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粒园是苏州最小的园林吗?

残粒园,取唐代诗人李商隐“红豆琢残鹦鹉粒”句意而得名。一向被人公认为苏州最小的一座园林,而被载入刘敦桢所著《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但近年也有人提出异议。
    残粒园,座落在苏州装驾桥巷34号。始建于清末光绪间,为扬州某盐商所有,原称东园。后归姚大赉。20年代名画家吴待秋买得此宅,才取李商隐诗意而改称残粒园,现为其子吴门画家吴木的宅园,对外并不开放。
    园位于整座住宅的东侧一隅,全园面积很小,仅140平方米。但这座小小园林,却能独运匠心,在有限的空间内将亭子、假山、水池、花木组成曲折高下,而有层次的景观,成为颇负盛名的一座小型园林。
    从北向的圆洞门“锦窠”入园,迎面设湖石峰作屏障,园内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岸较高,全用湖石迭砌,以石矶挑于池面,东南墙角和池岸边,各立石峰与入门处的石峰相呼应。园内罗植桂花、蜡梅等树木,使全园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四周高墙上部辟有漏窗,蔓以薛荔、爬墙虎等草本植物,使墙面不显得呆板而有变化。池西紧一靠界墙,迭湖石假山一座,山中有石洞,入洞后可循石级上达一半亭,名栝苍亭。亭侧有门可达宅内的花厅。此亭居全园最高点,登临凭眺,视野开阔,是园景最好的观赏点。由于园景布置得体,素有“以小见大”之称。近年,有人(包括宅主人吴木本人在内)对残粒园是否是苏州最小的园林,提出了异议。前年,笔者为了编写苏州建筑志曾走访此园。吴木老人在接谈时介绍说:“这是一个误会。当年古建专家刘敦桢氏,走访此园,由于时间匆促,仅看了这座宅院的园林部分,并未察看住宅全貌,因此就误认为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了。”
    这座住宅,确实范围很大。在园林西侧,设花厅一座,有门可通出入。花厅之北的小庭中,植有一棵极为高大的广玉兰,树干有合抱粗,郁郁葱葱,挺拔异常,据说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现被列为市级保护的古树名木。据说这种玉兰出自美洲,后引进中国,现在这种高大的玉兰树在美国亦不多见。花厅之前庭,配置假山一座,假山内叠石而成一个小小石一穴一,名“小天池”,因有泉眼相通,清澈透明的泉水盈盈冒出,四季不涸。花厅西侧设曲形廊屋,内嵌有书条石五方。再往西,又有一座庭院,筑有栽植牡丹的花台一区,立湖石数峰,点缀其间。其前为玉兰厅(厅内有套室)。厅前植高大的玉兰两株,亭亭对立,此厅亦因此而得名。玉兰厅原系吴待秋生前在此作画之所,经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访晤,据吴木老人介绍说:章太炎、施剑翘,陈叔通,范烟桥、周瘦鹃等知名人士,都曾到过这里。
    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后的看法是:当年此园取名“残粒”,确寓有小一巧一玲一珑之含意,但此园是否可视为苏州最小的园林,关键在于划分园林与住宅界限问题。如果把厅堂及其他庭院都划入园林部分,那末面积就并不算小;如果仅仅指园林一角,当然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了。苏州的私家宅园,往往园林与居宅相连,很难作出明确划分的界限。因此对残粒园是否作为苏州最小的园付,必然产生分歧意见,而很难得到统一。
    (孙鹄)

《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