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

译文

弥勒菩萨向佛问道:“世尊,在那极乐世界,为什么有些只能在地面上的宫殿房舍活动,而不能随意游行于虚空,获得神通,自在无碍?”佛回答道:“那些人是处在极乐世界的化设城邑地带的众生,这些人由于在世时尚未完全了悟最高佛智,只是相信罪福报应,修行善根,愿往生极乐净土。这些人在临终之际,只能往生到极乐世界边界地区的七宝化城中,城邑方圆各二千里,城中也像在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即忉利天一样,有房舍住宅、宝树宝池,具足种种供养。城邑中的众生,五百年内不能游走行进于虚空不能亲自见佛听教。这就像在转轮圣王的国土上一般,如果诸位小王子获罪,跟转轮圣王一样,但就是得用金锁锁住双脚,不让这些王子乱动,你说他们乐意待在那儿吗?”

弥勒“当然不乐意,他们肯定会想尽方法出来。”

佛接着对弥勒说:“处在化城裹的诸位众生也是同样的心情啊!这又恰似现世的芸芸众生母腹中尚未出世之前,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汪以的情形。那些化城中的众生,虽处在华胎,但因为不能见佛听法,所以他们的情形与现世众生在母胎中的情形一样。这都是由于前世所造作之业决定的,在过去世中,他们所修的善根,没有能完全绝妄离相,还是有所分别、有所执着,没有能证得最上佛智的。他们以为往生极乐佛国,只是修行简单的福乐果报,这样,因果相感,就往生到化城裹,在那儿虽然因福德而招感人天乐果,但却苦于不能见佛闻法,不能因修一习一 智慧而招感最高觉悟。这些众生在化城中只有作长久的忏悔自责,以求离开化城,才能最终诣无量寿佛土,供养佛并听从佛的教化而开悟,开悟后,才能游行于他方诸佛世界,继续修行。”

佛说:“这样的众生”,虽然暂脱离了三界迷苦,但破邪见断无明的信根慧根尚未完全增长,只能局限于世俗的聪明机智善辩,对事相、情识有所分虽、有所执着,只迷恋人天福报的人,也许还会增加邪心罪业,这又怎么能出离苦界,超脱生死轮回呢?

“弥勒,你应当知道,现世众生身处在五浊恶世上,勇猛策进,勤修善法一天一夜 ,就胜过在天上修行百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上乐多苦少。在这个需要安忍的五浊恶世上,策进勤修十天十夜,就胜过在他方佛国的化城边地修行千年,为什么呢?同样是因为他方佛国的化城边地相对来说苦少乐多。”

弥勒菩萨向佛问道:“世尊,你说此土和他方佛土有多少菩萨能够往生极乐净土?”佛回答道:“弥勒,我此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经曾供养无量寿佛,广种善德,所以应当往生极乐净土。那些修一习一 小宝德、修行十信的小行菩萨,能够往生的数目则不可计算。”

原典

“世尊,云何彼土众生,亦有宫殿处地,不能游行虚空,神通自在者耶?”佛言:“此乃彼国化城①边地②众生,由彼在世时,不了诸佛不思议智③、大乘广智④、最上胜智⑤,但信罪福⑥,修一习一 善本,愿生其国。此人命终时,生彼国边界七宝城中,其城纵广各二千里,城中亦有舍宅、宝树、宝池供养,如第二忉利天。其人於其城中,凡五百岁,不能游行虚空,不能见佛闻法。譬如转轮圣王⑦,有七宝牢狱,若诸小王子得罪,幽此宫中,衣食供帐伎乐,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此诸王子宁乐处彼否?”

弥勒言:“不也,但以种种方便求出。”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又如此土众生,处母胎中,尚未出胎,一切无所见闻,此等众生,亦复如是。虽处华胎,而不能见佛闻法,与此土处胎无异。由其宿命,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别。视生佛国,如求人天福报,是故因果相感,生此化城,虽有余乐,而以不见佛为苦。待彼众生,久知悔责,求离彼处,乃能往诣无量寿佛所,供养闻法,既闻法开悟已,乃得遍至诸佛世界所,修其功德。此等众生,暂离三界⑧轮回,信慧⑨未全,尚复如是;况乃世智聪辩,取相分别,情执深重,但求人天福田,增益邪心,永在三界狱中,云何得免轮回、出离生死?

“弥勒当知,众生在此五浊⑩恶世,一精一进一日一夜 ,胜在天上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天上多乐少苦故。在此忍界,一精一进十日十夜,胜在他方佛国边地,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佛界边地,多乐少苦故。”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有几多菩萨,得生极乐世界?”佛言:“弥勒,我此娑婆世界,有七十二那由他菩萨,已曾供养无量寿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其诸小行菩萨⑾,修一习一 小宝德,当来得往生者,不可胜计。”

注释

①化城:指变化的城邑。《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有众人将过五百由旬险难恶道以达宝处,疲极欲返,其导师为振奋众人,以方便力,於道中三百由旬处化作一城,使他们得到苏息,终能向宝处前进。

②边地:此处指极乐净土的边缘地带。

③不思议智:谓佛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

④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

⑤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

⑥罪福:罪与福的并称。五戒、十善等善业能招致乐报,称为福、福德。反之,五逆、十恶等恶业能招苦报,则称罪、罪恶。

⑦转轮圣王:意思是旋转轮宝(相当於战车)的圣王。转轮圣王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此王即位,自天感得轮宝,拥有轮、象、马、珠、女、居土、主兵臣等七宝,具足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等四德,统一四方,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於释尊时代,诸经论常常将佛陀与轮王比拟,以轮王的七宝及其治化与佛的七觉支并举。或者将佛陀说法称作转*轮。《法苑珠林》卷四十三,举轮王有车轮王、财轮王、*轮王,阿育王为军轮王、金轮、银轮、铜轮、铁轮四王为财轮王,如来为*轮王。另外,因轮王能飞行於空中,所以也称之为“飞行皇帝”。

⑧三界:佛教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认为迷妄的有情众生都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而存在於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具有食欲、一婬一欲等欲一望 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包括:五道中的地狱、畜生、饿鬼、六欲天和人,以及他们所依存的场所(器世间),如人所居的四洲等。色界,位於欲界之上,为那些已经离开食、一婬一等欲一望 的众生所居住。色界没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色界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色是变碍或示现的意思),一切都殊妙一精一好。因其还存在色质,所以称色界。无色界,是只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的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以心识住於深妙的禅定,所以称无色界。佛教以“三界”为“迷界”,认为从中解脱达到涅槃才是最高理想。

⑨信慧:指三十七道品中“五根”的信根与慧根。信可以破邪见,慧可以断无明。

⑩五浊:又作五滓。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短的时代)中所起的五种滓浊。五浊是指:㈠劫浊,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到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㈡见浊,指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㈢烦恼浊,指众生滋生各种爱欲,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㈣众生浊,又作情浊,指众生作恶多端,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㈤命浊,又作寿浊。往古时代,人寿八万岁,现今恶业增加,所以寿命短促,百岁者很少。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

⑾小行菩萨:十信菩萨为小行,小行菩萨是相对於修成不退转位的大行菩萨而言的。十信足指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的十种心。这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这十信心是:信心、念心、一精一进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

《无量寿经》