊山墓和阿房宫有刑徒七十万人,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宫观苑囿的各种人役,以及保卫官府、宫观的戍卒卫士,所需粮饷物资之多,可以想见。秦朝的地租原定为十税一,另有口赋。可是后来秦的赋税征收量却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①。

刑罚残酷 秦的刑罚是很残酷的。文献记载:肉刑有膑(bin宾,砍去膝盖)、刖(yu&egra一ve;月,锯脚)、劓、黥(同墨)、宫、榜掠等;死刑有腰斩、枭首、弃市、戮一尸一、坑死、凿颠(凿囱门)、一抽一胁、镬(hu&ogra一ve;货,锅)烹、车裂等。还有具五刑(黥、劓、斩左右趾,再笞杀,枭首、菹(zū租)骨肉于市、夷三族(一人犯罪,诛杀父族、母族、妻族)。徒刑的名目繁多,主要是太严酷。一人犯罪,株连亲属、邻居,处刑后要长期为“刑徒”,服苦役。

广大农民在秦王朝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已无法生活下去。大量的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②,进行反抗斗争。

2.秦朝 灭 亡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陈胜,字涉,一陽一城(今河南登封)雇农。吴广,字叔,一陽一夏(今太康)农民。他们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与九百名农民被征发到渔一陽一(治今北京怀柔)戍边。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一陰一雨连绵,道路不通。即使赶到渔一陽一,也要误期。秦法规定:戍卒误期当斩。他们都很恐惧。陈胜、吴广就发动这群农民举行了起义。先后攻占大泽乡、蕲县,在攻下楚的故都陈县(今河南淮一陽一)时,已有兵车六、七百乘,战马千余匹,战士数万人。

陈胜以陈县为都城,被推举为“张楚王”,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还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以号召群众。吴广为假王(代理王事),率主力军西击荥(xíng形)一陽一(今属河南)。

吴广围攻荥一陽一不下,陈胜又以周文为将军,率军直取必中。在打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时,已有战车千乘,士卒数十万,一举而攻占了戏(今陕西临潼东),直一逼一咸一陽一。这时,秦以少府章邯为将军,编骊山刑徒为军队,大败周文部起义军。周文退击关中,又被章邯军击败,周文自一杀。吴广的将军田臧劝吴广放弃攻荥一陽一,去迎击章邯,吴广不听,为田臧杀死。田臧又为章邯击败而死。在章邯进攻陈县时,陈胜率军迎战,以兵力薄弱,败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被御者(车夫)庄贾所杀,庄贾降秦。后庄贾被陈胜的将军吕臣杀死。可是这时的起义军因连遭失败,士卒散亡,已无力抗击秦军。这是起义军第一次遭到巨大挫折。

项羽巨鹿之战 在陈胜起义不久,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企图恢复旧国。这时他们的反秦活动与农民起义反秦是一致的,是农民起义的“同盟军”。当时楚国大将项燕之子项梁与梁之侄项羽正在吴(今江苏苏州)避难,也乘机起兵。在陈胜死后,他们叔侄率八千一精一兵渡江北上,连破秦军,吕臣、刘邦都归项梁节制,队伍达六七万人,立故楚怀王之孙(名心)为王,仍称楚怀王,以为号召。项梁,项羽叔侄成为当时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可就在这时,秦将章邯突袭项梁军于定陶(今属山东),项梁战死,起义军大败。这是起义军第二次遭到巨大挫折。

这时,秦政一府命戍守长城的将军王离率军回中原镇压农民起义。王离军大约有二十万人南下攻击赵国。赵为新恢复的国家,都邯郸(今属河北)。王离军进攻邯郸,赵王歇逃至巨鹿(今平乡县西南),为王离军所围困,赵派人向各地求援。秦将章邯亦率军北渡黄河,为王离军供运粮饷。秦军王离部和章邯部共约有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各路反秦义军来救援赵者都筑垒壁守,不敢与秦军接战。

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七万人救赵。宋义畏缩不前。项羽杀宋义,率军北渡漳水,“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的粮食,与秦军进行决战。九战九捷,大破王离军,王离被虏,章邯南逃,随解巨鹿之围。《史记·项羽本纪》描述这场激战时说:“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zhui缀)恐”。秦军破后,各路反秦军组成联军,推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统率联军,继续追击章邯部秦军。章邯退至殷墟(今河南安一陽一),率二十万人投降项羽。项羽怕降卒有异心,行至新安(今渑(miǎn免)池),把这二十万人全部坑杀了。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最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这场大战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军队,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刘邦入关灭秦 刘邦,丰(今江苏丰县)人,原为秦的泗水亭长。陈胜起义后,他与沛县县吏萧何等杀掉沛令,举行起义,自称沛公,后属项梁。秦军围攻巨鹿时,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约定,谁先入关灭秦,谁为“关中王”。在项羽救巨鹿时,刘邦奉命西击秦。刘邦起初只有数千人,一路收集散于各地的起义军,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又对秦军避实攻虚。经过一年的迂回进军,于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攻入武关。九月,进抵蓝田。

