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与意的矛盾

【原文】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1),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蕴邪(2)?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陵,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父。极天下之喷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注释】
    (1)情伪:真情假象。
    (2)蕴:内涵。
    (3)形而上者:思想、观念等没有确定物象的意识形态。道:理论,原则。形而下者:可见可触的具体物质。器:具有实用一性一的物质。
    【译文】
    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义。”那么圣人的意图就不能表现出来了吗?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是为了充分表达意念,设置六十四卦是为了充分表达真伪,加上文辞是为了充分表达要说的话,使卦史变化相通是为了充分显示有利之处,激励人们是为了充分显示它的神奇。”“乾卦”和“坤卦”集中体现了《易》的内涵吗?乾坤确定了秩序,《易》的原则就以它为基础。乾坤毁灭了,那么就无法体现《易》的原理。
    《易》的原理体现不出来,那么乾坤差不多就要停止运动了。因此,形而上者叫做道,形而下者叫做器,将它们结合调节叫做变,推演运用叫做通,在民众中实施运用叫做事业。所以,卦象是圣人用来显示天下万物繁杂的现象,模拟它们的外形面貌,反映事物的特一性一,因而叫做卦象。圣人用来显示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观察它们的普遍联系,以推行立身处世的准则和规范,加上文辞,用以判断吉凶,因此称为艾。极尽天下万物最繁杂的现象,这是卦象的演化,激励天下万物运动的,是卦交辞的启示。互相联系并适度调节,是变化的结果。推动万物运行,是变通的结果。对它们心领神会的是人,默默成就它们,无言中确立信赖,是德行显现的结果。
    【读解】
    人世间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宇宙万物千变万化的形貌及其内在联系,用什么方式来传达人们内心对大千世界的深奥复杂微妙的感受。
    《系辞》的作者认为,只有超凡入圣的人才能成功地解决这一难题,而《周易》则是成动解决这一难题的代表作、典范,所以被看成是“经典”。具体地说,《周易》用六十四个卦象和卦辞、爻辞,揭示了天地万物的形貌、特点、联系、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表现了圣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圣人的伟大品德。
    姑且不说作者一再表现出的对“圣人的厚一爱一,这里提到的“言”与“意”的矛盾,恐怕才是真正要关注的焦点。言语、话语、表达手段和方式总是有限的,外部大千世界和深幽的内心世界却是无限的。如何用有限来表现无限,既是哲学问题,又是艺术问题,同时也是人生问题。老百姓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有圣人君子(一精一英)才会去思考远离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切身利益的这类问题。他们的思考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周易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