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讲

一陰一陽一循环的过程

《参同契》这里开始讲的学理,说到人一体生命、一陰一陽一之气的功能,与月亮、地球运行的关系。由月尾到下月初,说明活子时生命能的发动,以及一步一步的功能,使我们认识修道时气机的发动、一步一步的程序和境界。这个必须要了解《易经》的十二辟卦,这是麻烦的事,大家听起来会觉得很啰唆,尤其是对《易经》不熟,所以这一段现在大体把它讲过去,将来再做研究补充。
    “一陽一以三立,一陰一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这个都属于《易经》。“一陽一以三立”,指每月一陰一历初三,月亮刚刚出现。加一候五天就是初八,月亮半圆,在《易经》的数理一陰一陽一道理来讲,这个一陽一里有一陰一,所以“一陰一以八通”,初八算是一陰一的开始。“三日震动”,初三是震卦的现象刚刚发动。“八日兑行”,后天的八卦图,初八属于兑卦,此时月亮半黑半亮。“九二见龙”,九二就是第二爻,这个“龙”字是形容辞,形容一股一陽一气刚上来,这个时候一陰一一半一陽一一半,“和平有明”,正在中庸的状态、和平境界。
    “三五德就”,三五一十五,每月一陰一历的十五“乾体乃成”,整个的月亮统统是白的,这个情形好像月亮的光明圆满。《易经》的解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都是必然的,没有办法变动。人的生命壮极必老,也是呆定的,所以到“三五德就”的时候,等于乾卦到了极点圆满,接着一陽一极就一陰一生。这个原则反映在中国文化的世道人生哲学,万事都不可过分,盈一满了就要失败。过了十五以后,下半月开始就是一陰一。
    “九三夕惕”,就是乾卦的第三爻,昼夜都要小心,等于年龄大到了极点,就准备走了。“亏折神符”,这个时候月亮慢慢走向下半月,夜里就“盛衰渐革”,“渐革”也是卦名,这个现象又变了。“终还其初”,最后又走到一陰一的境界去。打 坐修道做工夫也是这样,所以大家必须要了解这个道理,当你一精一神最健旺、境界最好的时候,下一步就是一陰一境界来了。一陰一境界并不可怕,一陰一极一陽一极都是了不起的,所以必须要认清这个法则。
    假使一个修道人到了昼夜身心舒一爽,百脉畅通,内外一 片光明,等于道家北派的祖师丘长春所讲的,人变成了无缝塔。没有缝就不漏,六根不漏在一片光明中。假定你有这个境界,你说下一步呢?明极就暗,转过来一陰一境界一定会起来。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一明一暗是它的过程,那个能明能暗的是道体,不在这个明暗境界上。真正的大道成功,是在无一陰一无一陽一之地,非一陰一非一陽一,那个暂时不谈。现在讲修丹道做工夫的方法,对这个境界的变化必须要认清楚。

