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其中难点在于人性本身的尴尬。
故事终究是故事,这篇故事只不过是依附了一个胡人英雄——石勒而编造出来的,为了行文的需要,有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都作了改动。
本书历史背景,选自东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次民族矛盾比这个时候更为尖锐,胡汉杀戮时刻未停,较之元、清更甚数倍。
矛盾就在这里产生,人性与民族大义。
矛盾里的人生是悲剧人生,一如金庸笔下的萧峰。
王绝之睥睨世情,远比那萧峰更为自在,然而在这个矛盾面前同样存在尴尬,就如他是否真该与他心中敬佩的英雄石勒一战。
朋友早就在尚未完稿之前问我,你到底怎样安排石勒与王绝之的一战。
我摇摇头道,不知道,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这一战,显然是无法避免,主要原因倒不在石勒与王绝之的胡汉之分和杀父之仇,而在于王绝之乃是率真之人,他要挑战石勒来超越自己,这是潜在意识,王绝之并不能自觉,然而这一战的结果,我却写不下去,我不愿看到这两个人在这场决战中死掉一个。
有些事做起来并不能收发如心,就算王绝之有“亢龙有悔”的绝技,当遇上真正武功高手时,却只能全力出击,这场势均力敌的拼斗,结果注定只有一个:总有一人要倒下去。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做有些事时,也是同样不能收发如心,拿得起,未必放得下。
石勒死。
王绝之死。
石勒、王绝之俱死!
石勒、王绝之俱活!
石勒与王绝之这一战会有怎样的结果,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四个必然结果中我却无法选择其一。怀有美好心愿善良的人们总希望这两个英雄都能活下来,但这只是我们的祝愿,并非真实。
既然这个世界如此多姿多彩,为何又要强求一个结果呢?我想,在你的心中应该存有一个后继的故事。
故事必然同样多姿多彩。
周显九九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