在农民起义军的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秦的统治集一团一内部发生了火并。起初是赵高与秦二世勾结,杀掉李斯。不久,赵高又杀掉秦二世,取消皇帝称号,另立二世之子婴为秦王。子婴又杀赵高。十月①刘邦军至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子婴投降,秦亡。刘邦宣布他应为“关中王”,同时公布《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的这些作法对于恢复关中的社会秩序有很大的好处。但也可看出,最受益的是富人,所以刘邦很受地主豪绅们的拥护。

3.楚汉 战 争

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要当“关中王”,就大怒,也率军于同年十二月入函谷关。这时,项羽有士卒四十万人,刘邦只有十万人。项羽压服了刘邦,以霸(盟)主身份封立随他入关的主要将领和秦的重要降将为王,时称“新王”;又封或改封关东已恢复旧国的贵族的王号,时称“故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关中被分为三国,封给秦降将章邯等三人。新、故王合计十八人。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分封完毕,项羽带着复仇的怒火,西屠咸一陽一,杀秦的降王子婴,烧秦宫殿,大火烧了三个月,又把宫中的财宝和妇女抢劫而去。

项羽封新王,给予富庶地区。封故王,给予边远地区。有不少故王要将原占疆土让给新王。因之,分封不久,即引发新、故王之间为争夺疆土而进行的战争。项羽支持新王,也卷入混战之中。刘邦乘机自汉中出兵北上,迅速占领关中。又东向出关,与项羽展开争夺天下的斗争。刘邦采用“斗智不斗力”的战略方针,长期把项羽及其主要兵力吸引在荥一陽一、成皋(关,在今荥一陽一汜水镇西)一带,另派大将韩信自关中东渡黄河,先后灭掉河北诸国,又东向灭齐,最后再南下与刘邦夹击项羽。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等会师于垓(gāi该)下(今安徽固镇),项羽大败,逃至乌江(今和县境)自一杀。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楚汉战争是两个封建政治、军事集一团一之间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斗争。但刘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楚汉战争中,他基本上推行郡县制度,在政治上主张统一,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他善于用人,如重用萧何、张良、韩信等;他的战略比较正确,又有稳定的后方,以补给兵员和粮饷,所以取得胜利。项羽虽在反秦斗争中立有大功,但在秦亡以后,他已成为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妄图恢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这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多次屠城,乱杀无辜,失掉民心;他专断自信,不善用人,不听谋臣范增的意见;又没有巩固的后方,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失败。

4.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最终结局,是由以嬴姓为首的地主阶级统治的秦王朝改换为由以刘姓为首的地主阶级统治的西汉王朝。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继续了下来。但是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参加起义的农民在百万人以上,这次革命运动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涤荡了封建领主残余势力,改善了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条件;并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荣传统。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复习题:

* 1.秦朝的政治制度怎样?

* 2.秦朝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

3.你是怎样评价“焚书坑儒”的?

*4.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5.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重要名词:

* 秦始皇 李斯*陈胜吴广*三公 九卿 郡守 县令 *焚

书坑儒灵渠 匈奴*长城骊山陵*大泽乡*巨鹿之战

参考书: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2.张传玺、张仁忠合著:《中国古代史辅导讲座》第七讲《秦朝》。

3.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叁〕五、六。

(选读)

4.《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卷七《项羽本纪》、卷四八《陈涉世家》。

5.一毛一泽一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一产一党一》第一章第二节《古代的封建社会》,(《一毛一泽一东选集》第二卷第617—620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马恩列斯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文物出版社1979年8月出版,第265—272页。

(5、6两种书的此二部分均为论封建社会者,以下要配合学习经常读,不再开列)

--------------------------------------------------------------------------------

①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② “五帝”有多种说法,《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谓五帝为黄帝、颛顼(zhuānxū专虚)、帝喾(kú库)、唐尧、虞舜。
    ③ “谥法”传说是周公旦制定的。是有关帝王和贵族死后,由其子弟和大臣根据其生前的功业和品德,评定的一个称号。所谓“褒善贬恶”。后世亦用于士大夫。
    ① 三公之名,始见于西汉前期。《文逊枚叔(乘)《上书重谏吴王》:“今汉亲诛其三公以谢前过。”注:“谓诛晁错也。错为御史大夫,故曰三公。”
    ② 汉景帝时改称太常。
    ③ 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
    ④ 汉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
    ⑤ 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
    ⑥ 《左传》隐公七年《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① 《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重如其文”,即重如面文,亦“半两”。
    ① 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歉即嫌。
    ① 《说文解字·叙》。
    ①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②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③ 族:刑及父母妻子。
    ④ 见知:知他人犯罪,不一举不报。
    ⑤ 城旦:四岁刑。
    ① 灵渠东接湘江上游之海一陽一江,西入漓江上游之大溶江。
    ① 《汉书·匈奴传》(上):“单于姓挛鞮(luāndi栾低)氏,其国称之曰‘撑(chēng蛏)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夫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
    ①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② 《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列传》。一钟为六石四斗。
    ① ②《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① 秦朝的历法以十月为岁首(正月),十月即次年的第一个月(正月)。

《简明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