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子弟(10)

晚年生活
    刘邦去世以后,惠帝继位,他对叔孙通说:“关于先帝的陵园和祠庙中的相关礼仪,群臣还不是很熟悉,你把这份重任担起来吧。”于是,叔孙通被调任为太常,负责制订宗庙的礼仪制度。此后,汉朝的各种礼仪制度的制订,都是叔孙通在担任太常的时期所论述、著录的。
    惠帝到长乐宫朝拜太后,或者出宫巡视往来,每次都要禁止人民通行,实行所谓的清道,十分扰民。于是,朝廷专门为此修建了阁道,正好建在未央宫武库的南边。一次,叔孙通奏请公事的时候,乘机请求与天子密谈,得到了允许。他对惠帝说:“陛下为什么私自修建阁道并且把阁道建在武库的南边呢?您难道不知道,高皇帝陵寝中的衣冠每个月出游到高帝庙,必定会经过这里吗?高帝庙,是我朝始祖的宗庙。陛下怎么能够让后代子孙在宗庙交通要道的上空行走呢?这是对先帝神灵的不尊敬!”惠帝万分地恐惧,便打算将阁道立即拆毁。叔孙通则说:“君主的行为不能有过失。如今,陛下做了错事,百姓们也都知道此事。如果您将阁道拆毁,就会彰显自己的过失。因此,希望陛下在渭水北岸另建一个别庙,让高皇帝陵寝的衣冠每月出游到那里,这样,阁道便可以不必拆除;同时,进一步扩大、增加宗庙,也是孝道的根本。”于是,惠帝高兴地下令相关部门另建了一个别庙。可见,别庙的兴起,原本是因为阁道的缘故。
    惠帝曾经在春天出游,到离宫去。叔孙通进谏说:“古时候,君主要在春天品尝鲜果。现在,樱桃成熟了,可以用来进贡。希望陛下出游的时候,顺便带些樱桃来敬献宗庙。”惠帝答应了叔孙通的请求。所以,后代君王用各类鲜果敬献宗庙的礼仪由此而兴起。
    申培公及其学门
    申培公是鲁地人。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培公以弟子的身份跟随自己的老师在鲁国的南宫拜见了刘邦。吕太后时期,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和刘郢同拜一个老师。不久后,刘郢被立为楚王,他请申公做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不喜欢学习,申公管教十分严厉,还经常责罚太子,太子为此非常憎恨这个老师。刘郢死后,刘戊继位为楚王。于是,为了发泄过去的积怨,便把申公禁锢起来进行报复。后来申公逃脱了,但是心里为此感到十分羞耻,便回到鲁地的家中教书,终身不出家门,谢绝与宾客交往,只有鲁王传令召见他时,他才出门。由于申公学问大、名气大,所以有一百多位学生从远方专程赶到他这里来求学。申公的教学只是对《诗经》作解释,没有写专门的著述来阐发经义,而教学过程里碰到有自己有疑义、拿不准的地方,他从不讲授,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也就是这样他的学生思维能力和个一性一都十分突出。
    兰陵人王臧向申公学习《诗经》后,获得了侍奉孝景帝的机会,任太子太傅,后来免职离去。汉武帝刘彻继位后,王臧上书请求做皇帝身边的顾问。此后,他多次升迁,官运亨通,一年之内就官至郎中令。代国的赵绾也曾经向申公学习《诗经》,与王臧是师兄弟,关系很好。后来,他官至御史大夫。王臧、赵绾曾经建议天子修建明堂,用来召集诸侯朝会,但事情没有办成,他们便向朝廷推荐了自己的老师,希望申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于是,天子派使者带着束帛和玉璧,驾着四匹马拉豪华的车,去迎请申公。申公被接到京师,拜见了天子。当时,申公已经八十多岁了,年纪太大了,人也有些糊涂了。刘彻问起他有关国家安危的事,他回答说:“当政的关键不在于多说话,主要看当政者实干能力与效果罢了。”此时的刘彻正倾心于文辞,听到申公这样简单的回答,心里有些不高兴。但是,既然已经把人家召来了,刘彻便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让他住在鲁王在京城的馆舍里,商讨建立明堂的事宜。
    太皇太后窦氏喜欢老子道家的学说,不喜欢儒学,对于儒生所提的建议嗤之以鼻,她用赵绾、王臧的过失来责备年轻的皇帝。于是,在太皇太后的压力下,刘彻停止了修建明堂的工程,并把赵绾、王臧交给司法部门处置,他们两人害怕便畏罪自一杀了。而申公也因为生病免官回家,在几年后也去世了。

《史记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