不要怕一陰一境界

现在他说一陰一境界来了,“巽继其统,固济一操一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 “巽”是卦名,巽为风,一陽一极一一陰一来了,下面是一一陰一开始的巽卦,就是“巽卦继其统”的意思。修道的人工夫到这一步,注意这四个字——“固济一操一持”,就是要好好把守住,不要被一陰一境界骗走了,不要恐惧,不要害怕,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反复过程。这一个程序,每一个境界每一步工夫都告诉你了,等于是乾卦九四爻的爻辞——“或跃在渊”,在深渊里跳出来,像一条龙一样,俗语所谓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化龙了。譬如你们青年同学们,学校刚刚毕业,年纪轻,所谓春秋方盛,前途无量的样子,也许跳出来,也许跳不出来。这时候价值无比的大,所以叫“或跃在渊”。到了这个境界,由一陽一到一陰一,要特别小心,“进退道危”,或者进步或者退步,这个道不是讲“大道”的“道”,是这个法则、原则。这个境界里究竟该进该退,是走入一陰一境界,或是保持一陽一境界,要特别小心,因为这还是不定的。那么到了这一步工夫怎么办呢?这个就要靠你的智慧了,因为这是火候的问题,有时候就赶快走入纯一陰一的境界里,大休息下来也是一件好事。
    “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刚才这个巽卦,第二爻又变成一陰一了,两重一陰一爻变成了艮卦。一陰一境界等于每月一陰一历的二十二、二十三这两天,成了艮卦,等于说一陽一爻光明只剩了一点,下面是暗的。这样就晓得自己的限度了,不能再加,只能减下来,“不得逾时”,违反这个原则是不行的。这就是每月一陰一历二十三的时候,典守下弦之期月亮,一半亮的一半暗的,同上半个月一样,不过亮光是向下颠倒的次序。
    “九五飞龙,天位加喜”,到这个境界等于乾卦的一陽一能快要完了,“九五飞龙”在天之相,光明到了最鼎盛的时候,下一步就是黑暗的开始,所以“飞龙在天”,所谓天位已到了最高处,再进一步就转一陰一了。
    “六五坤承,结括终始”,每月的月尾,坤卦第五爻了,月亮的光明都没有了。我们打坐修道到这个时候,一点念头没有,完全到了一个沉没的阶段,等于说无知、无喜的阶段。如果修道到这个境界,“结括终始”,要像口袋一样封起来,什么都不管,因为一陰一极了,下一步又转过来到光明境界,力量更大。所以“韫养众子,世为类母”,这个韫养的第二度光明再来,等于这个一陰一极是一妈一妈一,再生一个儿子出来。在密宗也讲到这个道理,所以有子光、母光这个差别,一般人把“明”的先后境界的差别,比喻母子相会的道理。这是月尾的月亮,我们的境界也是如此。“上九亢龙”,“亢龙”就有悔,到了最高处就不行了,“战德于野”,一陰一陽一交战。现在还是把所谓炼丹、气机、生命、一精一神、健旺这些变化,用《易经》的乾、坤两卦六个阶段来说明。

群龙无首最好

“用九翩翩,为道规矩”,“用九”这个名称很有意思。现在留下来这一本《周易》的“乾卦用九”、“坤卦用六”这两个名称,只有乾、坤两卦里头有。坤卦是一陰一爻用“六”代表,乾卦是一陽一爻用“九”代表,其他卦里头没有。怎么叫“用九”、“用六”?历来解释很多,我的研究告诉诸位,就是“用一陰一”、“用一陽一”。换句话说,到了最高的境界,天地宇宙万物同人一样,都受一陰一陽一的法则所支配。能够不受一陰一陽一法则支配,善于用一陰一陽一,超越于一陰一陽一之外,就是“用九”、“用六”的道理。
    所以《易经》的乾卦有一句话,“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群龙”就是指这六爻,六条龙无首,没有头的,这是大吉大利。六条龙都没有头为什么大吉大利呢?“用九”,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立场来讲,“用九翩翩”是谦虚到极点, 自己决不做首领,也不占任何位置。我常说中国文化里的隐士之道,是帝王学的领导,隐士决不占任何位置,也不要任何权益。所以“用九”这个群龙无首,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民一主的一精一神,平等平等。自己不在其位,一概不用,当然大吉大利。一个人帮助一团一体得益很多,他自己什么都不要,飘然而去,这个人就是“用九”。“用九”当然“见群龙无首”,所以大吉大利。

