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护法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护法战争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护法战争,主要是围绕着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在孙中山看来,《临时约法》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一主政治的基本依据,区别于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拥护约法,即所以拥护民国”④,对约法的态度即是对中华民国的态度。因此,自从袁世凯篡权以后,孙中山一直为维护它的尊严和地位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护国战争之后,孙中山又倡导护法,这对抵制北洋军阀的独一裁统治,粉碎一切复辟帝制的一陰一谋,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一斗争口号,在现在看来无疑是十分软弱无力的,但在中国人民尚未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情况下,它仍然代表当时先进人们追求的方向,代表当时拥护民一主、反对专制、谋求真共和的社会思潮,仍不失为一面革命的进步的旗帜。这场斗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仍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护法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没有坚强的革命政一党一的领导,没有

触及民一主革命的根本任务

讨袁战争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改组国民一党一,发起组织中华革命一党一,其目的在于改变国民一党一派系林立、涣散无力的状态。但因中华革命一党一人数有限,力量微弱,其政治影响远不如昔日的同盟会,也不如原来的国民一党一。在护法战争中,中华革命一党一虽然发动了一些武装起义,但都旋兴旋灭,影响不大。由于该一党一既忽视宣传和动员工农群众,又无力组织和掌握军队,甚至连非常国会也不能左右①,其领导作用微乎其微。至于许多未加入中华革命一党一的老同盟会员,虽有不少人继续坚持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背离孙中山,有的加入进步一党一或西南军阀的行列,有的成了拥兵自重的军阀,有的充当军阀的幕僚或打一手,有的成为一操一纵国会的投机政客。他们为着个人和小集一团一的私利,反对和阻碍孙中山对护法战争的领导。事实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政一党一已四分五裂,不可能重新集结成为一个新的领导核心,担当起领导民一主革命的重任。

此外,护法口号取义狭窄,没有触及民一主革命的根本任务。孙中山表示:“护法之唯一主张,在恢复旧国会,并使之完全行使职权”①。把恢复官僚政客麇集、早已声名狼藉的旧国会,作为护法的唯一任务,既不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也不反对封建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这就不能不使护法这面旗帜黯然失色。它不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激发工农大众的革命热情,当然也得不到强大而可靠的同盟军的支持。孙中山等少数革命一党一人在茫茫黑夜中孤军奋战,其最后失败势所难免。

(二)没有建立起强大的革命武装

孙中山虽然一贯重视武装斗争,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的思想始终停留在争取会一党一和利用旧军队的阶段,不懂得用革命军队代替旧军队的重要一性一和必要一性一,因而始终没有建立起为民一主革命而战斗的坚强的革命武装。

这次护法战争,孙中山把希望寄托在滇、桂军阀身上,殊不知军阀集一团一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支持下,实行封建割据,扩张个人权势,什么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一概置之度外。依靠这样的武装集一团一去执行民一主革命的任务,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通过这次战争的惨痛教训,孙中山斥责南北军阀乃是一丘之貉,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历史再次证明,在中国,任何革命的阶级或政一党一,不建立自己的武装,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设想的。

(三)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和

协调一致的军事行动

南方参加护法的军队共约十几万人,并不少于北洋军的实际参战兵力,如果能服从军政一府的统一指挥,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集中兵力于主要战场,互相协同配合,是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的。根据北军先图湘、再图粤的作战企图,粤、桂护法军如能与程潜所统湘军密切协同,从正面反击北军,并在攻占岳一陽一后,在湖北黎、石所部配合下,迅速攻鄂,滇黔军方面,以部分兵力牵制刘存厚所统之川军,以大部兵力出湘西侧击攻湘之北军,或经湘西出鄂西,与黎、石所部一起东攻武汉,对北军实行战略夹击,那么整个战场的形势就将为之改观。无奈,桂军的作战目的仅在控制湘省,滇军的作战目的意在攫取四川,根本不服从军政一府的领导和指挥,只顾各自的政治需要,在不同的战场独立决定战守进退。结果,湖北的黎、石部因得不到援助而失败,从而使北军毫无后顾之忧地向湘南节节进一逼一,如果不是吴佩孚中途顿兵,粤省也将难保。滇黔军虽然攻占了四川,却对于战争全局毫无裨益。

由于参战南军主张不同,各怀私图,因而不仅缺乏战略协同,而且也缺乏战役协同。当北军攻占岳一陽一时,桂军竟弃长沙而走;后湘、粤军组织反击,虽然取得了击败北军左路军的重大胜利,但因退驻衡一陽一的桂军按兵不动,致使湘粤军在反攻奏捷后,又被北军中路抄袭后路,不得不退守桂边,丧失了扭转战局的大好时机。

以上说明,即使是正义的战争,如果没有明确一致的战略目标,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一致的作战行动,要夺取战争的胜利也是困难的。

在护法战争中,南方军政一府固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北洋政一府也未能实现其“武力统一”的图谋。究其原因,除了战争的非正义一性一、发动内战不得人心外,还由于北洋政一府内部直皖军阀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对护法政一府的态度各异。战争之初,段祺瑞驱使直系军队打头阵,本想一箭双雕,既实现其“武力统一”南方的计划,又借机削弱直系的力量。直系军阀也不甘为段祺瑞火中取栗,为了保存实力,参战部队消极怠战,以至自动停战,致使段祺瑞的作战计划一再受挫,武力统一的目标未能实现。此外,北洋政一府所遣各军,是由各省镑地一抽一派的,数量虽多,武器也较优良,但大多军事素质低下,作战指挥拙劣,士气低落,军纪败坏,一遇南军的认真抵抗或进攻,就屡屡败北。在攻湘作战中,先受阻于贺家山,继败于岳一陽一,再挫于攸县,损失都相当惨重;至于四川,北洋政一府虽多方扶植刘存厚,也未能挽回败局;粤闽方向,虽调兵遣将,也未能阻止陈炯明部的深入。这一切表明,北洋军的战斗力也极为有限。

为期一年零三个月的护法战争,以其失败的结局最后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彻底破产,宣布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一主主义革命的彻底失败。此后,中国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的惨祸之中。面对严酷的现实,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国家和民族积极寻找新的解放道路,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一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国近代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