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子弟(11)

申公的学生当博士的有十多人:孔安国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一陽一内史,鲁赐官至东海太守,穆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任胶西中尉,阙门庆忌任胶东内史。他们都有廉洁的德行节一操一,治理官民也很有成效,尤其喜好学习,经常受到人们的称赞。其他的申公弟子们,品行虽然不如他们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掌故的也有百余人。他们讲论《诗经》的风格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大都依循申公的见解,不离其左右。
    《礼经》学派
    当时,讲解、论述《礼经》的学者也大有人在,而鲁地人高堂生的讲解最接近《礼经》的原意,是当时讲解最好的一个。从孔子的时候起,《礼经》的经书就不完整。到了秦朝焚书以后,经书散失的篇目就更多了。此时,只有其中的《士礼》篇是保存完整的,高堂生也以能够完整地讲解它而闻名于世。
    另外一个礼学大师是鲁地人徐生,他善于演习礼仪。孝文帝时期,徐生靠着懂得礼仪而出任礼官大夫。他把这套礼仪又传给他的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徐延、徐襄。徐襄这个人有善于演习礼仪的天赋,但是不懂得《礼经》书的原本内容;徐延稍微能读懂《礼经》,但是不够一精一通。徐襄也靠着懂得礼仪而出任汉廷的礼官大夫,后来官至广陵内史。徐延和徐门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经出任汉廷的礼官大夫。而瑕丘人萧奋因为通晓《礼经》曾官至淮一陽一太守。此后,能够讲论《礼经》、演习礼仪的人,大都出自徐家门下,成为礼官专业户。
    《易经》学派
    鲁国的商瞿向孔子学习过《易经》。孔子死后,商瞿开始教授《易经》,历经六代而传到齐地人田何。田何,字子庄,秦末汉初人。汉朝建立后,田何把这门学问传授给东武人王同,后来,王同又将其传授给淄川人杨何。杨何因为通晓《易经》,于元光元年受到汉廷皇帝的征召,曾官至中大夫。齐地人即墨成因为通晓《易经》而官至城一陽一国相。广川人孟但也因为深谙此道而出任太子门大夫。鲁地人周霸,莒地人衡胡,临淄人主父偃,都因为通晓《易经》而官至二千石。但是,在他们之中,一精一于解说《易经》的,都出自杨何这一学门。
    董仲舒及其学门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他热衷于研究《春秋》,并深有所得。在孝景帝时期出任博士。他公开讲授《春秋》,弟子们根据入学时间的长短来依次的辗转互相传授,所以有的弟子甚至没有见过他的面。董仲舒曾经三年不到家里的后园游玩,只为了留出时间专心学术研究。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是最标准的,没有不合乎礼仪的地方,学者们都效仿、尊敬他。
    汉武帝继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里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一陰陽一交替运行的规律,结果大有所成。采取了许多方法预测和影响降雨,后来在江都国推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在任职期间,他被贬为中大夫,专心在家里撰写《灾异之记》这卷著作。此时,辽东郡的高帝庙发生了火灾,他在书中认为是天灾示警。主父偃很嫉妒董仲舒的才能,便窃取他的书上奏天子,说他妖言惑众污蔑当今天子,想要陷害他。天子召集众儒生,将此书给他们看,大家都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廷和天子的内容。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此书为其师所作,竟指责该书的作者十分愚蠢。于是,天子把董仲舒交给司法机关处置,结果他被判处死刑,武帝刘彻感慨他的知识渊博也因为知道他有些懵懂,所以下诏赦免了他。此后,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的事情了。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此时,朝廷正在大规模兴兵征讨四方的蛮夷,公孙弘研究《春秋》比不上董仲舒,而他却善于迎一合世俗的准则来处理事情,所以官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的为人阿谀奉迎,品行不端,非常看不起他。公孙弘为此也十分憎恨他,便对皇帝说:“论当今之世,只有董仲舒可以胜任胶西王的国相。”刘彻听取了公孙弘的“建议”,董仲舒被排挤出中央。胶西王平日里听说过董仲舒的德行,因此对待他很好。可是,董仲舒还是害怕时间长了会生出是非,不久后便以身一体原因为借口,告老回家去了。直到去世,他始终不置办家产,而专心从事学问研究、著书立说。所以,从汉高祖一直到汉武帝这五代君王在位时期内,只有董仲舒以一精一通《春秋》出名,他所研究的是《公羊春秋》。

《史记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