按部就班 九转还丹

“用六”也是一样,有吉有凶就是人有所求,到了无所求的境界,也是与“用九”一样。所以《参同契》“用九翩翩,为道规矩”,是说做工夫一步有一步的境界,一步有一步的道理,“用九”、“用六”而不被一陰一陽一所用,是跳出了一陰一陽一之外。我们没有跳出以前仍要知道“用九”,每一个境界来都晓得是过程,不是永恒。就算神通广大,能翻天覆地,还是道的“用”,不是道的“体”。如果被自己的这些境界骗住了,修道永远不会成功!所以,每一个境界都不能执着,因为下一步还要变化。所谓“用九翩翩”,那是形容超越的意思,“为道规矩”,是要晓得那是修道的这个道理。
    到了“一陽一数已讫”,乾卦用完了,一陽一数“九”没有用了,“讫则复起”,一陽一极就一陰一生。“推情合一性一,转而相与”,拿人的生命来讲,一陰一陽一是一性一情,这是中国文化《礼记》的根本。一性一包括心理的,情包括生理的,懂了这个法则来“推情合一性一”, 把生理与心理的境界合一,这也是一一陰一陽一。也就是把心理的一念不生的清净,与生理上气住脉停相结合,则一步一步自然会起变化。所谓“九转还丹”,像一个圈子一样在旋动,“九转”并不是气在身上打转九次,“九”是一陽一数,是说一陽一气极而转一陰一、一陰一气极而转一陽一这样的过程阶段。
    “循环璇玑”,这个流动互相反复,“璇玑”是古代天文仪器中心在转动的那个东西。“升降上下”,一陰一陽一到了 一升一降,一上一下。“周流六爻”,从《易经》来讲六爻,六个位置。“难以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每个境界的变化,如佛经所说“不可思议”,不要去想,难以推想观察,因为我们生命的功能都是自然变出来的。但是每步工夫不一定呆定的,依个人的体能、年龄、心理等的关系而有异。活子时也不是呆定的,可是这个法则、道理、规矩,等于科学的公式,它是呆板的。所以必须要把这公式把握住了,才能修道。
    道家有各种各样的怪工夫,从丹田从海底提气上来,再从背上转,到前面下去叫做转河车等等,这些都不是正统道家的路线。你不能说他错,但是正统道家走的路不是这个样子,只要是后天有意去做的,纵然成功也不是正道。因为做得成的就坏得了,不做就没有,所以不是正道。

丹道先养一性一

现在我们翻到中篇,正统道家的神仙丹道之术,下手的工夫先从养一性一开始。中国文化三家,佛家讲明心见一性一,道家讲存心炼一性一,儒家讲修心养一性一。《参同契阐幽》这本书上,注解的朱云一陽一真一人,不用道家名称,倒用了儒家的养一性一说法,道理都是一样。“此卷,专言养一性一,而御政伏食,已寓其中。”养一性一同佛家明心见一性一不一样,不是用禅宗所谓参话头的方法,他不要你参,因为人一性一本来就是道,人一性一本来就是佛,你只要培养就出来了。这一篇专讲养一性一下手的工夫,与道家的修持之路,以及得到金丹吃下去长生不老的道理、程序,“已寓其中”,都包含在内了。

一性一命归元章第二十

将欲养一性一,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一精一云布,因炁托初。一陰一陽一为度,魂魄所居。
    一陽一神日魂,一陰一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一性一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处外,筑为城郭。城郭完全,人民乃安。
    爰斯之时,情合乾坤。乾动而直,炁布一精一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刚施而退,柔化以滋。
    九还七返,八归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则水定火,五行之初。
    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之形象,真一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
    类如鸡子,白黑相符。纵横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
    千古丹经《参同契》,内容归纳成三大纲要:御政、养一性一、伏食。本章叫做“一性一命归元章”,是后人所加,指一性一与命两个合一。在别的道书上,一性一跟命叫做神与气两种,神是一性一的现象,气是命的现象,所以神气是讲它的现象,一性一命是讲它的根本。现在修道成功变成神仙就是一性一命归元这个作用,返本还元了,得了道长生不死了。所以“此章,言一性一命同出一源,立命,正所以养一性一也”。道家的书都是讲先修身, 把身一体修好,因为我们这个肉一体是生命的一个杰作,一个果实。譬如苹果是苹果树结出来的果,等于我们这个身一体一样,但是苹果的生命是苹果树上来的,苹果树是命一根。这个命一根在苹果里也有,再把苹果籽种下去,好好培养,它又长一棵苹果树出来。所以我们这个肉一体不是本命,可是本命也在这个肉一体。真正把命功修好了,“明心见一性一”,见道自然很容易,所以立命正是养一性一,就是这个道理。
    “将欲养一性一,延命却期”,你想修道,成了道就明心见一性一了,佛家叫明心见一性一为生命的本来。我们想长生不老,“延命”就是长生,就是“却期”。到一百岁乃至二百岁不死,就是支票不兑现,兑现了就叫做死。延命不去死,就是却期支票。想达到延命不死,下手工夫先从养佳开始。怎么养一性一?道家讲一性一就是命,命就是一性一,要在理论上先了解;理论不通,修道都是白修。所以,“审思后末,当虑其先”,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末端地方,先要了解它的根本,也就是要先了解一性一命从哪里来。

