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护国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军事上的得失

一、护国战争胜利的原因

由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在云南首先发难的护国战争,在全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达到了“铲除帝制,推倒袁氏,重建共和”的预期目的,取得了共和势力对封建专制势力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所以能取得胜利,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一)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反对帝制

护国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由于广大人民对于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记忆犹新,辛亥革命的民一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因而,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一传开,迅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和反对。这股强大的反抗一浪一潮,有力地鼓舞和支持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同时促使过去追随袁世凯的一些政一党一,为了小集一团一的私利,也打起了反袁的旗号,甚至袁世凯的一些心腹干将,为了个人利害,也纷纷离袁自保,使袁世凯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而在另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等不同的政治派别和政治势力,在反袁的大目标下,暂时地联合了起来,使反袁斗争得以顺利展开。此外,帝国主义列强也察觉到了中国反袁势力的强大,预感到袁世凯这条走狗将被中国人民反复辟的一浪一潮所吞没,因而也改变了支持帝制的态度。所有这些,都迫使袁世凯不得不放弃复辟帝制的图谋。

(二)护国军英勇作战

护国军的领导者以云南一省之地和二万余人的军力,敢于反抗袁世凯的全国政权和数十万正规军,充分表明他们具有藐视强敌的胆略和必胜信念。这支军队于宣布讨袁不久,即先后进军川南、湘西和滇桂边界,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在北洋军抵达之后,又勇敢地抗击了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的反攻。他们的坚毅战斗一精一神,有力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倒袁的信心和勇气,推动了一些省分先后响应起义,迅速扩大了讨袁阵线,确实起到了“用军事上之态度表示国人反对帝制之意”②。

二、护国军击败袁军进攻的主要条件

护国军之所以能勇敢地抗击北洋军的进攻,挫败了袁世凯妄图消灭护国军,进而扑灭反帝制烈火的图谋,主要由于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一批忠于民一主共和的中下级军官

在滇黔护国军中,从梯一团一长到支队长以至营长,大多为辛亥革命前后的同盟会员、国民一党一员,少数还是中华革命一党一员。他们具有民一主共和思想,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强烈不满;他们大多为云南讲武堂毕业生或留日士官生,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参加过辛亥革命战争。由这样一批军官掌握部队和指挥作战,是护国军比较有战斗力的主要原因。

(二)习惯于山地作战,有吃苦耐劳的一精一神

护国军对于川黔桂山区潮一湿多雨的气候和山岳丛林的地形条件比较适应,惯于在崎岖的山道中行军,和在林木丛杂的山区作战。而北洋军无论对气候还是地形都不适应,以致士气低落,难于发挥兵力火力优势。此外,护国军的成员大多来自贫瘠地区,具有吃苦耐劳的习惯;加之相当一部分老兵受过民一主革命的熏陶和正规的军事训练,使用的武器也较一精一良,军政素质较好,因而在作战过程中虽然遇到粮饷短缺等困难,基本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士气。

(三)纪律比较严明,得到群众的支持拥护

护国军高举反复辟义旗,加上各级领导注意约束部队,不准侵犯群众利益,因而军行所至,人民群众主动当向导、递情报、送茶饭、运粮弹、抬伤员,不少青年积极要求参军杀敌,涌现出不少拥军支前的动人事例。群众的积极支持,也大大鼓舞了广大官兵的战斗意志。

三、护国军将领在作战指导上的主要失误

护国军将领们在作战指导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举义宣布过早

本来,云南的领导者计划先将滇军秘密开进至滇川边境,然后宣布举义,对川边各重要据点实行突然袭击。后由于梁启超一电的催促,遂在战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仓促宣布举义。这一欠审慎的决定,丧失了通常武装起义所应有的对敌进攻的突然一性一。而且由于部队的集中和调动尚未完成就分散开拔,致使各路部队发起进攻的时间参差不齐,未能在战争初期对敌形成兵力优势。以川南战场而言,左、中、右三路接敌的时间相差一个多月,这就使敌军得以在各据点之间调动部队,互相支 援,并得到了后续部队的及时增援。当护国军主力抵达前线不久,袁世凯的援军也已源源开到,造成了兵力对比上更大的劣势,使护国军在作战中增加了更多的困难。

(二)战略计划与主客观条件不相符合

护国军一开始以二万余人的兵力,分向川南、湘西、桂粤三个方向进攻,由于兵力过于分散,结果在四川这个主要作战方向,不但没有达到攻占叙、泸、綦进而攻占重庆的作战目的,反而在袁军的反击下被迫后撤。其实,举义之初,护国军的领导者在已经了解到黔、桂两省准备响应起义的情况下,对黔、桂方向只需部署少量兵力(一以策动起义,一以防敌袭扰),而应集中更多的兵力于四川方向,争取在兵力上缩小与敌人的差距,造成局部的兵力优势。果能如此,护国军在川南的作战将会取得更大的战果。

(三)兵员、军械和粮饷的补充不及时

由于战前准备不足,战线又拉得太长,以致战争打响之后,在兵员、槍械、弹药和饷糈的补充接济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困难。以云南这样一个贫瘠的省分,要支持数万军队进行战争,确有很多困难,而战线太长,后方太远,又使这方面的困难显得更为突出。幸1916年3月底敌方提议停战,使护国军得到了补充休整的机会,人员和作战物资补充方面的困难,才暂时得以缓解。

护国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成功的革命壮举,但这次战争的目的和成果是很有限的。它虽然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推倒了袁世凯,并在人民的压力下,继任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被迫宣布继续遵行《临时约法》,表面上又暂时恢复到袁世凯解散国会以前的局面,但未能摆脱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也未能给中国人民带来任何政治和经济权益。中国的民一主革命任务仍有待以后的革命政一党一和人民去奋斗和完成。
   

《中国近代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