养一性一即修命

“人所禀躯,体本一无”,父母没有生我们以前,没有这个生命,当然没有生死。“元一精一云布”,等到父母的一精一血交一配了,像云飘上天一样,上去后雨就下来。“因炁托初”,父母一精一血凝结炁化,我们生命投入而形成了胎儿。“一陰一陽一为度,魂魄所居”,这个成长的过程,一陰一陽一有它一定的境界,一定的度数。释逝牟尼佛几千年前讲的生理学,跟现在一样,而且更清楚。一娘一胎里头七天一个变化,三十八个七天共九个多月,生长成为一个有魂有魄的人而出生。朱云一陽一祖师的注解非常好,“此节,言养一性一之功,当彻究一性一命一根源也。”养一性一的工夫就是修命的工夫,必须要先了解一性一命的根本。“何谓一性一? 一灵廓彻,圆同太虚,即资始之乾元也。”一性一是什么?因为这位朱云一陽一真一人是清朝的,距离我们只有三百多年,算是近代文化,他把儒、释、道三家合起来讲,“一灵廓彻,圆同太虚”,圆满光明,清净无念像太虚一样。假使无念是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叫无念,那叫做糊涂!不叫无念。无念等于天气好的时候,万里无云,青天中间一灵不昧,灵觉之一性一万法皆知。“一灵廓彻”,“廓”就是空空洞一洞,无量无边,彻东彻西,天上天下,无事不包。这是圆满,同虚空一样,虚空有多大这个灵一性一就有多大。在《易经》来说,就是
    “万物资始”,宇宙万物都靠这个功能生出来,这个叫一性一。“即资始之乾元也”,叫做乾卦,万物的根源是一性一。我们修道,道的根源在哪里找?在一性一中找。命是它变出来的,所谓心物一元,都是它变的。
    “何谓命”,现在讲我们的命在哪里。你看在座的有年轻有年老,老的不是这条命老了,是形体老。什么是命?“一炁絪媪,主持万化,即资生之坤元也。”真正生命是这个“炁”,这个“炁”不是呼吸之气,现在的语言讲就是生命有个能量。这个“一炁絪媪”,“絪媪”就是闷住了,一陰一陽一混合闷住。“絪媪”两个字很难解释,譬如有时候气候闷起来一点风都没有,很闷很难过,知道快要下雨了,这个大气在酝酿,尤其是在春天。所以青春这个阶段,最麻烦,这就叫做“春困”。《红楼梦》中林黛玉春困发幽情,这是春天絪媪的境界,就是闷,头脑都不清,身一体都懒,像老母鸡抱蛋也是这样,闷闷的。
    “主持万化”,万化之物,像发豆芽,黄豆泡水,上面盖起来,那个水蒸气闷住它才发芽,那个境界就是“絪媪”。万物都靠这个境界,在《易经》的道理是坤卦的境界,坤属一陰一。如果你们修道打坐,能够坐到忽然之间忘掉身一体,忽然 之间什么都不知道——说不知道嘛又知道,说知道嘛又不知道,像老母鸡抱蛋一样一身都软一了,很舒服不想动,念头思想都没有。这样子闷住久了,可以返老还童了。随时都闷住更好,越闷越熟,一精一、气、神都发展了。可是修道的人多半不是如此,而是用脑筋、用方法、用意识搞来搞去,并没有静下来。所以一定要静到极点,就是老子所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才是命功的境界。“絪媪”是《易经》上的,闷闷的但也不是闷,这个身一体永远在春天,所以叫“长春”,永远在那个春困的阶段,也就是命功的境界。


《我说参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